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高峰
新媒體時代的電視發展策略
潘高峰
新媒體已經成為大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媒介,為受眾提供資訊、娛樂等服務。本文根據新媒體時代電視的傳播優勢以及受眾情況的分析,提出電視媒體的發展策略。
新媒體時代;電視;受眾
[作者]潘高峰,澳門科技大學。
基于新技術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從年輕受眾首選的媒介成為社會大眾關注和使用的熱門媒介。什么是新媒體?一般的定義是:基于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通過互聯網(Internet)、無線通信網(Wireless communication)等通道,以及個人電腦(PC)、平板電腦(Tablet PC)、智能手機(Smart phone)等終端,向受眾提供資訊、娛樂等服務的新型傳播形態。在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電視如何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本文將展開對電視的探討和分析,提出新媒體時代的電視發展策略。
(一)新媒體使用狀況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5.57億,較2013年增加5672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占比由2013年的81.0%提升至85.8%。中國網絡視頻用戶規模達4.33億,較去年年底增加478萬人,其中,手機視頻用戶規模為3.13億,與2013年底相比增長了6611萬人,增長率為26.8%。隨著網絡技術和寬帶技術的發展,網絡電視融傳統電視和網絡為一身,其共享性、智能性和可控性迎合現代家庭娛樂需求,逐漸成為一種新興的家庭娛樂模式,網絡電視使用率已達到15.6%。”
(二)媒介融合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伊契爾·索勒·普爾教授(Ithiel de Sola Pool)最先提出了“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這個概念。普爾教授于1983年在其著作Technologies of Freedom提出“傳播形態融合”(the convergence of modes),他認為不同的傳播形態得以融合的主要原因是信息技術的發展。后來的很多學者補充和發展了“媒介融合”的概念。簡單地說,“媒介融合”表達的是不同的媒介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實現功能的多元化、形態的一體化。
(一)內容可信度高
基于網絡等平臺發展起來的新媒體,因為傳播者多元復雜,傳播平臺缺乏權威性,社會認知度較低,所以新媒體的傳播內容可信度并不高。而作為傳統媒體,電視長期形成的社會權威性和社會認知度,在傳播內容的可信度上具有傳統優勢。
(二)內容生產水平高
雖然新媒體已經擁有專業的制作團隊和出色的媒體人才,并且傳統媒體中的一些優秀團隊和人才也開始轉向新媒體,但是電視媒體作為主要媒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人力資源和設備資源,并且電視擁有充足的制作經費,所以在內容生產上電視的綜合水平仍高于正在發展中的新媒體。
(三)電視的家庭性高
電視具有日常性和儀式性。電視的日常性體現在日常生活之中,如全家吃飯的時候會觀看電視節目、家庭主婦做家務時也會打開電視機等。電視的儀式性體現在特殊的時刻或時段,如晚上7點打開電視收看新聞聯播、年三十全家人一起看春晚等。相比新媒體,電視的操作門檻較低,中老年受眾也會使用電視,并且電視的家庭占有率和保有率高,這些方面都讓電視的家庭性更高。
(一)內容為王
雖然傳播渠道的重要性被反復提起,但是“內容為王”已經成為新舊媒體的共識。內容是媒介傳播的根本,只有向受眾提供優秀的內容,媒體才可以通過渠道進行更好地傳播。
電視媒體在長期運營過程中積累了海量的素材及內容,培養出優秀的創作和制作班底,加之電視擁有很強的資源整合能力,所以電視媒體應該發揮其綜合優勢,打造成“內容銀行”。①黃升民、周艷、王薇 :《內容銀行:數字內容產業的核心》,清華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5-86頁。正如金融業的銀行,電視的內容是有價值的,電視儲存和吸收優秀的內容,通過內容向受眾提供優質服務,如收費頻道提供制作精良的電視節目給收費觀眾等;電視也可以通過內容向其他媒體提供內容的“貸款服務”,如將熱門的電視節目的播放版權賣給視頻網站等。電視媒體通過把握媒介傳播的根本,打造“內容銀行”進而獲得長期盈利和可持續發展。
