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 翔
2014年2月24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引導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以來,教育部加緊對普通本科院校轉型發展進行部署。3月,國家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峰論壇的發言表示: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將實行轉型,向應用技術型轉,向職業教育類型轉。[1]她還強調了技能型人才的高考和學術型人才的高考要分開等系列職業教育改革的問題。由此可以看出,普通本科院校轉型是國家層面高等教育改革的頂層設計,是高等教育應當遵循的指導性意見。按照這樣的頂層設計方案,普通本科院校將要按照國家經濟發展和社會需要重新審視自己的辦學思路,重新定位人才培養方向,重新調整專業布局和課程設置。那么,作為承擔高校教學任務和人才培養的教師,在這樣轉型發展的時期,認真思考自己的角色定位,以新的角色意識去開展教學科研活動就顯得非常重要和關鍵。
我國高校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按照現行的評價標準基本上劃分成了研究型大學、研究教學型大學、教學研究型大學和教學型大學四類。這種為大學分類的方法基本上是按照武書連教授主持的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的成果來進行的,毋庸置疑“武氏高校分類體系”對中國大學的評價和建設起到過積極作用。[2]但是,“武氏高校分類體系”是建立在對高校科研體量的量化賦分基礎上進行評價的,這就無可避免地把所有高校納入了一個發展軌道之上,其辦學著力點都集中在提升科研水平和科研產出上面。普通本科院校為了謀求自身的發展,也在科研上努力追尋研究型大學的腳步,不斷復制研究型大學的辦學模式,這樣就導致了地方本科院校與研究型大學的趨同性,其自身特點不突出,辦學思路、辦學理念也很模糊,成為研究型大學的低層次復制品。這些本科院校在教學、科研上自然與研究型大學無法比肩,在人才培養、辦學特色方面也乏善可陳,加之與地方經濟聯系不緊密,造成了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的嚴重問題。而中國經濟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快速發展,已經積累了很豐厚的物質基礎,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引擎。但是中國經濟在快速發展的進程中,仍然有許多薄弱的環節,仍然有許多制約經濟快速平穩發展的瓶頸,比如說很多企業急需的具有現代產業管理經驗和掌握現代企業生產技能的高技術人才在我國的大量缺少就是制約企業發展的一大瓶頸。從西方一些發達國家成熟的經驗來看,大批具有專業知識,工作在生產管理一線的應用型人才是支持經濟發展的人才隊伍中一個龐大的群體,正是他們的工作把尖端技術,前沿知識與實體經濟,生產現場聯系起來;正是他們把新產品、新技術推上了企業生產的流水線。就當前世界大學發展的趨勢來看,“武氏高校分類體系”這種方法已經表露出諸多弊端。就地方高校而言,它們為地方經濟發展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的作用就明顯不大,參與地方經濟建設的能力也不足。因此,在這樣的現實情形倒逼之下,地方高校只有盡快適應新形勢的發展和需要,盡快轉型,努力承擔起培養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才是當務之急,才是發展正途。
地方高校因襲著傳統的辦學模式,一旦向應用型院校轉型的話,將會面臨許多新的問題,這些難題一是表現在思想認識上的不足,對轉型沒有思想準備,高校作為一個辦學的整體,對于轉型的思考和認識正在逐步適應;而作為高校教師的個體,其思想上的認識轉變則要艱難得多。部分教師可能難以接受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對自己原有專業知識構架和教學模式的沖擊,不愿意轉。二是部分教師也會擔心向應用型高校轉型,會不會是領導或者教育管理部門的主觀意愿,是一陣風,將來轉型不成還要轉回來。三是轉型后新的教學體系會是怎樣的還是一個較為模糊的愿景,其人才培養途徑和目標是否能夠順利實現也還有諸多不確定性。因之,在轉型過程中,我們看出轉型之難難在辦學思想的轉型,難在教師角色的調適。辦學思想轉變了,教師角色調適成功,轉型就朝成功的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需要弄清楚的是地方高校轉型是高等教育綜合改革使然,不是“掛牌”,不是更名,不是升格,也不是降格。不能搞一陣風,一刀切。轉型要遵循三個原則,一是適應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需要,二是要立足高校人才培養與需求的市場環境,三是要緊密結合高校自身的辦學條件,辦學特色。這樣看來,普通本科院校若要承擔起這一重要任務,一是必須理清辦學思路,在當下經濟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用新的理念明晰辦學方向,廓清辦學思路,培養適應社會需求的新型人才。二是學校辦學方向明確之后,應從高校教師培養、人才評價、職稱評定、業績考核等方面引導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關鍵因素之一的高校教師盡快完成角色調適的任務,在高校轉型的關鍵時期能夠承擔起新的教學任務和實施新的人才培養方案。
