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元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30)
高職護理專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途徑探析
劉元
(包頭醫學院職業技術學院,內蒙古包頭014030)
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處于邊緣位置,教學有效性亟待提高。本文立足教學實踐,把有效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3個環節入手,對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提升的途徑作一探析。
高職;護理專業;語文;課堂教學
北師大陳琦、劉儒德先生在《當代教育心理學》中談到:“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教育理念的不斷更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學生的學習,關注教學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對學生產生教育教導作用。”[1]這實際上正是闡述了教學有效性的問題。也就是說,教學有效性強調的是教學效益,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現今高職護理專業語文教學中,不關注教學效益的現象普遍存在。語文作為公共基礎課,在高職護理專業教學中處于邊緣位置。從教師方面而言,大部分語文教師缺乏對教材和學生需求的深入研究,從而缺乏教學方式的轉變,或只停留在機械地分析課文層面,或過分拔高地將語文課變為文學鑒賞課,導致語文課堂乏味而無趣。從學生方面而言,由于語文教學方式單一、教學內容不實用和語文無用論觀點的影響,導致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普遍較低。
怎樣才能提升高職護理專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筆者認為首先要把有效教學作為一項系統工程來看待,視教與學為這個系統中相互制約的兩方面,從課堂教學的3個環節來入手。
教學設計不應只是備課,而是在教學理論的指導下,應用系統科學的方法來研究教學過程,綜合考慮教學過程中的各要素,從而勾畫出課堂教學的結構、進程和節奏,進而形成一個卓有成效的教學過程的行為。
首先,在進行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時,最先考慮的問題應是:學生會喜歡這節課嗎?這種喜歡不僅僅針對這節課的內容,還應包括教師及其營造的課堂氛圍。也就是說,設計教學內容時,要結合學生的年齡、興趣以及專業,以便他們更好地理解。除此之外,教師與學生的情感交流也極為重要。只有學生愛上、想上,有責任感地上課,課堂教學才會有效。目前,教師很少甚至從不關注學生的感受,只是一味地把設計好的內容灌輸給他們,這種做法與有效教學的要求相去甚遠。
其次,在每節課的教學內容完成后,教師應將制作好的反饋表交給學生,由學生對本節課作出反饋。因為一節課的教學設計是不是成功,學生最有發言權。只有他們真正喜歡這節課,才能在課堂上有所收獲。也只有引入這種反饋機制,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教學目標的實現,提升教學有效性。
總之,以學生需求為基礎的教學設計,本質上是基于對學生的尊重。而在當下我國高職護理專業教學體系中,教學的功利性較強,更多地考慮成績、受益,忽略了學生首先是作為“人”的存在,未真正體現對學生的尊重,從而導致教學無效。
當我們解決了學生不愿學的問題后,下一個問題就是如何讓學生輕松地學并有所收獲,這也是實現有效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假如學生學得不是特別輕松,那么教師在教授的過程中也就不會很輕松,這樣很難實現有效教學。
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避免“一言堂”,采用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學方式,設計的活動和問題應循序漸進,引導學生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但最根本的是增加教師自身知識儲備。
一方面,語文教師要不斷豐富自身知識,除了必備的本學科知識外,還要對人類文化的各個領域、各個層面都有所了解。課堂教學時,能夠信手拈來,將各類相關知識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同時,也要將自己多種多樣的人生經驗、豐富深刻的人生哲理與教學實踐結合起來,形成對生活、對人生、對生命、對教育的獨特理解和感悟,并把這種感悟滲透于教育教學全過程[2],使語文課堂變得鮮活生動起來,真正吸引學生;并使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熏陶,引導他們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這也正是語文課的魅力所在。
比如,在講授《奇妙的人體》《海洋與生命》等科普類文章時,教師只有具備一定的生理、生物學知識,才能使課堂更加生動;在講授人文性較強的文章(如《蘇州園林》)時,最好用視頻形式對蘇州著名園林及相關知識作一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涵;而在講授《我的母親》《勸學》《氓》等篇目時,教師要更多地把人生體驗融入其中,在教學的同時使學生受到啟迪。
另一方面,作為護理專業語文教師,應該主動了解學生所學專業,并在教學中適當結合專業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同時,契合時代對學生提出的要求,融合人文素養提升與學以致用的雙重目的,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同時培養其“聽說讀寫”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應對未來職業的挑戰。比如口語教學,既可根據學生特點和護理專業需要進行設計,也可在課文教學中適當將口語交際能力訓練融入其中;而寫作教學中,要加強醫用文書書寫訓練。醫用文書書寫是護理人員的基本技能之一。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健全、醫療法規的不斷完善及患者法律意識的增強,對病歷的質量和醫療服務人性化的需求不斷提高,病歷成為醫患糾紛的癥結所在[3]。語文學科應當順應時代要求,使高職護理專業學生能夠進行規范、恰當的醫用文書寫作,更好地為學生服務、為專業服務。
如果說教學的第一個環節教學設計是讓學生愿意學習,第二個環節教學過程是讓學生輕松學習并學有所得,那么第三個環節教學評價就應該是讓學生獲得適當的激勵。
教學有效性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的實現,存在從及時到延時,從短效到長效,從顯性到隱性的遞變,有效學習著重培養學生追求真善美的意志和能力,使學生形成個人的認知結構,認識科學的基本面貌及本身價值,為其個人發展做認識上、能力上、意志品質上等多方面的準備。也就是說,有效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實現學生的長遠發展。因此,教學評價不應單一化。
當前大部分院校護理專業使用的教學評價方式是將學生的平時考核成績和期末考試或考查成績相加,兩者各占一定比例,這種形式較為實用和便于操作。但筆者認為,還應設計多樣化的平時考核。比如,除常規的考勤、作業成績之外,還可以設置一定的加分項目。如果學生對語文特別感興趣,可以以一定的形式展現出來,并獲得加分。另外,還可以將口語訓練成績納入評價體系,以提升學生口語表達能力。
總之,護理專業語文課堂教學有效性的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而其中以學生為本的教學設計、多學科知識交融的教學過程、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方式,對于提升教學有效性缺一不可。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周海英.論提升高職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途徑[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2010(2):23.
[3]徐珊玲.構建適合衛生職業教育的語文學科體系[J].衛生職業教育,2008,26(17):39.
G421
A
1671-1246(2015)23-0057-02
西部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及師資培訓項目“職業教育護理專業學生人文素養提升的教學實踐研究”(XBZJ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