□賀 剛(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效益互動模式的研究
□賀 剛(四川托普信息技術職業學院 四川 成都 611743)
隨著社會的發展,心理健康對高校體育教育的滲透越來越凸顯出深刻的作用。大學生的體育鍛煉態度、行為和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較高的關聯。利用心理健康引導和培養大學生形成良好的體育文化品味、激發學生對體育課程的興趣,同時培養其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
心理健康 高校體育 互動模式
自本世紀初有關心理健康的研究在國內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對于心理健康的探討,也從專業知識學科領域研究逐漸滲透到大中小學普通教育單學科運用上來,使得心理健康與其他課程多視角、多層次的互動研究呈現出繁榮的景象。高校體育課程是以“健康第一”為教學的指導思想的教育課程,旨在提高大學生體育文化品位,激發大學生自覺鍛煉的興趣,引導大學生個性化體育發展,培養終生體育鍛煉的習慣,使學生成為具有思想品質良好、道德高尚、身體健康有益于社會的人才。目前隨著高校教育的發展,教育者逐漸開始重視大學生自身潛在資源的開發,在實施體育教學目標課程的時候,也把教育目標放在了大學生自身積極因素調動方面。強調以人自身固有良好的積極心態,充分認識學生自身的潛在積極性,通過一定的手段來激發學生的內在的積極力量和潛在的優秀品質,最終實現體育教學和諧發展的目的。將心理健康與高校體育課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研究兩者相互的關系,能有效的推動高校體育課改革的持續發展。
1.1、學科化、概念化、成人化問題依然存在
高校體育課程目前存在 “學科化”、“概念化”、“成人化”的問題。高校體育由于只是圍繞的基本體育教學目標而實施,老師體育授課內容也只是常規體育項目之間的切換。即使開展一些蘊意較深的體育活動項目,也對項目發展歷史、發展意義不做探究和探討,使得學生對體育項目的理解只是在形式上的釋義。甚至有些教師根本不談及體育活動所延伸的社會實踐意義,不例舉體育活動對社會的功用,忽視生活關切、情感體驗,封閉了學生內心原本具有的積極心態和自主創新思維。造成了學生知行脫節、知情分離現象,使得有健康缺文明、有身體缺教養、有理論缺實踐的現象依然存在。
1.2、體育課程實踐中情感態度價值觀落實難、評價難
體育課是對高校學生實施體育教育的主渠道,不僅是提高學生體育文化品位、激發自覺鍛煉的興趣、引導其個性化體育發展、培養終生體育鍛煉習慣的手段,也是學生了解世界、認知世界、培養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重要的窗口;隨著當今世界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各種新經濟形式、異域文化色彩、全球一體化的發展觀念、國內外局勢等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的沖擊;在改革開放的今天,高校學生不再滿足于體育課堂上單純的項目教學和隨意活動,而是朝著自我意識發展、個性的張揚以及獨立思考、勇于探索的方向發展;雖然目前很多高校在體育課程上,也進行了形式多樣、途徑多種的探索和實務教學手段,查找出很多差異和問題,取得了相應的效果和經驗;但是總體而言,體育課教育的效果還不盡人意,突出就體現在體育的實效性上還缺乏統一的認識。而傳統的評價方式很難以把這些能力進行有效的評估和測量的,以傳統考試的形式只是評估了學生在考場特定場景中身體的素質,無法考察在現實生活中其他實踐的能力。
2.1、心理健康效益與高校體育課程的關系
心理健康相關領域的研究涉及到行為主義、認知主義、建構主義、人本主義學習理論,對學習與認知、學習與情緒、學習與個體差異提出系統的主張。以往的教育理論都是在主客體之間形成的“主仆關系”框架中來詮釋教育目的和意義的。教學活動是一種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的實踐活動。作為一種實踐活動,體育課程總是與實踐觀密切相連緊密相關的。從認識論和教育的實質上說,學生不是教師改造的客體對象,是一個單獨的主體,主體只能靠自己通過實踐的能動性去發展。由此利用心理健康可以將有效教學相關理論貫徹于體育課程當中,使得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而且還可以用科學的方法來實施,以保證主體性的徹底發揮,這樣才能滿足體育的意義。同時借助心理與教育統計學研究在統計圖表、概率分布、假設檢驗、方差分析、線性回歸、抽樣原理等諸多方面提出系統主張,對高校體育具有很強的操作性和實證性。
2.2、心理健康效益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影響
心理學上認為,人格是指個人生活旨趣、認知方式和能力、情緒特征、態度傾向等心理特征所組成的相對穩定的結構。在正確的環境因素下,能夠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而對其健康的人格起著促進推動作用。體育課程與心理學的交叉研究、心理健康與課堂教學的互動研究等諸多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都為體育課程與心理健康的互動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借鑒、路徑上的參考。借助心理健康與高校體育課程核心價值以及培養目標之間相互的能動作用,我們可以有效的將心理健康和高校體育課程相互融合和彼此滲透,把具有積極情緒、積極人格的內容設定到體育課程教學目標中,利用教學平臺和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體育課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加深學生對于體育課內容的理解,從而達成體育課教學的目標,完成教學的任務。同時也應當采取心理健康當中所涉及的測評方式和評價方法,對學生學習體育課程的效果進行測評和統計,改變傳統僅僅依靠考分來評判學生學習效果的方法,使得對學生學習的評價更具有科學性和規范性。
2.3、心理健康效益對高校體育課堂教學實踐指導
目前我們國家正處在社會變革和經濟轉型發展時期,不免有很多負面思想的潮流侵蝕著學生生活環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了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學生一方面需要“正能量”來維持正常的發展。由此在教育學生時不僅要將文化知識傳授給他們,還要時刻注意學生的心理狀況。在面對出現心理問題的學生時,要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和引導,要以積極和感化的方式獲取學生思想的轉變。在實際教學中,將理論教學與實際生活緊密相連,用真實生動豐富的內容來激發大學生的積極性的思維,用積極情緒、積極人格、自我效能方式引導學生來進行課堂教學的參與,以此來提升體育教學的目的和質量以及效果。在教學手段上,可采取調動積極性較強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自主學習方式進行,基于心理健康的平臺,加大體育教育對經濟生活、文化生活知識滲透。利用心理健康積極效益引導學生對正確健康觀、人生觀、追求觀、金錢觀,能夠通過正常行為、合理途經表達自己內心的訴求,正確看待成功與失敗之間的關系,維護其積極人格的完整性和穩定性。在實際教學中,借助有著積極性、激勵性的體育比賽以及體育競技中的拼搏精神、頑強精神、堅持精神等激發學生人固有的積極潛力,將其最大限度地調動。
激發大學生的內在積極力量和潛在優秀品質,是高校體育教學與心理健康互動的主要主張;達到最終實現大學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是心理健康的最終目的。在高校體育教育過程當中,將心理健康滲透到課堂教學理論闡述和實踐活動的每一個環節,能夠有效實現學生適應對體育教學的理解、增強社會的能力、對生活熱愛的感受、對美的追求和對創造性的渴望,對教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1]蘇小波.大學生體育鍛煉與主觀幸福感關系的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
[2]姚安全.大學生體育鍛煉、樂觀人格和主觀幸福感的關系研究[D].鄭州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