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焱,趙雪梅
(1.中國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2.沈陽藥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16)
醫學院校英語EGP+ESP模式的整合與優化
王 焱1,趙雪梅2
(1.中國醫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01;2.沈陽藥科大學,遼寧 沈陽 110016)
為培養英語水平較高的醫學專業人才,高等醫學院校應該整合基礎英語(EGP)和專業英語(ESP)課程模式,優化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加強師資建設,探索靈活、新穎的教學方法,建構有效的教學評估體系。
醫學院校;英語;EGP+ESP模式
目前,英語在國際醫學交流、各類醫學學術會議中已經成為一種必要的交流工具,公開發表的世界一流醫學出版物、醫學論文幾乎都是英語版。因此,將大學英語教學與社會需求有機結合起來,培養精通基礎英語和醫學專業英語的復合型醫學人才是高等醫學院校英語教學改革的當務之急。
EGP+ESP是目前大多數高等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采取的模式。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就是基礎英語或公共英語。EGP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掌握語言的5項基本技能(聽、說、讀、寫、譯),主要講授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即專門用途英語,常被稱為專業英語,在高等醫學院校中就是醫學英語。
當前,醫學院校學生大部分學習英語的時間都被EGP學習所占用,EGP的學習從小學一直持續到大學。但是ESP只有在大學的高年級才能夠接觸到。從評估方式來說,無論中考、高考、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以及考研等影響到學生學業和人生發展的重要考試都是考核EGP的學習成果,EGP被作為衡量學校英語教學水平的重要指標。而經常被當作考查課或選修課的醫學英語,只作為學生通過英語四六級后英語學習的一種補充。因此,大多數學校出現學生重視EGP而輕視ESP的現象。
《醫學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專業英語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大學生完成從學習到實際應用的有效途徑。”然而當前醫學院校英語教學的實際情況是以EGP為主、以ESP為輔的傳統教學模式,醫學英語似乎是可有可無的、被邊緣化的。這種傳統英語教學模式不能滿足醫學教學大綱和社會快速發展的時代要求,EGP和ESP結合的教學模式應該是彼此促進、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而在目前的醫學院校英語教學中,存在著將EGP教學和ESP教學人為割裂開來的問題。從學時分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師資力量和教學評價等對教學效果起決定性作用的幾個方面進行對比,EGP和ESP在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中所占的地位相差甚遠。
EGP與ESP是兩門連貫、互補、密切相關的課程。專業英語的教學是基礎英語教學的延續或擴展,是在基礎英語教學的基礎上且學生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發展到一定階段,針對學生實際需要,進一步培養學生語言工作能力的一個重要教學內容。從教學模式的角度來說,EGP與ESP的區別越來越小。一直以來,ESP強調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其學習者有著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ESP就是為了滿足不同專業學習者未來就業和發展的需要,與特定的專業學科有關;EGP的教學模式也逐漸由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這兩種不同的教學模式有機結合,充分體現出先基礎、后專業化的基本教學規律。
3.1 優化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設置
多數醫學院校都將基礎英語課程設置在大學一、二年級,在這兩年學習時間內,要求學生達到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提出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但是醫學英語卻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通常安排在高年級,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這勢必造成學時比例的嚴重失衡、學生重視不夠。課時不足制約著醫學英語教學的改革、發展空間,嚴重影響著教學效果。因此,可以對大一新生進行英語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測試,成績好的學生可以在大一就增加ESP課程。英語語言知識和基本技能比較弱的學生可以在鞏固英語基礎后學習ESP課程。醫學英語與其他專業的ESP不同,它的專業性更強。因此,專業劃分應該更加細化,臨床、護理、影像、檢驗、藥學等不同專業的醫學英語學習內容也應該有所區別,更具有針對性。這樣既能提高學生對本專業英語學習的興趣,也能更好地滿足學生將來工作和科研的需要。
3.2 加強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的密切配合
目前,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課程通常被看作是兩門獨立的課程,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各司其職,交流甚少。學生完成了基礎英語的學習后轉入醫學英語的學習,這意味著告別了基礎英語教師,人為地把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割裂為兩個完全無關的課程,這種做法違背了英語學習和認知的規律,勢必導致醫學英語師資短缺。由于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在教學原則和目標方面的教學技能要求基本一致,因此在進行基礎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醫學英語教師可以定期舉辦一些英語講座來介紹醫學知識,同時基礎英語教師也可以給學生補充一些常用詞在醫學上的特殊意義等知識。另外,可以樹立基礎英語教師和醫學英語教師的模糊概念,基礎英語教師應該充分、有效地利用醫學院校自身的醫學教學優勢進行培訓,構建多元化的英語語言知識體系,掌握相關的醫學知識,從而勝任醫學英語教學工作。
3.3 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
在醫學英語教學中,應該借鑒基礎英語教學已經廣泛采用的多媒體授課、情景教學、任務型教學法和聽說教學法等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時俱進、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能克服學生對于醫學英語學習的逆反和恐懼心理,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同時也可以進一步促進學生對英語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語言的運用。具體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創設與醫學相關的情境,播放原版醫學英文視聽資料,進行醫學學術課題討論,模擬醫院實際醫療工作場景,將醫學英語放入網絡教學平臺等,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實現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目標。
3.4 建構有效的評估體系
傳統的終結性評估與形成性評估相結合的綜合評定體系是多層次的、立體的評估方式,它能更加準確地反映出學生的學習情況。在分數的分配上,醫學英語與基礎英語還是應該有所差別的。基礎英語應更加側重于英語基本知識的考核,可以采取形成性評估(即平時學生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所展現的個人水平,如口試、寫作、討論等)占20%~30%,終結性評估(語言基本知識測試)占70%~80%的方式,將兩種評估方法結合起來。醫學英語則應更注重拓展知識面、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仍然可以沿用以上兩種評估方式,但二者所占的分數比例應該有所調整:如形成性評估占40%~50%,終結性評估占50% ~60%。形成性評估可以采用撰寫英文醫學論文、用英文討論病例、查閱英文文獻、醫學論文英漢互譯等多種方式來考核;終結性評估的重點則為測試學生醫學英語的各項基本技能。
實現EGP和ESP的有效整合,并貫徹到醫學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中,設置能促進英語基礎知識與醫學英語運用技能同步發展的課程模式,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優化、完善醫學院校英語教學體系。醫學院校只有樹立基礎英語和醫學英語并重和互補的教學理念,才能滿足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職業化要求,繼而適應全球知識經濟一體化時代對醫學人才的要求。
G420
A
1671-1246(2015)10-0037-02
沈陽市科技創新專項資金-軟科學研究專項(F14-23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