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蕾
淺談翻譯圖書質量把控的難點和對策
王佳蕾
隨著出版業改革的深入發展,圖書市場無論從種類還是數量上都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出版的繁榮帶動了中外文化的交流,版權圖書的引進成為圖書業務增長的新爆發點,幾乎每家出版社都在做版權書。在這種形勢下,作為圖書內容質量核心的文字翻譯工作就變得尤為重要。本文從翻譯圖書存在的問題入手,研究翻譯圖書質量把控上存在的難點,并嘗試得出問題的解決對策。
翻譯圖書;質量把控;難點;對策
[作者]王佳蕾,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隨著國際交流的增加,學術交流不斷加深,國外很多優秀的專著也不斷被引入國內。許多出版社都引進了反映當今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教育、文化方面的圖書,但是,隨著引進圖書種類的增加,翻譯圖書的質量卻不盡如人意。筆者結合近幾年出版科技類翻譯圖書的經驗,就如何把控翻譯圖書質量進行一些探討。
(一)挑選譯者難度大
翻譯水平不只是強調對外文的理解和對本國語文的表達,還包括所譯專業的知識水平。
翻譯類圖書出錯率高的原因,總結為以下兩點:
第一,譯者專業知識水平不夠。翻譯人員不注重自身專業素養的長期培養,對外文詞匯的基本含義和多種意義掌握不足,造成翻譯錯誤。如霍桑效應中的Hawthorne(霍桑)與Hawthorn(山楂)僅一個字母位置之差,若翻譯時,誤將其翻譯成山楂效應,則會誤導讀者。
第二,專業譯者隊伍尚不穩定。我國尚缺乏一支穩定的、經驗豐富的翻譯人員隊伍,許多科技類圖書都是找有關專家翻譯,而這些專家大都工作很忙,無法靜下心來潛心翻譯。通常,他們都是把出版社交給的翻譯任務分派給研究生來完成。然而,這些學生由于知識積淀不深,對本學科專業知識的深度、廣度和綜合能力都有所欠缺,加之寫作經驗不豐富,對中外語言的轉換把控能力不夠,導致不能準確理解原著和有關專業詞匯,致使詞句中錯誤層出。翻譯的最高境界是“信”“達”“雅”,而很多翻譯圖書連最基本的“信”和“達”都很難做到,就更談不上“雅”了。因此,出版社在組稿的時候,應盡量選擇那些有足夠時間和精力、能夠認真做好翻譯工作的專家,即使他們將一部分工作交由他人來完成,自己也要對翻譯工作進行總體質量的把關。
(二)編輯把關不嚴
圖書編輯在對翻譯內容的質量把控上不到位,不能按照正常出版流程執行譯稿的出版程序,也是導致翻譯圖書質量下降的原因。
第一,編輯在選擇譯者時,沒能按照出版社要求和程序選擇譯者,在選擇階段把把關不緊。正常流程:首先需要試譯樣稿,通過反復考核后,才能與譯者簽訂翻譯合同。引進版圖書與原版圖書最大的不同就是增加了需找翻譯環節。對于翻譯圖書,出版社在前期引進和立項時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若不能在后期的譯者甄選、編校出版上下功夫、花心思,那么會直接影響圖書的質量。因此,要提高翻譯圖書整體質量,僅有一個好的選題策劃是遠遠不夠的,一定要重視翻譯的質量,走出重引進輕翻譯的誤區。
第二,編輯在譯者翻譯過程中,沒能及時與譯者溝通,對翻譯中存在的問題沒有及時解決,等成稿出來以后,即使有了問題也難再改動了。圖書的專業內容有譯者把關,但是涉及與出版相關的翻譯注意事項,就要由編輯對譯者進行引導,給予建議。對譯者提供的電子版翻譯文件,若編輯能在前期的翻譯中對發現的問題進行處理,可以減輕后期編校和排版中的問題,提高圖書出版進度。
第三,翻譯稿酬低,或者交稿時間要求短,這些都會造成譯者翻譯書稿草草應付。版權圖書的市場空前繁榮,為了提高效率,搶占市場先機,出版社難免會加快圖書的出版流程,縮短出版時間,這勢必會造成圖書翻譯者的倉促翻譯,不對翻譯稿做深入研究。經濟利益的驅使,也是圖書翻譯質量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
(一)做好譯前準備工作
1.購買原著電子文檔,減輕翻譯和排版負荷。目前,部分國外出版社可以免費提供原著的電子版,或收取小額使用費。若出版社可以獲得電子文檔供譯者翻譯時使用,則不僅可以避免漏譯的情況,而且方便譯者通過電子詞典進行翻譯檢索,提高翻譯速度,保證翻譯質量。此外,在后期排版過程中,可以直接利用文檔中的圖片,縮短修圖工序,對文中的參考文獻也可以直接轉換。因此,版權工作人員在前期申請圖書翻譯版權的時候,應及時向國外出版社版權部提出原著電子文檔的申請。
