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洲
當前,隨著高校擴招以來,在校大學生人數快速增長,許多高校都出現了輔導員的配備與學生比例不協調的局面,很多學校甚至達到1:300 或更高。輔導員隊伍的配備不足,嚴重影響了學生工作的成效。為加強大學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教育和管理,促進學生健康成長、成才,許多高校紛紛開始實行晚點名制度。
晚點名主題班會,即在固定的教室中以年級為單位,輔導員在每周星期日、節假日后返校的當天晚上,通過多種形式對學生進行點名及各種主題教育的管理制度。主要內容是輔導員通過各種形式對學生進行全面教育,以期在保證學生安全到位的前提下,讓學生在思想意識、紀律、文明禮貌、組織管理能力、專業水平、心理健康等綜合素質方面都有所提升,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服務平臺。在新生年級,晚點名主題班會作為入學教育的有效延伸,能貫穿整個大一期間,對新生迅速適應大學生活、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和諧處理人際關系、制定科學有效的規劃都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對于初次進入大學校園的新生,新的生活環境、新的學習環境、新的人際關系等各種問題都在考驗著他們的適應能力。在實際生活中,經常會有許多新生因為多種原因而導致適應不良,有的甚至引發嚴重的心理問題,導致休學或退學,影響學生的成長。
(一)學習方面的不適應。一是對大學學習方式的不適應。相對于中學階段的學習更多側重于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熟練掌握而言,大學學習更多的是以啟發式教學為主,課堂講授時間相對少,更要求學生能舉一反三、獨立思考、融會貫通。學生所學內容廣,課程多,每門課都有明確的培養目標。這些都要求學生提前預習,課后花大量時間來復習,用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來學習,這種變化對新生來說是一種很大的挑戰。二是對大學教師授課方式的不適應。高中階段老師不斷回顧前章所學內容再開始新的內容講授,再回顧再講授的螺旋式授課方式,以及對大量的習題進行講解和點評,使學生能掌握相關知識點和解題技巧,謂“知之”。大學階段授課老師主要介紹前沿知識,重點講授知識原理和思維方法。即使有部分授課老師會選擇固定的時間或地點進行課程答疑,但也需要學生主動提出問題,老師再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個別講解,謂“知其所以然”。
(二)生活方面的不適應。一是不自立。高中階段,很多學生習慣了擁有獨立的私人空間,生活起居由家人全權負責照顧。飲食習慣和作息規律都能得到很好的保證。到了大學后,不僅要過集體生活,而且集體宿舍舍友來自天南海北,飲食習慣、各人作息都極不相同,想要快速適應大學生活,做到自立自主,對新生來說是一大挑戰。二是人際關系處理不當。新生交往的對象由熟悉的同學、老師、家人突然變成了天南海北的舍友、一個禮拜見不到幾次的老師、各種學生團體或小集體的陌生人。大環境的改變又要求大學生獨立地、主動地與人交往,社會化要求急速提高,對友誼和愛情的渴望強烈,但往往缺乏交往技巧,使得新生難以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甚至發生人際沖突。
(三)自我管理的不適應。第一,新生在時間上的管理極不適應。高中階段,從早自習開始,到晚自習結束就寢,都有專門的老師負責督促和引導。學生在高壓的狀態下學習和生活,習慣了有人約束,明確自己下個時間段的任務。但到了大學階段,大量的空余時間使得學生不知所措。除了為數不多的課程教學外,大量的學生會工作、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讓學生目不暇接,迷失自己。而缺少老師約束的大部分時間,很多新生選擇了去網吧,將美好時光交給網絡游戲。第二,新生在目標規劃上不適應。從小習慣了聽從家長的“權威意見”,在中學階段唯一的目標就是考上理想的大學,并且學生為這個目標也努力奮斗,心無旁騖。進入大學后的新生,一是喪失了身邊所有人共同的目標“升學”,不同的價值目標出現,干擾了學生的自主判斷;二是學生個人思想逐漸成熟,個人意識越來越強,多元化的價值觀影響,使得學生很難有明確的目標;三是新生尚未經過大學的培養,不具備就業的能力,卻一直感受到來自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就業壓力,使得學生對未來的出路趕到迷茫。
(一)有助于新生紀律觀念、集體榮譽的養成。晚點名主題班會是在每周星期日、節假日后返校的當天晚上一個固定地點和時間點舉行。一是有利于清點學生人數,讓學生休假后按時返校進行教學活動。對不能按時參加晚點名的同學,有特殊事宜的需要提前請假。無故不參加晚點名的同學會受到相應的紀律處分。這些舉措都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觀念。二是在班會中,會對前期學生中間出現的問題進行剖析解決,對完成的工作進行總結表彰,對后期工作進行計劃安排。班級的發展關乎班上每一位同學。不間斷的集體教育,有助于學生集體榮譽的養成。
