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楊
伴隨著民主法治進程的不斷推進,各種各樣的信息開始充斥著人們的生活,人們也越來越關注輿論這一新名詞的出現。輿論是指公眾的意見或言論。長期以來,傳統媒體一直充當政府輿論引導的風向標,政府信息通過媒體公開,對大眾的觀念進行輿論引導,媒體通過積極建構信息交流平臺報道政府工作,強化政府公信力,為穩定民心、化解矛盾起到輿論引導作用。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是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必然要求,現如今政府對輿論引導仍然存在著不足,因此,要加強政府對輿論的引導,增強輿論引導力的針對性,創建輿論引導新格局,這已成為關系社會和諧穩定的主要問題。
黨和政府所構建的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是促進社會和諧安定的必然要求,是政府能力建設的主要內容,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對輿論引導的經驗總結。我們必須把輿論引導能力的提高作為構建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
政府自身能力建設是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而輿論引導工作更是政府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凝聚人心的能力是輿論引導的核心任務。得人心者得天下,政府要更好地做到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充分發揮輿論在這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對于政府而言,要想爭取人心,了解民意,增強自身建設能力,全方位提高輿論引導工作能力就是其關鍵所在。切實加強輿論引導能力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精髓,是黨宣傳群眾、組織群眾、團結和動員群眾的強有力的工具,更是適應國際發展新形勢、百姓群眾新期待、黨和國家新發展的現實要求。
近年來西歐及北美等國家政府對于輿論引導越發重視,頒布了許多針對輿論引導的法律法規,國外眾多學者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對有關輿論引導的重要性進行了多視角、多方向、多價值取向的研究,如美國著名學者麥考姆斯《大眾傳播媒介的議題設置功能》曾提出輿論引導工作關乎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目前,影響我國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多,如2011年3月,由于日本大地震引起核泄漏,一些網絡謠言者故意散布“碘鹽防輻射”的不實言論,掀起了全國各地的搶鹽風波,嚴重擾亂了人民的正常生活秩序,給國家和社會造成了不利影響。因此輿論環境建設,就會成為國家安全保障與和諧社會建設的關鍵。輿論引導的作用越大,政府就應積極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導權,不斷加強輿論的引導與管理,努力讓輿論成為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有效途徑。只有政府加強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才能創造出一個積極健康的社會輿論環境,進而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在媒介多元化的今天,世界上許多國家也注重對輿論的引導。如美國在歷史上和現有政治制度上都能夠為新聞輿論提供更好的環境,但是美國的輿論自由并不是完美無缺的,他們通過進一步完善輿論引導,強化社會制約輿論機制等。縱觀中國共產黨新聞思想史,從“輿論”視角出發認識新聞工作,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輿論思想的萌芽與發展過程進行歷史性研究,首先是新中國成立至“文革”期間,沒有“輿論引導”的概念,而全社會的輿論是被一種主導性的輿論來統一,政府利用輿論的力量來輔助執政。其次是市場經濟體制確立后,政府輿論引導能力的考察,通過對“六四”風波的反思,得出了“正確的輿論引導,是黨和人民之福;錯誤的輿論引導,是黨和人民之禍”的科學結論,以輿論引導為中心形成科學理論體系。最后是十六大以來政府輿論工作的指導思想在之前的基礎上又添加了不同的內容:一是新聞輿論工作中貫穿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理念;二是輿論引導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高度重視,并被視為執政能力的構成部分之一。
科學技術迅速發展,全球化趨勢日益加速,多元化價值觀的交流與碰撞,國內外復雜多變的形勢使政府的輿論引導工作面臨諸多嚴峻挑戰和問題,如對輿論引導主導性不強及應急反應機制的明顯滯后、創新性不足和輿論引導方式相對單一、輿論引導的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等。
主導性不強即政府對輿論引導主動性缺乏,會使政府在應對一些事件時缺乏相應的應急反應機制及方案,這往往會使事件不能得到有效的及時解決。目前我國輿論引導主導角色沒有得到明顯的體現,主導作用的發揮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主要表現在部分相關政府部門、行政機關不太重視輿情,在處理一些事件的過程中,多數會采取不實信息報道的做法,反映出其淡漠公眾知情權和忽視輿論引導工作。一些部門在工作中存在將就、只要不出問題就行的思想,這樣也就不利于對輿論進行有效引導。當前輿論引導的應急反應機制建設還不夠健全,我們的制度保障還較為滯后,一些寶貴的實踐經驗教訓還沒能及時物化為制度,而是較多地呈現在領導同志的發言中,停留在政府的相關文件、通知和報告中。并且在各個執行層面,缺少相應的規定可依,缺乏嚴格的制度可循。
