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玉,宋焱峰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人體解剖學教學實踐及體會
王金玉,宋焱峰
(蘭州大學基礎醫學院,甘肅蘭州 730000)
解剖學是醫學生最早接觸的啟蒙學科之一。在教學中應多管齊下,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協調互補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提問,抓好教學實驗環節,有效增強教學效果。
人體解剖學;多媒體教學;傳統教學
解剖學是一門形態學課程,是醫學生最早接觸的啟蒙學科之一。醫學中大量的名詞、術語均來源于解剖學,解剖學是學習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各學科不可動搖的基石[1]。解剖學教學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學人才的培養,如何增強解剖學教學效果成了廣大解剖學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和追求的方向。筆者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歸納以下幾點體會以供參考。
解剖學課程特點是概念多,尤其是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描述十分抽象,傳統教學僅通過教師語言描述、板書及靜止的掛圖和模型來呈現,無法動態呈現形態構造等,對一些抽象的概念更是無法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習顯得枯燥、乏味。多媒體技術以其信息量大、速度快的特點,形象、生動的教學方式,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表現形式[2],將解剖學傳統教學模式中各種單調的掛圖、模型和枯燥的文字變得生動活潑起來,被逐漸應用于人體解剖學的教學中,在現代解剖學教學中體現出了巨大的優越性[3]。如心臟的解剖結構及泵血過程以三維動畫和錄像等形式形象、生動、直觀地展現出來,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但與此同時,多媒體教學也存在著不足。多媒體課件包含的信息量大,在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自覺或不自覺地過分或完全依靠多媒體教學方式,將大量多媒體圖片或畫面不斷地展現在學生眼前,教師則忙于對圖片或畫面進行解釋,多媒體教學成了多媒體播放過程。多媒體占居教學主導地位,教師不能發揮其教學的主導作用,影響了教學目標的實現;學生被迫接受大量知識,沒有時間進行思考和消化,缺乏獨立思維的空間。同時,由于信息量過大,可能造成授課內容過分冗長、雜亂無章、沒有系統性,反映不出教師授課的清晰思路,使得多媒體教學與學生學習節奏無法合拍,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造成學生對教學內容理解不透徹。這樣的多媒體課程結束后,學生腦海里浮現的是多媒體圖片或畫面,而對具體的教學內容印象不夠深刻,更談不上對知識重點及難點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優化教學手段,將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有機結合,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協調互補的教學模式,有利于有效提高人體解剖學教學質量。不同的教學內容要求采用的教學模式側重點不同。(1)對于位置獨立、形態直觀、功能和生活緊密聯系的器官,主要以傳統教學為主、多媒體教學為輔。例如人體解剖學中肌肉這一章節,以胸鎖乳突肌為例,教師先介紹該肌肉的起止點,并輔以多媒體課件展示該肌肉的位置;然后教師以自身為實體標本,通過形象的肢體語言,讓學生觀察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和兩側同時收縮時可以完成頸部何種運動;最后讓學生之間互為標本觀察該肌肉的位置及其運動功能。這樣可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促進學生對肌肉的位置及其功能的理解,在輕松、愉悅的環境中掌握學習內容。(2)對于功能聯系緊密的組織或器官,主要以多媒體教學為主、傳統教學為輔。例如人體解剖學體循環中的動脈這一章節,教師首先以形象生動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整個體循環的動脈及血液流動方向,讓學生對體循環的動脈有一個深刻、完整的立體印象,然后再分段介紹,并對相關臨床應用部分輔以傳統教學以加深印象。例如,肘窩的肱動脈處是臨床上測量血壓的部位,講到這一部分內容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在課件的圖片上認真觀察肱動脈和肱二頭肌腱的位置,然后讓學生在肘前區觸摸肱二頭肌腱,在其內側觸摸肱動脈的搏動,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使學生掌握了學習內容。(3)對于一些重點和疑難問題的講解,可先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其進行認真分析和講解,然后運用多媒體形象地演示,最后再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進行總結。這樣,學生既有一定的時間進行思考,同時多媒體的演示使抽象、枯燥的教學內容生動化,可以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和認識。如對神經傳導路的講解,先應用傳統教學方法,使學生理解神經傳導路的概念;然后應用多媒體將傳導路中各個路徑的動畫及路徑不同部位受損后的臨床表現一一展示,教師邊講解邊啟發,給學生以直觀印象,幫助學生掌握要點。同時,輔以傳統教學法,利用模型輔助講解,以增強學生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和理解。最后,通過傳統的板書對各個傳導路的路徑及其在不同部位受損后的臨床表現進行總結。
