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雷
關于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近代中國考察文獻的整理出版的思考
楊雷
美國地理學家葛德石作為中國現代地理學史上的重要人物,通過在滬江大學創建地質地理系、中國地理考察、中國地理研究與著述以及與中國地理學界的廣泛交往,在中國地理學史上留下深刻的印記。通過深度發掘這些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地理考察報告和地理圖像,整理和出版這一珍貴歷史檔案,既能為了解這些地區的歷史風貌和自然人文遺存提供珍貴的文獻史料,也對研究和理解中國現代地理學史以及中美交流史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歷史依據。本文主要談及在整理與出版這一文獻的編輯過程中的幾點思考。
葛德石;近代中國考察檔案文獻;整理;出版
[作者]楊雷,學苑出版社編輯。
當前,海外關于中國的文獻整理與出版算是一個熱門,整理出版選題呈現出研究更為深入、視野更為開闊、整理出版更為系統的特點。很多出版單位都在做,而如何利用自己所學的專業,關注、整理出版某個專業的資料與文獻,是值得思考和探索的方向。20世紀初,有一些外國學者憑著純粹的學術意志,來到社會激變的中國。他們宣講西方學術,探索中國問題,艱苦調查,著書立說,在中國近代學術發展中做出重要貢獻。但是由于各種原因,他們之中的許多人都被我們忘掉了。美國大地理學家葛德石(G.B.Cressey)就是其中被忘掉的一位。①唐曉峰:“我最愛的是中國”(總序),《葛德石近代中國考察檔案文獻匯編1》,學苑出版社,2014年。
筆者有幸參與葛德石文獻的出版,歷經近四年的時間,通過溝通協商,做了大量圖片收集、文字整理等工作,解決了很多問題和困難。另外,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得到文獻授權。“中國匯集散藏海外文獻,使之回歸正式刊布,給學界和文物界提供充足資料,但現今仍存在文物主權不明確等問題”②柴劍虹:《我國整理散藏海外少數民族文獻存三問題》,中國新聞網,2011年8月13日。,當然,這些文獻整理與流散在海外的中方文物資料又有些不同,這些是外國人的所寫、所攝、所留,我們更要明確解決授權的問題,令我們非常順利地得到了葛德石先生女兒的授權,授權研究、出版這些文獻。
從出版這一專業文獻的體例上來說,筆者參考了很多其他范例,也針對這些材料做了很多思考。
首先,要介紹這位美國地理學家,我們需要一卷“總說”。這一卷是要總體揭示葛德石與中國近代地理學的淵源,要讓讀者不只是地理圈里的讀者知道葛德石一生與中國淵源甚深,他在中國的地理學教育、考察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貢獻,那么就要有這拋磚引玉的一卷,說明葛德石是誰,他與中國的淵源,人物如何重要等。于是我們將這些文字單獨成集成為匯編第一卷,內容從葛德石的家世、經歷入手,從他第一次前往中國開始,梳理了葛德石來華以及以后進行的地理考察與研究、所著《中國的地理基礎》的出版,在中國進行的地理服務、地理交流以及1949年以后的葛德石與中國等歷史脈絡,并詳細列出了葛德石的年表以及著作目錄(中國部分)。如此一來,讀者就會明晰這些文獻是如何誕生的,跟我們有什么關聯,如今披露出來有什么重要意義。
其次,我們根據檔案文獻的主題與類別進行了歸納整理。在與工作各個環節有關的同事、同學、老師協商、請教之后,決定將葛德石在中國進行的考察所撰寫的報告等單列一卷,將葛德石與中國學者的通信交往等單列一卷,將葛德石考察所拍攝中國景觀等單列一卷。這樣,各卷都有主題,清晰明了。為了讓讀者明確主題,我們安排在每一分卷都加了“前言”,介紹此卷成冊的緣由和匯編原則。
面對這些資料,我們在資料處理、出版方式上有如下思考。