政府有責任而且有義務對公眾進行正確的輿論引導,以推動事件的妥善處理,做到化解矛盾、安撫民心、穩定社會。在傳統的大眾傳播時代,我國政府的輿論引導基本都是依靠黨報黨刊、國家電視臺、通訊社等主流媒體輿論場,這些主流媒體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如一些政府宣傳引導仍采用多年不變的純粹理論灌輸形式,這樣很容易引起群眾的“審美疲勞”,嚴重的會使其產生逆反心理。同時輿論的特點是傳播速度快、影響大、控制難等,它的主體既自由又分散、傳播方式多元而共生、內容散亂而復雜。因此,傳統的輿論管理和引導方式已不太適應輿論的快速發展,報道形式缺乏創新、傳播方式老化、內容可讀性不強等,深入實踐調研不足,不注重感性和鮮活材料的收集,新聞報道缺乏一定的感召力,與人民群眾實際需求存在差距。
就目前的形勢來看,我國對于輿論引導的隊伍建設投入還不夠,他們的專業素養普遍不高以及一些領導干部對于這方面的認識還不夠深刻,輿論引導能力的隊伍建設有待提升。輿論引導的重要保障是人才和隊伍建設。加強輿論引導,需要既懂專業技能、更懂輿論傳播的復合性創新人員。然而,目前輿論管理部門缺少既懂專業技術又懂輿論引導規律的人才,發現問題不夠及時,對不良信息預防的能力不足。還有一些新聞工作者的社會責任感淡化,道德品質素養有待提高。
針對輿論引導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政府必須致力于觀念、內容、方法的創新。應當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及時、主動、準確、統籌”的八字原則,有針對性地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切實加強隊伍建設,構建輿論引導嶄新格局。
新形勢下,政府務必要審時度勢,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對各種新聞事實進行報道和說明,同時向群眾開展具體生動的馬克思主義教育。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引導輿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并且為人們營造優良的輿論氛圍,有利于建設和諧社會。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下,消除漠視輿論引導的想法,前瞻性地處理問題,積極主動地對輿論加以引導,這樣才能把握輿論導向的主導權。信息的來源決定著信息發布的真實準確性,而能否真實準確地掌握信息源,直接關系到信息發布的權威性以及各地黨委政府的公信度。政府應盡可能加快信息公開的速度,發布最新、最快、最權威的信息。尤其是在突發事件發生時,政府必須在第一時間向公眾告知真相,要讓真相跑贏謠言,減少謠言對社會的傷害,建立健全突發事件下的輿論引導機制。進一步完善新聞發布制度,培養高素質發言人隊伍,針對社會一些熱點難點問題,主動提供便民信息服務。在處理重大突發事件時,發現謠言苗頭,要及時、義正詞嚴地公布真相,澄清事實,擠壓謠言滋生的空間。此外,創建完善的社會輿情預警、處置、反饋、總結機制。通過建立社會輿情調研網絡,對當前社會輿情進行搜集、監測、分析和評估,從而為做好輿論引導工作提供事實依據。讓人民群眾去實現他們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表達權,才能緊緊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導權。
當前政府的輿論引導工作者必須深入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持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改變在過去幾十年采用的灌輸方式,下高樓、出深院,要認真研究和探索新聞規律、宣傳規律、市場規律及其契合點,與時俱進地改進我們的輿論引導方式,從實踐中真正做到輿論宣傳以創新為主。同時還要進一步豐富多樣宣傳的觀念、內容、方式、方法,充分體現新聞宣傳工作的時代性、規律性、創造性,增強輿論引導的公信力、影響力;進一步改善對新聞宣傳管理的方式、方法和機制,提高輿論宣傳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用心探究新聞傳播的現狀和趨勢以及大眾群體的心理特點和接受習慣,積極有效地引導輿論;講究輿論引導的技巧,注意在輿論引導中從內容到形式的創新、豐富、多樣,反對僵化和一成不變。可以利用微信、QQ公眾平臺等現代通訊媒介,多角度。多側面的開發渠道,以創新、豐富、多樣的精神提高輿論引導力,切實為人民服務。
“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關鍵是要依托一支素質優良、數量充足的人才隊伍。因此政府要努力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作風正、紀律嚴的高素質隊伍,這是當前新聞宣傳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一是提高政府輿論引導從業人員的專業素質,培養他們的工作興趣及辦事能力;二是大力培養既懂網絡技術又懂新聞管理的人才,做到及時對不良信息的預防;三是要積極培養出能夠發表言論和提供咨詢的專家智囊團,同時具備新聞采編能力和懂得輿論引導方法的新聞人才;四是掌握專業信息技術的人才隊伍,充分發揮其在輿論科學管理、傳播安全防護的重要作用,提供更好的技術支持。另外,針對一些社會責任感淡化、素質低下的新聞記者,黨和政府要對其進行責任感教育,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并且要把素質不夠高的傳媒工作者剔除出輿論宣傳隊伍。
[1]胡儉宏.新媒體對政府輿論引導的影響及對策[J].青年記者,2014(12).
[2]顧方.加強政府對網絡輿論的引導[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綜合版,2012(1).
[3]劉新業.新媒體傳播對提升政府輿論引導力的思考[J].傳媒,2014(14).
[4]魏小凡,張洪石.新媒體環境下領導干部如何提升輿論引導能力[J].人民論壇,2013(10).
[5]李昌祖.加強政府輿論引導能力建設的探究[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