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超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不斷加深,人們的養老問題逐漸提上日程。截至2012年末,阜新市戶籍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共計32.5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7.01%。[1]作為一座資源枯竭型城市,阜新面臨著產業轉移的困境,大批的煤炭行業下崗工人依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維持基本生活,受技能和年齡的影響,再就業困難,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健康狀況會下降,日后的養老問題亟需解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在家庭養老弱化和養老機構缺乏的背景下產生的,將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相結合,是以家庭為核心,以社區為依托,以專業化服務機構為載體,通過上門、日托或鄰里互助的服務形式,為居家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復護理、醫療保健等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化服務。[2]我國正在探索形成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養老社會服務體系。[3]因此,研究和探討解決阜新老年人口社區養老服務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老年人個人收入來源及月平均收入狀況。據調查,50.8%受訪者的月平均收入在1,001~2,000元之間,能滿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個人月收入在1,000元以下的占15.3%,個人月收入在2,001~3,000元的占20.8%,而月平均收入在3,001元以上的受訪者僅占13.3%。被調查者中,336名老年人的收入主要來自退休養老金。說明目前阜新市老年人的月收入來源比較單一,平均收入還處在較低的水平。
(二)家庭護理作用和影響力的變化。調查發現,子女無法照料老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為資金不足、老年人醫療費用過高的占23%,子女缺少時間照料老人的占21%,子女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顧的占17%,子女要上班、有自己的生活占15.5%,還有13.3%的老人認為兒女缺乏日常護理知識,不會照顧老人。只有10.25%的老人是因為生活方式不同,與子女關系不和睦而無法得到子女的照料。可見,如今的家庭護理發揮的作用正在弱化,影響力逐漸趨于不明顯。
(三)老年人的養老需求日趨多樣化。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人們的身體狀況逐漸變好。在調查中,78.6%老人表示對日常健康保健講座、防摔倒訓練、聊天服務以及陪同散步比較感興趣,有18.9%的老人希望建立家庭病床,由專業人員護理。可見,老年人的養老服務需求既有對物質生活、醫療健康的需求,也有對休閑娛樂生活的需求,當前社區提供的養老服務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4]
(四)老年人的文化程度。據調查,被調查者的受教育程度主要為初高中及中專學歷。其中,小學以下學歷的占16.5%,初中學歷的占42.3%,高中及中專學歷的占30%,大專以上學歷的占11.2%。可見,阜新市城市老年人口的教育程度偏低,對社區養老服務和居家養老服務的結構和提供形式不了解,社區養老意識不強。學歷高的老人對老年生活護理的需求是學歷低的老人護理需求的0.933倍。老年人接受教育年限越長,對自身的護理問題認識越清楚,其護理需求就越迫切。
(一)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不完善。據調查,54.5%的老人認為社區養老不能提供其所需要的服務,38%的人認為基本能滿足需要,7.5%的老人認為完全能滿足所需要的服務。這說明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沒有根據老人的需要建立合理的服務體系。從總體來說,人們對社區居家養老的服務并不滿意,服務項目較少,服務水平偏低。
(二)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力度不夠。調查發現,阜新市大多數的老年人口都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不太了解。接受調查的老人中,非常了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只有3.1%;比較了解的占29.0%;基本了解的占27.8%;不太了解的占了34.8%之多;甚至還有5.3%的人從未聽說過老年生活護理。這反映出,在社區居家養老方面相關部門和單位的宣傳力度不夠,沒有使老年人了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內容和優點。
(三)缺乏專業護理人才,從業人員素質較低。在調查中,只有20.5%的老年人認為養老服務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高,79.5%的老人認為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不高。服務隊伍的專業化水平低、穩定性差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事業發展的瓶頸。
(一)針對老年人需求,建立合理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價格體系。社區養老服務服務機構應根據老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建立合理的服務項目,為老年人提供更全面更舒適的服務。并且社區養老服務服務機構應實現服務價格平民化,將政府與市場相結合,政府要積極鼓勵社區養老服務市場化發展,對民辦的養老服務機構實施相應的稅收減免政策,同時政府要建立嚴格的監督機制,保證服務質量。
(二)多渠道傳播關于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信息。多數老年人對老年生活護理服務市場化運行不了解,因此老年生活護理服務機構應該通過不同的方式向社區內老年人傳遞服務信息。[5]大多數的被調查者都希望通過新聞媒體來了解養老信息,因此可以通過這些渠道加大力度宣傳,使需求者了解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認識到社區居家養老的優越性。
(三)培養高素質的專業服務人員。培養訓練有素的服務人員是提高服務質量的核心要素。照料老人是一件復雜而專業的工作,需要專業的護理技巧、基礎倫理學及心理學等知識的培訓。因此,要大力發展社會工作教育事業,應從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中選拔優秀人才領導社區養老服務工作,同時加強對養老服務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培訓力度。[6]
社區居家養老作為一種新型的養老模式還需要不斷完善和發展來滿足老人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針對阜新市10個社區的調查發現,社區居家養老存在著服務不完善、服務范圍不夠廣泛、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力度不夠、提供養老服務的人員專業化水平較低等問題。因此,要加大社區居家養老的宣傳,傳播服務信息,完善服務項目,培養具有高素質的專業服務人員,充分發揮政府與市場的積極作用,合理分配養老資源,共同推進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
[1]劉軼.劉琳琳.2012年阜新市老年人口信息及老齡事業發展狀況報告[R].2013,9
[2]章曉懿.城市社區居家養老7服務質量研究[D].江蘇大學,2014,5
[3]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老齡事業的發展(白皮書)[Z].2006
[4]王曉峰,劉帆,馬云博.城市社區養老服務需求及影響分析— —以長春市的調查為例[J].人口學刊,2012,6
[5]吳蓓,徐勤,城市社區長期照料體系現狀與問題[J].人口研究,2007,3
[6]萬春利.社區養老服務發展的制約因素和對策[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