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 明
(一)討論式教學法的含義。討論式教學法強調在教師和學生共同的精心準備下,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為實現一定的教學目標,通過預先的設計與組織,啟發學員就特定問題發表自己的見解,進行思維碰撞,最終完成教學目標,以培養學員的獨立思考能力,創新精神和合作精神。
(二)討論式教學法的地位和意義。我們今天在大力推進新課改,活教學的同時,提倡“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在其中“討論”是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是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的主要途徑。討論式教學法已成為國際通用并通過實踐證明的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課堂中如何組織討論式教學?教師作為引領者,主導者,應該充分發揮主導,引導,組織,歸納,啟發的作用;同時,學生在教師的主導組織下,進行主動的,具有啟發性的討論,思考,交流,以及頭腦風暴。在整個討論式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始終處于動態,即“提出問題—積極思考—探索討論—頭腦風暴—得出解答—印證答案—尋找多解”的積極狀態。要使學生在過程中積極討論,開拓思維,拓寬眼界,積極交流,接納不同知識信息,發展創新性思維。學生在討論中因為各自成長的環境,知識面,思維習慣的不同,而產生了討論小組內部的思維碰撞,相互促進彼此的進一步思考和討論,從而最終產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協同性的學習。目前,通過討論式教學法來解決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已經廣泛用于理論和操作教學。這有助于學員思考討論,這有助于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性。在討論教學的過程中,貫穿其中的發散性思維方式,熱烈的討論氛圍,默契的團隊合作和勇于表達,善于總結的能力,都將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三)討論教學法的步驟。討論式教學的步驟包含:設計問題、提供資料、啟發思路、思維碰撞、得出結論、尋求多解。
(四)討論教學法的作用。
1.討論教學法一般由小組或者全班進行。信息源多,信息的交換量、加工量大,學生可以集思廣益,孔子說:“三人行,必有我師”,不同的思維,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知識儲備,不同的性格特點,使參與其中的師生獲得的即時反饋信息多,快,強。
2.討論式教學法改變了學員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討論式教學法徹底改變了舊式的灌輸式教學,學生的思維不再受教師的限制,而是自由自在,自由馳騁。在討論中,學生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也會主動地、積極地去準備材料,搜集論據,進行思考。可以說,學生是信息交流處理器,既輸入信息,又輸出信息,而且最終集成處理;學生又是一棵果樹,接受雨露,爭相開花,最后碩果累累。
3.討論式教學法能有效地培養和提高自我獨立學習以及預習整合的能力。在討論式教學中,學生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在腦海中搜尋出相關知識并迅速整合,這就需要學生提前就討論主題閱讀參考大量材料,從中甄選出有效材料并有機整合材料,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學生自我獨立學習資料,整合信息的能力,也培養了學生課前預習的好習慣。
4.討論式教學法能提高學生表達自我的能力和精神。在討論中,是不同思維,不同知識,不同觀點的碰撞,不同的觀點得以清楚表達,然后被贊成或質疑,接著深入交流或者錯誤反思,整個討論過程充滿論點的交流以及駁斥,這就需要學生有強烈的敢于表達的欲望,以及善于表達的能力。
5.討論式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的和團隊協作以及合作精神。討論式教學,顧名思義,需要以小組,團隊為單位,在討論當中的交流,合作,駁斥,探索,都能夠很好地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精神,也有利于師生,生生關系的和諧發展。
(一)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
1.英語基礎較弱。高職院校的學生,除了極少一批選擇職業化教育道路的學生,大部分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都表現不佳,文化基礎較弱,英語是這些學生在初高中的頭疼科目,自然他們進入高職院校時的英語基礎就更加薄弱,比如:單詞量欠缺,句型詞組使用混亂,甚至是毫無英語基礎和英語思維。
2.學生對高職院校英語學習的認識不恰當。很多學生在之前初高中時就渴求早點進入大學校園,進入高職院校后,如釋重負,“學海有涯已到岸”。有的學生過分放松自己,不再重視英語學習,不主動學習思考,只被動接受,只求考試通過;有的學生對高職院校英語學習的自由度,開放度期望為“野馬脫韁式”的,完全拒絕、抵制教師的引導;還有的基礎特別薄弱的學生,很難適應普遍的高職院校英語的教材,感到非常困難,信心極度缺乏,于是選擇完全放棄。這個年齡的學生普遍自主意識增強,有自己的選擇和見解,并且堅持自己不成熟的想法,這就導致他們無法盡快融入高職院校新型的自主、合作、討論、探究”的教學方式。
3學生性格心理特點。近幾年入學的高職院校的學生,大部分生于20世紀90年代,在家備受家長寵愛,以自我為中心,多數缺乏自主學習,團隊合作的經驗和能力,而且心理非常脆弱,難以承受批評和挫折。所以對于這些學生,幼教有一項基本教育:賞識教育,就頗為實用,并且效果顯著。在英語學習中,尤其是英語討論教學中,多為開放性題目,教師作為主導者,應該及時給予適當鼓勵和贊揚。