普通高校教師角色向著轉型方向的調適不應該僅僅只是教師個人的事,應當看作是一個政府教育主管部門、高等院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完成的系統工程。在這樣一個龐大的轉型系統工程中,教育主管部門、高等院校、行業、企業既要各負其責,又要全盤合作,為轉型創造良好的運行機制和運行環境。一般來說,教育主管部門要在高校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之間架設橋梁,疏通渠道,引導高校向正確的軌道轉向。高校要與教育主管部門、行業、企業通力合作,站穩高校人才培養的立足點,并在與行業、企業的深度接觸過程中適時調整自己的辦學思路,人才培養模式以及專業,學科建設方向。行業和企業要積極支持地方高校的轉型,為地方高校轉型搭建必要的實踐平臺,把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饋給高校。在這樣一個多層面構建的平臺之上,高校可以派出自己的青年教師、教學骨干、教學導師到行業、企業掛職;也可以與行業、企業合作成立研究機構;還可以聘請行業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技術人員到高校指導實踐教學。有了這樣一個多方合作教學科研實踐的平臺,高校教師轉型期角色調適就有了舞臺和空間。那么,高校教師應該如何完成轉型期的角色調適呢?
(一)走出象牙塔,走進不同的行業企業,深入開展與行業企業的合作開發與研究實踐活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以下簡稱《綱要》)第31條明確指出:“加強學校之間、校企之間、學校與科研機構之間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種聯合培養方式,形成體系開放、機制靈活、渠道互通、選擇多樣的人才培養體制。”這種合作培養人才的模式,就要求高校在“官、學、產、研、團、外”(團:指社會團體;外:指國外)等社會存在中尋找互利多贏的功能域、價值域。[3]各行各業都有其各自的行業特點,基于不同行業背景的選人用人標準也各不相同,如醫療衛生行業注重的是醫生的救治能力和醫德,教師行業重視的是老師的教學能力和師德,農林牧漁和銀行業的行業特點更是有天壤之別。大學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基地,它的畢業生最終是要進入各行各業,在不同領域發揮作用的。因此,大學的人才培養不可能也不應該閉門造車,要根據行業和市場的需求來調整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數量,以期和市場需求基本保持平衡。高校教師習慣于在教室、實驗室和圖書館構成的象牙塔內工作和生活,對于國民經濟中行業的分類和特點并不十分了解,也不十分關心,所培養出來的大學生是否與行業用人標準相符合,心里也沒有數。在當前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地方高校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大學之后,高校教師要走出象牙塔,在各種合作共贏的縱橫聯合中,深入開展行業企業的研究和實踐活動,把自己的教學和科研同行業企業的現狀與前景結合起來,把課堂內的學習研究與行業企業的實踐驗證結合起來,在培養學生專業理論知識的同時更著力培養學生的應用實踐能力,把知識、技能和實踐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二)校內教學科研,校外實踐求證,高校教師要在人才培養過程中不斷調適,努力使自己成為“雙師型”人才。“雙師型”教師是中國職業教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新現象,是在二十世紀改革開放初期職業技能教師大量缺乏的環境中出現的。之后的幾十年國家越來越重視職業教育的發展。“雙師型”教師原來是指高職高專院校中既掌握專業知識,又掌握專業技能的老師。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進一步深入,“雙師型”教師所涵蓋的領域有了新的拓展,一大批普通高校也開始重視“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培養。在當前經濟社會改革進入深水區的關鍵時期,《綱要》第66條提出了“完成一大批‘雙師型’教師培訓,聘任(聘用)一大批有實踐經驗和技能的專兼職教師”的重要任務。[4]因此,高校教師,尤其是普通本科院校的教師要結合自己的專業特長,結合自己的研究專長,結合地方人才需求的實際狀況,在轉型期努力調適好自己的角色定位和發展方向,更好地承擔起轉型期教書育人的歷史使命。
[1]http://www.guancha.cn/Education/2014-5-10-22839 6.shtml
[2]周世厚,江芳.我國高校轉型發展的“歧途”與“正路”[J].現代教育管理,2012
[3]陳小虎.新型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定位、使命、路徑和方法選擇[J].中國大學教學,2014
[4]李樹峰.從“雙師型”教師政策的演進看職業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的定位[J].教師教育研究,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