提問式教學是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之一。通過課堂提問,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達到師生互動的效果,從而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提問式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2.1 問題緊密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的源泉,是驅動學生積極探究未知的原動力。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就會樂于探索,在獲得知識后能充分體驗到學習的樂趣。人體解剖學是一門基礎醫學課程,其包含的大量內容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緊密聯系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境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探究。例如,在人體解剖學的第一課,我們可以首先向學生提出常識性的問題:“誰知道我們體內有哪些器官?”當學生回答胃、肝、肺、氣管、心臟等器官后,我們進一步提出問題:“誰知道這些器官的功能是什么?”在肯定學生的回答后進行總結,提出組成人體的器官按照功能的不同可以劃分成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等9個系統。緊接著提出問題:“誰見過真正的人體的胃、肝、肺等器官?”學生的回答基本上都是“沒有”。最后問學生想不想看人體器官究竟長什么樣,在人體的哪個位置?這樣,學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激發起來了。在此基礎上介紹人體解剖學的概念及人體解剖學在醫學中的地位和作用,讓學生認識到學好解剖學對成為一名合格的醫學工作者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2.2 問題緊密聯系臨床,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人體解剖學是研究人體正常形態結構的一門學科,學習解剖學知識的目的是為將來掌握臨床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緊密聯系臨床,著力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之一,在學習闌尾的相關內容時,我們首先提出問題:“闌尾的常見位置有哪些(這部分內容在人體解剖學中已經學習過,檢驗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當學生回答盆位、回腸前位、盲腸后位等位置后,進一步提問:“如果患者出現伸髖時疼痛,分析該患者闌尾的位置。”要正確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分析髖關節運動的相關肌群并確定每塊肌肉的作用和位置;其次結合闌尾常見位置,提出盆位或盲腸后位闌尾時,炎癥刺激腰大肌或髂肌引起伸髖疼痛。緊接著提出問題:“如果患者被確診為急性闌尾炎,需要手術治療,請問手術的切口、層次及術中尋找闌尾的標志是什么?”闌尾的切口為麥式切口,確定麥式切口位置的基礎是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即McBurney點,檢驗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知識的掌握程度。要分析手術層次,一要分析通過麥式切口腹壁肌層的結構,二要分析闌尾與腹膜的關系,以便確定是否需要打開腹膜腔。最終進入腹腔如何準確找到闌尾?其實該問題分析的仍然是闌尾的位置,雖然闌尾位置多變,但其根部固定,是3條結腸帶的匯合點。這樣,可使學生緊密圍繞著急性闌尾炎相關臨床內容分析人體解剖學知識,為將來臨床診療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當然,其他如甲狀腺、胃、膽囊等臟器的學習也可通過這種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利于將來在臨床的實踐工作。
2.3 問題注重比較與總結,著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
