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謙,張曉燕
(隴南市衛生學校,甘肅 武都 746000)
悉心構建課堂教學共同體
——對外科護理教學的幾點體會
楊 謙,張曉燕
(隴南市衛生學校,甘肅 武都 746000)
課堂教學;教學共同體;外科護理教學
教與學從來不是獨立的,教師和學生就是課堂教學的共同體。近年來,構建課堂教學共同體的教學理念逐漸獲得社會的認同,在教學中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對于外科護理學來說,由于外科護理學內容多而雜,且操作要求較高,在教學中能構建課堂教學共同體,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筆者從事外科護理教學十余年,喜歡在教學中探索,總想把復雜的醫學問題變得相對簡單,以便讓學生聽得懂、記得住。現介紹幾點構建課堂教學共同體的教學體會。
中高職學生大多基礎差,接受知識能力一般,而醫學知識大多較難理解,尤其是記憶起來較為困難,簡易的口訣和順口溜既省去了學生記憶的苦惱,又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和趣味性,事半功倍。如燒傷面積計算可用“三三三,五六七,十三十三會陰一,五七十三二十一”口訣記憶。其中“三三三”指頭皮、面、頸各占人體體表面積的3%,“五六七”指雙手、雙前臂、雙上臂分別占人體體表面積的5%、6%、7%,“十三十三”指軀干前后各占人體體表面積的13%,“五七十三二十一”則指雙臀、雙足、雙小腿和雙大腿分別占人體體表面積的5%、7%、13%、21%。再如,對于急性腎衰少尿期的水和電解質紊亂及酸堿平衡紊亂情況,可歸納為一句話,即“三高三低二中毒”。其中“三高”指高鉀、高磷、高鎂,“三低”指低鈉、低氯、低鈣,“二中毒”指水中毒和酸中毒。又如,對顱內壓增高的典型表現Cushing反應提煉為“兩慢一高”,即脈率慢、呼吸慢、血壓高。此類例子不勝枚舉,讀來上口,容易記憶,但一定要恰如其分,切忌生搬硬套。
對疾病的臨床表現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共同點和不同點,以促進理解、加深記憶。如燒傷深度的臨床特征可總結為“Ⅰ°紅斑,Ⅱ°水皰,Ⅲ°焦痂”,其中淺Ⅱ°表現為大水皰、劇痛,深Ⅱ°為小水皰、鈍痛。將淺Ⅱ°和深Ⅱ°燒傷特征進行對比,則特點、區別一目了然。再如,骨折和脫位的特有體征都有畸形,不同的是骨折有反常活動、骨擦感(音),脫位有彈性固定和關節盂空虛。進一步延伸,并非所有的骨折都具有骨折的特有體征,如裂縫骨折、嵌插骨折則無,需結合影像學資料進一步確診。類似的還包括3種顱底骨折臨床表現的對比;低鉀和高鉀的對比;代謝性酸中毒和代謝性堿中毒的對比;3種損傷性氣胸的對比等。
我們經常說講課要抓住重點、突破難點,那么一個章節的重點是什么?講課如何圍繞重點展開?這就值得我們下大功夫研究。如低鉀血癥的病因就要圍繞“攝入不足、排出過多、體內轉移”12個字來講,臨床表現要抓住肌無力,治療要抓住靜脈補鉀的4個原則。如急性闌尾炎的診斷要抓住轉移性右下腹痛和右下腹固定性壓痛這兩個特點,再如泌尿系結核要抓住病在腎、表現在膀胱的關鍵點。
在教學中活躍的氣氛可使學生腦筋轉得更快。有些模擬表演學生可能記一輩子。有一次講上肢骨折時,上課前筆者用夾板固定上臂,肘關節屈曲90°,用三角巾懸吊手臂于胸前來到教室,這種模擬表演激發了學生對知識點的興趣,使學生牢固掌握了關于上肢骨折的知識,且印象深刻。但要注意,表演的目的是通過演示讓學生更容易理解知識,記得更加牢固。
舉例子、打比方其實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比如講裂縫骨折時,以瓷杯受外力撞擊裂開縫隙為例,同時展示裂縫骨折X線片;再如講臂叢神經阻滯麻醉腋路法,課本對病人體位的描述較多,學生往往記不住,筆者的描述用了8個字“頭偏對側,行軍禮狀”,并輔以動作演示,學生一清二楚。
外科需要學生動手操作的地方很多,如器械的辨識練習、心肺復蘇術的練習、綜合手術技能的練習等,都是學生必須動手操作的。但對于有些內容,大多數教師只講不做,學生理解不深。其實動手操作掌握得更為扎實,如急性闌尾炎的協助診斷體征、脫位的復位方法等,教師在學生的配合下做一遍,然后要求學生練習,學生在做過之后發出“原來如此”、“這么簡單”的感慨,這與花費很大力氣在講臺上演示半天相比省時省力。
以筆者的外科休克多媒體課件為例,片頭首先出現的是120急救電話和疾駛而過的救護車,接著出現的是緊張的手術畫面。這樣設置的目的是營造氛圍,讓學生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不知不覺進入學習狀態。至于案例教學的使用則更為廣泛,幾乎每個疾病都編有與臨床貼近的病例。事實證明,在學生擁有一定基礎后,案例教學必不可少、不可替代。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要因材施教,教會學生如何學習才能提高效率。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思考推理和綜合分析的能力,這對于其以后的臨床工作意義深遠。
教學方法多種多樣,究其目的始終是服務于教師和學生的,是為了教得更好和學得更好。教與學是共同體,絕對不能割裂[1]。課堂是教師和學生共同的舞臺,只有雙方配合默契,才能演得更好、更精彩。
[1]陳海琴,王黑鐵.構建專業發展共同體 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8(4):24.
G420
A
1671-1246(2015)10-00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