葛德石1923年來華至1950年與中國失去聯系,在這近30年中,葛德石與中國學者有著廣泛而深刻的交往,而書信是其重要方式。葛德石檔案中存有百余封有關中國的英文書信,多數為中國各界致葛德石的書信,而葛德石的回信居然也多保存了下來,極為罕見,因而葛德石檔案中留存的給中國各界的來函則更顯珍貴。我們強調保持資料的原貌性,將這些信件進行了原貌呈現,沒有做現代化的錄入處理以及翻譯等,歷史紙張上的信函本身看起來就充滿時代感與親切感。
葛德石一生曾三次前來中國考察,其中第一次是1923年到1929年其在上海滬江大學任教期間,側重對我國西北地區和江浙地區進行考察;第二次是1934年,葛德石受國民政府邀請考察了江浙地區的土地利用情況;第三次是1943年到1944年,葛德石作為美國國務院派遣的訪華教授,考察了重慶、昆明等中國西南地區。在三次中國考察中,葛德石均撰有相應報告,這些材料構成葛德石的著作《中國的地理基礎》以及《亞洲之地與人》的基礎。但是葛德石成書時對這些報告有取有舍,讀者難以從中窺見全貌,這次整理葛氏檔案文獻時全文收錄葛氏檔案中所藏的報告,并采取影印的方式,也同樣沒有做原文獻的全文翻譯,以期最大限度地呈現這些檔案的原貌。
1923年至1950年之間,葛德石在中國工作、生活前后共達七年之久,在考察之際拍攝了許多有關中國景觀的照片,這是葛德石解讀中國地理的一種重要手段。葛德石檔案藏有近千張中國地理圖像,篩選之后匯編的是葛德石拍攝的中國地理圖像以及葛氏平日精心搜集的中國景觀圖像,其中包括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華洋義賑會以及日本南滿鐵路公司等機構所拍攝的中國照片。這其中很多圖像在尺寸與圖像清晰度等方面是不夠的,我們進行了認真細致的圖像處理,盡量圓滿表達出這些檔案所蘊含的信息。
為了使這些文獻能讓更多地讀者接受和認識,我們在比較復雜的書信集一卷中,細致地交代了背景資料,葛德石與中國各界人士和有關中國事宜的通信都安排進行了相關背景的交代,包括人物介紹、時代介紹、淵源介紹等。
如葛德石與中國地理學界的通信。1923年至1929年,葛德石第一次來華,主要接觸的是留美地理學者,如竺可楨和黃國璋。1943年,葛德石再次來華,與中國地理學界的胡煥庸、張其昀、李旭旦、林超、任美鍔等學者均有來往。如葛德石與中國地質學界通信部分中,我們要交代葛德石不僅以研究中國地理著名,而且與這一時期的地質學也有極深的淵源。葛德石的地質學背景使得他的交流對象首先是中國地質學會的地質學者。中國地質學會1922年創立于北京,1924年葛德石即成為中國地質學會為數不多的外籍會員之一,其來往的學者主要有翁文灝、李四光和葛利普等。而在中國地理學和地質學之外,葛德石與中國其他學界精英也有往來,其中包括胡適、朱家驊、王云五、劉大鈞及陳裕光等,涵蓋了中國學術界、教育界及出版界的精英。除此之外還有葛德石與滬江大學校長的通信。葛德石在滬江大學創建地質地理系,并于1924年到1929年間擔任副教授兼系主任。文獻中葛德石與滬江大學前后兩任校長魏馥蘭和劉湛恩的書信,反映葛德石創建經營滬江大學地質地理系的過程。這些背景資料我們都在相應的人物部分和各篇章進行了詳述。
葛德石在學術之外,還積極參與中美關系的建設。1935年葛德石致羅斯福總統的信與1951年葛德石致艾森豪威爾總統的信等都反映了一個地理學者對中美關系的認知和思考。
這些信函不僅反映了中國近代地理學界與國外的交往,是研究中國近代地理學史的重要文獻,而且這些與中國學者交往的信函也是中外學術交流史和中外交流史的重要材料。我們在檔案整理中加入這樣的背景解說,讀者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這些信函所鏈接的時代脈絡、人物與事件淵源等,可以說大大增加了可讀性。
葛德石“對中國的真誠的友誼”令我們這些曾經踏入地理學陣地的人敬仰。將罕為人知的葛氏中國檔案公布于世,可以說是我們對葛德石的回報,這將是認識葛德石與中國地理學關系的基礎文本,大而言之,這也是解讀近代地理學史以及中美關系史的重要文獻,其意義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