歸納總結知識有利于知識的積累、深化,是學生學習新知識的基礎,也是培養學生記憶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人體是由多個器官構成的有機整體,器官與器官之間既有其個性,也有其共性。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重比較與總結,著力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例如,在學習人體解剖學的內臟篇時,所有實質性器官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分布于實質性器官的血管、神經及該器官的導管出入器官之處,常有一凹陷,稱此處為該器官的“門”,如肝門、肺門、腎門等。所有出入“門”的結構被周圍結締組織包繞都會構成一個新的結構,如出入肝門的結構被周圍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其他如腎蒂、肺根。再如,在解剖學中和“三角”有關的概念:危險三角、動脈導管三角、膀胱三角、腹股溝三角、肘后三角等;和“床”有關的概念:胃床、腎床及腮腺床;人體之最:最長的骨(股骨)、最粗大的神經(坐骨神經)、最復雜的關節(膝關節)等。總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通過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能力,提高其學習能力,從而不斷提高其科學素養,為成為一名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奠定扎實的理論基礎。
人體解剖學作為一門形態學課程,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環節。不管是系統解剖學還是局部解剖學,實驗教學的課時都占到了50%,充分體現了實驗教學在解剖學教學中的重要性。解剖學實驗教學的目的就是將理論和圖片知識以真實的、立體的形象展現出來,在實驗中印證理論,為將來走上臨床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抓好實驗教學環節,主要從兩方面入手。
3.1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課堂上認真觀察標本
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及毗鄰結構均可以用肉眼觀察,而清楚掌握人體器官的形態、位置及毗鄰結構是臨床工作的重要基礎。所以,抓好實驗教學環節的關鍵就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認真觀察標本。每次實驗課前由教師布置學生應該完成的任務,由學生自己去觀察尋找,教師不再主宰整個教學過程,而是幫助學生完成任務。這樣,學生的積極性得到充分激發,在標本觀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也會及時反饋,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學生的素質。例如,心包橫竇是指位于升主動脈、肺動脈與上腔靜脈、左心房前壁之間的間隙,在理論學習中,往往有很多學生感覺難以理解和定位,但是在實際觀察標本時,尤其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則很容易定位和理解。再如,部分人體器官和結構往往存在多種位置,以闌尾為例,有盆位、回腸前位、盲腸后位等位置。因此,在實驗課時就要求學生認真觀察標本,確定所觀察標本的闌尾位置究竟屬于哪種情況。對可能存在的變異情況尤其要注意觀察,例如,一般情況下膽囊動脈常自膽囊三角(Calot三角)內起自肝右動脈,但膽囊動脈常有變異,可起自肝固有動脈或其左支、胃十二指腸動脈或具有雙膽囊動脈等。變異的膽囊動脈常行經肝總管或膽總管的前方,在膽囊或膽總管手術時應予以注意。因此,在實驗觀察時需要學生認真觀察標本,看是否存在變異的情況。總之,認真觀察標本是解剖學實驗教學的主要任務,可為將來的臨床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
3.2 進一步加強、鞏固知識,課后認真完成繪圖作業
為進一步加強和鞏固所學知識,對人體解剖學課程而言,繪圖是省時、省力且效果極佳的不二選擇。在繪圖過程中,要真正地將人體某器官結構完整地描繪出來,必須注意其結構特點、名稱和相互關系等,這樣既可以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又可加強對理論知識的記憶。例如,通過繪制甲狀腺的血管和神經的關系圖,可以清晰理解和掌握為什么甲狀腺次全切除術結扎甲狀腺上動脈時要緊貼甲狀腺上極進行,而結扎甲狀腺下動脈時要遠離甲狀腺下端進行。同時,繪圖本身與枯燥的理論學習相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繪出一幅好圖可以增強學生的成就感,久而久之就會增強學生對人體解剖學的學習興趣。
綜上所述,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應多管齊下,應用多媒體教學和傳統教學協調互補的教學模式,注重課堂提問,抓好教學實驗環節,有效提高教學效果,為培養高素質的醫學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1]柏樹令,應大君.系統解剖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程亞濤.人體解剖學教學改革探討[J].井岡山醫專學報,2008(1):14-15.
[3]陸一鳴,王凱慧,顏宏利,等.現代教育技術在醫學遺傳學教學中的應用[J].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2009,11(4):491.
G420
A
1671-1246(2015)10-006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