(二)品質為上
電視媒體有了內容,就一定會得到有效傳播么?當然不一定。我們可以看到,電視臺引進了國外優秀節目,但是卻沒有獲得預期的收視效果。歸根結底,內容的品質非常重要,是有效傳播的基礎。《中國好聲音》《我是歌手》是如今熱門的電視節目,這兩檔節目之所以可以獲得成功,關鍵是內容的品質。
《中國好聲音》全程的標準化制作工藝,《我是歌手》將1000多小時的視頻素材精細化剪輯成電視節目,沒有對內容品質的要求和把握,也就不會出現活躍于屏幕的現象級電視節目。電視提高內容品質可以從這幾點來展開:(1)節目結合本土化。對國外引進的節目結合本土化進行制作,這樣的節目才會符合國內受眾的收看需求。(2)節目標準化制作。電視制作團隊對節目的過程和結構加以規范,有助于節目品質的把握。(3)節目提高專業性。現在的電視節目會涉及心理學、社會學、自然科學等,所以制作團隊和參與嘉賓的專業能力也很重要。②張建珍:《從“模式年”到“品質年”》,《中國廣播影視》,2013年6月上第533期。
(三)制播分離
我國的制播分離的探索起源于20世紀80年代,電視劇最早走向市場,展開了制播分離的嘗試。隨著市場快速發展和政策改革推動,國家廣電總局于2009年8月下發了《關于認真做好廣播電視制播分離改革的意見》,由此電視媒體的制播分離改革駛入發展的高速路。③哈艷秋、蘇亞萍等:《我國廣播電視制播分離研究》,《現代傳播》,2010年10期。如今的很多電視節目都采用制播分離的方式,如浙江衛視與英皇娛樂合作開發的《十二道鋒味》、東方衛視與American Idol制作團隊共同打造的《中國夢之聲》等。電視媒體和專業制作公司、明星工作室共同推出電視節目,通過社會化分工與合作可以提高節目制作水平和質量,更有可能打造現象級的電視節目。并且制播分離的市場盈利模式效果好,節目前期的融投資,中期的節目制作、推廣、播出,后期節目的衍生產品如電影、演唱會等,整個過程可以建立完整的產業鏈。雖然制播分離還存在需要改進的地方,但是其對于電視的發展和創新具有深遠意義,也將是電視媒體在市場化競爭中的必然選擇。
(四)視網合一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媒介融合已經成為大眾傳播的發展趨勢。電視和網絡的融合可以推動電視的長遠發展,主要表現在:(1)網絡具有很好的互動性和即時性,改變了傳統媒體的單向傳播方式。電視借助網絡的雙向交互的傳播能力,可以將被動的觀眾轉變為主動的用戶,有助于提高電視的受眾黏性和忠誠度。(2)視網合一,可以將聲音、圖像、數據等融合在同一平臺,電視媒體在高品質內容生產的基礎上實現高清、點播、回放等功能,可以更好地滿足受眾需求,進而保持電視內容優勢的領跑。(3)網絡在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活躍的、成熟的電子商務模式。電視媒體在市場化競爭中需要拓寬業務范圍,通過視網合一搭建的橋梁,電視可以實現跨媒體、跨平臺的創新經營方式。
(五)多屏傳播
根據尼爾森(Nielsen)《2014電視及視頻跨終端全體用戶報告》顯示:“互聯網家庭終端的使用增幅高達112%,移動終端尤其平板電腦越來越受到大眾的歡迎,平板電腦使用增幅達到59%,智能電視同樣脫穎而出成為明星產品,增幅高達78%。”④尼爾森(Nielsen):《2014電視及視頻跨終端全體用戶報告》。大眾傳播的受眾也在發生著改變,新媒體時代的受眾形成了碎片化的使用習慣和社交化的使用需求,所以電視媒體不僅需要和網絡融合,而且需要通過不同渠道、多種屏幕來展開傳播。電視的多屏傳播具體實現方式:電視媒體可以通過打造電視PSP客戶端即PC+Smart phone+Pad、電視臺網站以及IPTV的電視全方位平臺,進而實現多屏傳播的多終端媒體的立體式融合布局。在多屏傳播的探索和實踐上,英國BBC值得國內電視媒體學習。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期間,BBC就通過多屏的傳播,對倫敦奧運會進行了很好的報道和傳播。如今,英國BBC又通過和智能手機APP(Instagram)合作推出了新的服務Instafax,該服務可以分享簡短的新聞信息、新聞視頻,方便受眾隨時獲取資訊。
新媒體時代雖然對電視帶來了沖擊,但是同時也給電視帶來了新的機遇。電視媒體通過內容為王、品質為上、制播分離、視網合一、多屏傳播這一系列的發展策略,可以在新媒體時代找到適合的發展道路,實現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