(二)有助于新生健康心理的養成。晚點名主題班會作為新生入學教育的一個延伸,其主題內容涵蓋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心理健康等多方面的內容。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講座、人際關系技巧鍛煉、感恩教育影片欣賞、誠信教育等,不僅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更能有效促進新生健康心理的養成。
(三)有助于新生良好學習方法的養成。在晚點名主題班會中,通過舉行專業介紹,使新生明了本專業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發展方向,了解專業,喜歡專業,學好專業;通過舉行新老生交流會,使新生學會如何在大學里學習,如何利用大量的空余時間,如何提高課堂效率;通過四六級考試模擬培訓和經驗交流,讓新生學會利用校園英文廣播臺、圖書館等資源來學習,及早備考英語四六級。
(四)有助于培養新生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晚點名主題班會能經常邀請優秀的學生黨員、三好學生來進行學習經驗和工作方法傳授;同時能邀請往屆的畢業生來校為新生作遠期職業規劃,讓新生在大學期間少走彎路,盡快成長。長期的先進代表、優秀同學現身說法,能讓新生時刻感受到院系、學校的優良學風校風,受到氛圍的熏陶,進而以優秀學生為榜樣和前進的動力,培養自身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
通過開展晚點名主題班會,以新生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專題講座、經驗交流、主題討論等活動,將新生適應教育內容滲透其中,能增強適應教育的滲透力,使適應教育內容更易于新生接受并運用,晚點名主題班會已經成為新生適應性教育的有效載體。
(一)舉辦切合學生需求的專題講座。專題講座是結合新生具體需求情況,由老師對某一特定題目的現狀及進展進行講解,使學生加深了解,在此基礎上學生提出問題由教師回答,并回答教師提問的一種學習形式。新生入學初期,總體呈現出懵懂和迷茫,卻又不乏熱情。根據新生的需求,舉辦相應的專題講座,如院系專業介紹、學生管理制度解析、獎勵資助政策宣講、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講座、校園文化活動宣講等,既切合學生需求,又有助于培養新生的獨立思考能力、理論聯系實際能力及自學能力。
(二)召開主題班會。主題班會是結合新生的思想現狀,為培養一種品質、訓練一種行為而開展的教育活動。主題班會作為所有新生的自我教育活動,不僅能充分發揮集體的道德教育力量,還能激勵新生個體在活動中主動接受社會的道德要求,進而產生內在的道德認知,形成自己的道德理性,并內化為一種自覺的道德行為。如召開“學會感恩”主題班會,能使新生懂得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或者感恩朋友、感恩同學;“尊重他人,傳遞溫暖”主題班會能使新生更好地面對人際糾紛,處理人際關系,形成一種友善的班級氛圍。
(三)開展專題討論和經驗交流。專題討論和經驗交流是一種通過雙方互動交流,能夠多層面多角度地分析問題,有助于激發新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新生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并且增強了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體現了教學相長的教育理念。在晚點名主題班會中開展專題教育和經驗交流,如“新老生交流會”、“如何與他人相處”討論會等,不僅能解答新生的疑惑,使新老生相互熟悉了解,還能讓新生樹立積極健康的人際交往心理,盡早適應大學生活。
(四)進行賞析教育。賞析教育是將教育思維由傳統的號召型、管制型向立場體驗型、吸收內化型傾斜,由單純“灌輸”的教育方式向藝術滲透轉變,使學生對所傳播的思想觀念、道德修養真正信服并接受,由被動要求轉為主動需要的一種教育手段。在晚點名主題班會中進行賞析教育,有助于激發新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動性,通過優秀影視文學作品等的賞析,更隱蔽地、巧妙地傳達社會主流意識的鼓勵和嘉許,讓新生順利完成大學階段的適應。
[1]廖志錦.創新周末晚點名制度,優化高校學生教育管理工作[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高教版),2010
[2]王熠.在高校開設影視賞析課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幾點思考[J].電影評介,2007
[3]曾婧,陳亮.大學新生適應不良問題及其對策[J].文教資料,2004
[4]張秀萍,劉時方.“90 后”大學新生適應教育探析[J].揚州大學學報,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