(二)討論式教學在高職院校中的應用要點。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各項特點,以及高職院校英語教育的實用性要求,教師在英語的討論式教學中,應注意如下具體細節:
1.討論題目的設置。討論題目應多為開放型的難度適中的題目,并且做到學生興趣點和課堂知識點的雙契合。如果學生不感興趣,再高端的題目他們也無話可說,討論教學就成了無水之源;如果不能契合課堂知識點,則失去了課堂教學的目的性,使討論失去意義。
2.討論題目布置的時間點。討論題目到底應該課前布置,給學生充足的準備時間;還是應該課堂上隨堂提出?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取決于問題的難度和復雜度,也要充分考慮到班級學生的英語基礎,以及學生性格習慣。如果學生英語基礎高于平均水平,應多采取隨堂布置討論題目的方式,以鍛煉他們的應變能力,思維能力,英語口語現場交流能力;如果學生基礎普遍偏低,則要使提前布置的討論題目占大部分,給學生充分的準備時間,最后在討論中大膽縝密地提出自己的觀點,這樣學生的學習自信心也得到了極大增強,反之,則很有可能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以后在英語討論中采取應付或者逃避態度。
3.學生在英語學習中的討論形式。很多時候,很多學生,甚至是教師把討論形式局限在:“提出問題,討論,回答”這樣的框架里,這樣就大大降低了英語學習中討論教學法的趣味性和效果。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應考慮到大部分學生基礎薄弱,討厭枯燥,害怕口語表達這些特點,英語討論應該是多形式的:問題式,討論表演式,游戲式,音樂引入,視頻欣賞討論等等。這樣既提高了討論的趣味性,又有利于學生最終知識點的掌握,而那些極度缺乏自信的學生也可以通過其他擅長的形式參與討論,從而樹立信心,極大地有利于以后的英語學習。比如:曾經有一個學生,在課上不調皮搗蛋,也不聽講,更不參與任何討論,理由就是,老師我不會,我說不出來,這個時候一味的空洞的鼓勵是沒有效果的,多形式的討論給了他表現機會,他在一次小組討論后的表演中獨唱英文歌曲,之后就產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越來越愿意學習,愿意開口,愿意參與英語討論和表演。可見,英語學習中討論形式的選擇也是至關重要的。
4.在英語討論學習中及時給予學生引導和鼓勵。近幾年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年齡低齡化,耐挫能力降低,更加導致了學生寧可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也不參與英語討論,英語討論只是走過場。這就需要教師在學生討論全程,不可以袖手旁觀,而是應該持續關注每個小組的討論內容和進度,及時給予鼓勵和引導,也應該持續監督各小組的討論情況,督促學生討論,必要時教師可以參與討論,拋磚引玉,調動學生積極性。
5.對學生英語討論的最重要評價指標是學生開口說。在學生英語學習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難的,就是學生敢說。一是要有足夠寬松的討論環境,小組討論應多于課堂展示,因為小組成員多為學生比較熟悉的人,學生也比較放得開,愿意“在自己人面前丟臉”;二是教師必須根據話題難易度,給予足夠的背景知識和引導;三是教師應該給予實時的鼓勵,告訴學生,英語討論,最重要的不是語法詞匯,而是交流,交流的目的達到了,不需要過分關注討論中英語的嚴謹性,從而帶動學生的積極性;四是教師可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
6.英語討論中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度和權力。教師在英語討論中應只是主導作用,學生是絕對的主體,這不僅應該體現在學生討論過程的不過分干涉,也應該體現在對學生討論結果的接納程度,以及對學生討論過程,討論結果的評價。在教學中,可采取observers的制度,即每一組學生自由推選以為observer,負責每一次對學生討論過程和討論結果的評價評分,最終,教師根據每個observer的平均評分考慮每組平時成績。
7.英語討論教學法中的制度成分。在英語討論式教學中,對小組討論采取“連坐法”,即不管任何情況,一旦進入小組討論時間,必須要求全員參與,并且全程英文,如果有一位同學未參與或者未用英語,則全組受罰,當然處罰方式多采取表演,唱歌等形式。這樣就杜絕了很多小組“一人獨挑大梁,其他人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壞現象。
8.英語討論中總結的必要性。英語討論教學最終的總結非常重要,切不可虎頭蛇尾。在小組討論后,應由學生采取匯報表演,回答問題,辯論等形式來對整個討論總結,教師也應對學生討論過程的表現,以及最終成果進行總結和評價,使學生不僅學到知識,也在學習討論過程中不斷改變自身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思維模式等等。
高職院校英語討論式教學的路,在不斷的實踐中,根據教學內容,時代特點,學生性格特點,教師教學方式等等,在學生和教師共同努力下,將變得越來越平坦,從而通向英語學習的成功之門,英語討論式教學的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1](美)布魯克菲爾德,普瑞斯基爾著;羅靜,褚保堂譯.實用討論式教學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1
[2](美)布魯克菲爾德,普瑞斯基爾著;羅靜,褚保堂譯.討論式教學法:實現民主課堂的方法與技巧[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2
[3]李曉文,王瑩編著.教學策略[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