2.合理規劃出版周期。在與國外出版社簽訂版權合同的時候,需要認真閱讀合同條款。版權工作人員需要與編輯和譯者交流合同細節,如出版周期。通常,版權合同規定的周期是12個月、18個月或24個月。但是,對于大部頭專著,最好能夠爭取到24個月甚至36個月。同時,相對應地延長合同有效期。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譯者有足夠時間翻譯,出版社有足夠時間對譯稿進行編校、印刷和后期推廣發行。
3.統一寫作體例,規范關鍵術語翻譯。對于一些大部頭的翻譯圖書,通常不太可能由一兩個人來完成。因此,出版社要組織編委會,確定寫作體例,從時間和質量上提出翻譯要求。特別是需注意同一索引中出現的關鍵術語的翻譯。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對于同一個英文單詞,譯稿中會出現幾種不同的譯法,雖然中文意思都是一樣的,但是給后期索引造成困難,最重要的是給譯者造成困惑,影響其閱讀理解力。因此,在翻譯前,應先統一專業名稱的翻譯,確保專業術語翻譯的準確性、科學性和一致性,增強翻譯圖書的系統性、專業性和可讀性。
(二)嚴格把控譯稿質量
1.實行主譯人員責任制。有多個譯者參與完成的工作,必須由主譯人員全面負責書稿的統稿工作,出版社應要求主譯人員通讀全文,并進行統一、規范的工作,同時檢查漏譯、錯譯的現象。對于原著中本書存在錯誤的地方,建議編輯與國外出版社及時取得聯系,征求國外出版社和原著者同意后,對有誤內容進行修正,加以修改,并加上“譯者注”字樣。
2.出版社在初審時,應嚴格執行“齊”“清”“定”要求。提交譯稿時,應嚴格把控譯稿的質量。一是圖表要完整。編輯在加工稿件時,經常發現譯稿缺圖、缺表的現象,這樣不僅加大了編輯的工作量,而且對后續排版、校對等環節也極為不利。針對這種情況,建議譯者在翻譯圖書時,最好將原圖附在正文中,直接在原圖上進行翻譯標注,方便編輯加工、排版校對,減少差錯率。二是檢查漏譯。譯稿中經常出現漏譯圖字、圖注和標注甚至整段文字的現象。因此,編輯在稿件初審時,應及時發現這些問題,要求譯者及時補譯,保證圖書的完整性。
(三)挑選責任編輯
翻譯書稿除了存在普通書稿的問題外,還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如是否忠于原文、有無不適合中國國情的描述等。翻譯作品的內容有些為專業領域內的國際最高水平,涉及前沿學科或邊緣學科,因此,要求編輯不僅具有良好的文字加工能力、政治素養外,熟練的外語能力和相關的學術專業背景也是必不可少的。這需要出版社不斷加強編輯業務培訓,針對相關專題,邀請一些專家或有經驗的同行展開講座,使編輯多了解一些相關專業知識和行業術語,有助于編輯在審稿過程中減少書稿知識性疏漏。
(四)提高編輯加工質量
由于翻譯圖書一般由多個譯者完成,客觀上存在質量差異,編輯加工之前需要對每個譯者的稿件進行逐一檢查。如果部分譯者翻譯質量不合格,應及時退改。在加工方式上,建議采用以下方法進行:其一,對比原文判斷漏譯。采取從大到小、從宏觀到微觀的方式,判斷漏譯現象。其二,抽樣檢查判斷錯譯。隨機抽取若干段落,對照校訂,判斷這部分稿件的翻譯質量。對于表示單位或者數字的處理方法,為了忠實原文,特別是針對一些器材的規格和實驗數據,建議編輯在加工中保留原著中的英制或美制單位。通過腳注的形式將相關單位換算成我們通常使用的國際單位的數值和單位。其三,通讀對照互相結合,提出疑問譯者核查。經驗不足的譯者在翻譯外文的時候,通常采用直譯的方式翻譯書稿,讀起來句子生澀難懂甚至詞不達意。因此,遇到概念模糊、句子冗長、邏輯不清等問題時,需編輯對照原著進行比對。簡單的問題,由編輯直接解決;復雜的問題,用記號標出,待全文加工完畢后,請譯者統一作答。這樣既可以節省編輯時間,又可以督促譯者對內容進行再次把關。
提高圖書質量,是出版人永恒的話題。圖書質量是圖書的生命,也是出版社品牌的生命,出版社必須重視翻譯圖書的文字質量,不應為出書效率而犧牲內容質量。對于如何加強翻譯圖書質量把控,在翻譯、編輯加工、校對、印制、宣傳發行等不同階段,對圖書的質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出版社要從譯者、編輯、時間進度等方面著手,建立一整套翻譯圖書質量的保障體系,為圖書出版的良性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1]梁桂霞.外版圖書的翻譯困境與對策探討[J].科技與出版,2014(2).
[2]朱葉.引進版圖書的出版質量探析[J].科技與出版,2014(22).
[3]周凱.中國圖書對外翻譯易出現的問題及對策[J].出版廣角,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