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冰
新媒體是相對舊媒體而言的,它是個相對的概念。我們所說的新媒體是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等,通過互聯網、無限通信網、寬帶局域網等渠道,以計算機、手機、手持閱讀器、數字電視等為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的媒體。這些技術的產生、運用和普及給學術期刊的流通帶來了極大的便利,進而影響學術期刊的方方面面。學術期刊即將面臨轉制,長期以來形成的傳統編輯出版和發行的模式被推動著不斷發生變化,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都要求科技期刊改變與讀者、作者、審稿專家及大眾的溝通交流方式。適應新媒體環境,探索新媒體的運用既是學術期刊生存的需求,又是學術期刊發展的契機。
信息的傳遞離不開媒介,從秦朝的竹簡記事到造紙術的發明,當紙張成為媒介,信息的傳播變得深入社會的各個階層。從鉛字印刷到激光照排,每次技術上的改進都會對信息的交流產生影響。醫學期刊的產生,離不開技術的進步與人際交流的需要。如我國的第一本期刊《吳醫匯講》,其最初就是從事醫學的人因交流技術信息的需要而產生的。目前的期刊界主要還是紙質的媒介,但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的發展已經對科技期刊編輯工作產生了實質的影響。電腦、網絡、智能手機的廣泛使用,使得人們溝通交流的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2013年12月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及聯通頒發了TD-LTE制式4G牌照,標志著移動網絡進入了4G時代。截止到2014年底,全國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5.3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2.86億戶,移動電話用戶普及率達94.5部/百人,4G移動電話用戶發展速度超過3G用戶,總數分別達到9728.4和48525.5萬戶,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總數突破2億戶。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數量突破4億個。在這個大環境下,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甚至全媒體、自媒體興起。
微博是通過關注機制分享簡短實時信息的社交網絡平臺。截至2013年上半年,新浪微博注冊用戶達到5.36億,刷微博已經成為中國網民上網的主要活動之一。97%以上的中央政府部門、100%的省級政府和98%以上的地市級政府部門開通了政府門戶網站,政務微博認證賬號超過24萬個。僅微博每天發布和轉發的信息就超過2億條。在微信推出前,微博是大眾的寵兒。
伴隨著微信、易信等即時通訊工具誕生,微博逐漸開始衰落。微信由騰訊公司在2011年初推出,提供即時通信服務,可在不同通信運營商、操作系統下運行,通過網絡發送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信息。目前微信注冊用戶已經突破6億。
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人們的交流方式也不斷地發生變化。期刊要想生存并尋求發展機會就不能等、靠、要,必須不斷努力在新環境下尋求發展的機遇。
目前,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常見的方式:(1)學術期刊自身的網站建設,對部分甚至全部論文實現開放存取(OA)、優先出版,建立網上的互動平臺等;(2)編輯、出版流程的數字化,如采編系統的應用與配套完善等;(3)組建期刊群,加入各大數據庫,實現期刊的電子版,通過中國知網、萬方數據庫、維普等期刊數據庫,統一發布學術信息;(4)建立學術期刊的微博或微信公眾號(定期向作者、讀者推送各期重點文章及信息,向審稿專家推送刊物取得的進展等)。王軼對學術期刊的信息化進行了調查,結果得出大多期刊雖然具有網站及新媒體的各種渠道,但還處于初級探索階段,期刊并不重視期刊投稿系統的建設,網上互動平臺建設滯后,期刊服務功能不完善,微博、微信、博客等網絡技術僅僅處于為了使用而使用。與此同時網上侵犯知名期刊域名現象非常突出;等等。顧艷等調查了新浪微博認證的粉絲數在3500以上的10家高影響力醫學期刊官方微博,進行實證研究,通過分析粉絲數、關注數、日均發微博數、原創率、微博內容,探討了醫學期刊官方微博的內容發布現狀。發現由于“光環效應”的影響,知名度較高的期刊會獲得較高的關注度,醫學期刊官方微博存在的問題是粉絲數少、內容更新較慢、與粉絲互動性不強,客觀現實就是“有人建,沒人管”“有人管,管不長”。
目前隨著微信用戶的增多,科技期刊蜂擁而至。如何避免出現為了應用新技術而用新技術的弊病,真正使微信為期刊所用是個值得探討的問題。學術期刊本身利用新媒體缺乏專職人員,定位過于嚴肅,內容趣味性不強及集成度不高。而且學術期刊利用新媒體往往流于形式,缺乏系統的設計和整體的規劃。醫學期刊往往是專業人士撰寫、閱讀的期刊,其讀者經常局限于本專業的人員,原創內容缺乏包裝。學術期刊作為刊載某些學科領域研究成果的出版物,有別于大眾文化產品,其受眾面較小,主要關注來自相關研究領域的有成果發表的作者,以及專業學術檢索機構。雖然如此,但新媒體為學術期刊新的營銷模式帶來生機,有利于學術期刊品牌的重新塑造,能夠改變原本在讀者作者心目中嚴肅甚至刻板的學術期刊形象,使用戶產生較強的黏性。
媒介融合成為當前傳媒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學術期刊需要適應時代發展趨勢,借助新媒體的力量,實現傳播效應的最大化。學術期刊多渠道拓展傳播路徑,增強信息傳播的互動性;改變學術信息的傳播形式,主動適應新媒體傳播的特點;嘗試進行醫學信息的紙制版、電子版、網絡版等多種載體,文字、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全媒體傳播格局。醫學期刊多為傳統的紙質出版物或者電子出版物,通常都是全文閱讀,不利于讀者作者快速篩選目標文章。雖然學術期刊目前過窄的受眾面影響其傳播效果,制約其發展但如期刊同仁摸索出新媒體游戲規則下的內容發布策略,學術期刊必定大放異彩。
新媒體環境下的網絡對人際關系具有積極影響。首先,消除了地域和國界制約,極大地豐富了交流方式,擴展了交際范圍。通過互聯網、移動通信網絡、寬帶網實現了實時通訊和交流,即使身處兩地、兩國甚至遠隔重洋,仍可以通過網絡實時交談。其次,互聯網使具有相同技術專長或者興趣愛好的人可以組成自己的論壇、社區、QQ群、朋友圈等,組成一個無須約定具體地點即可交流的平臺,在某種意義上與期刊出現的情況非常類似,一個平臺就具有了期刊的原始功能。
目前傳統期刊應用新媒體更多體現在了解新媒體的功能,嘗試使用階段。學術期刊嘗試通過互聯網建立自己的網站,通過各種途徑如網站、E-mail、BBS、博客、微信等發布或接收醫學信息,公開編輯部的投稿信息、選題策劃、編輯校對,展開讀者、作者、審稿人需求調查等。通過以上的方式,醫學信息可以不同的形式、渠道進行傳播,充分彰顯學術期刊的內容資源優勢。國內許多期刊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推出過刊瀏覽查詢及部分論文的優先出版等。還有不少期刊推出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定期向作者、讀者推送本期刊刊登的論文及相關信息)。雖然如此,但其效果差強人意。新媒體是一個以“內容為王”的平臺,對內容的篩選、組織、加工和呈現正是編輯的優勢。如何充分發揮學術期刊的優勢?國外期刊如《細胞》雜志在網站提供Podcast,能隨時收聽可下載至iPad的科研進展內容。《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提供每周一次的“audio briefing”音頻材料等。《美國醫學會雜志》《自然》一方面通過欄目設置拉近與大眾的距離,同時還將其刊載的前沿學術成果、創新的科學技術,尤其是對大眾健康可能產生重大影響的論文撰寫為科技新聞,通過大眾媒體進行發布,其中新媒體,如微信公眾號、優先出版(OA)等。他們已經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醫學論文,而是對醫學內容進行加工、轉換使大眾更容易獲取。
隨著數字化出版進程的日益加快,移動終端成為傳播領域中的巨大市場。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都是以摘要形式,將最新文章和熱點文章推送給讀者作者,使其可以隨時隨地碎片化淺閱讀,并即時發表評論,繼而再篩選出他們感興趣的文章深度閱讀,拓展了學術期刊的出版渠道。嚴肅、傳統的學術期刊將枯燥的學術知識通過多種介質、多種形式呈現給大家。微信可以使期刊用戶得到一對一、點對點服務,學術期刊可利用微信的自定義選單的功能,設計作者、讀者及專業人士可能關注的欄目,如查詢功能(包括審稿進度查詢、發表查詢)、過刊瀏覽功能、期刊動態發布、最新醫學信息等。伴隨微信平臺功能的完善,不遠的將來應該可以實現在線支付稿費、審稿費等功能,真正體現微信平臺O2O(Online to Offline)的服務價值。
新媒體的特征決定了傳播信息的特點。在傳播領域,網絡時代最明顯的特征是傳播碎片化。學術期刊在利用新媒體傳播學術信息時,要注意使要傳播的信息符合新媒體的特點。提煉枯燥、專業的專業論文的信息點,以簡單的語言寫成信息條,通過新媒體平臺,如微信、微博、論壇等提供給目標讀者群體,讓其能在零散的休閑的時間里,了解到最新的科研信息。同時,可以利用新媒體及時報道學術前沿信息、學術動態等。利用博客窗口來提高期刊的檢索效率,利用微博、微信展示優秀論文、宣傳期刊、發表期刊動態等。新媒體的內容可以是期刊的內容,也可以是其衍生的產品如科普元素。
學術期刊通過新媒體傳播的信息要堅持“內容為王”。學術期刊除了使用新媒體完成傳統的人際交流、稿件審稿編輯流程,還要充分了解新媒體的特點,貼近行業實際、貼近讀者需求、貼近學術熱點、難點、焦點;強化創新策劃,做好版面內容策劃和活動策劃,使期刊的內容通過互動延伸服務,擴大影響,與社會、讀者充分互動。“內容為王”是因為與傳播渠道相比,內容才是傳播的出發點和根本點。此外,內容的特點決定媒介地位。無論哪種新舊媒介都必須講求內容,以質取勝。我國的學術期刊普遍存在著形式呆板、內容平庸、缺乏時尚性的問題。有了新媒體渠道,借力新媒體編輯不能坐等來稿,編輯要隨時了解、掌握本學科的前沿發展動態,應有強烈的信息意識,在捕捉和發掘有價值的信息方面具有超強的敏感度。積極與作者聯系,最大限度地吸引優秀稿件,了解讀者的需求,更應深入基層,積極參加社會活動,主動拓寬社會交際,與作者、讀者、專家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了解關注醫學期刊的人群最需要什么信息,了解期刊有什么優勢能夠吸引更多的人關注。
[1]中國政務微博認證賬號超過24萬個[EB/OL].新華網[2013-11-29](2015-03-19).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1/28/c_118339729.htm.
[2]王軼.我國高水平學術期刊信息化水平的調查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4(11).
[3]顧艷,崔金貴,盛杰.醫學期刊中高影響力官方微博內容發布現狀的調研與思考[J].編輯學報,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