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仕凡
(一)氣象災害。氣象災害依據其形成的方式可以分為兩個主要類型和一個副類。兩個主要類型分別為:由大氣運動而形成的直接災害,具有高度的突發性;由氣候系統逐漸變異,加上社會相關因素的影響而形成的災害,這種災害具有長期潛伏性,發生的過程是緩慢且隱性的,可以表現為極端氣候災害。另一個副類主要表現次生災害,比如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海嘯、臺風等海洋災害,還有其他的森林大火、洪澇、鼠蟲災害等生態災害。
(二)防災減災。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全球范圍內的氣候環境都不斷惡化,氣象防災減災與人們的生活以及文明的進程密切相關。我們應該堅持可持續發展觀,促進氣象防災減災的發展,進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在進行防災減災建設的過程中,還應該充分了解氣象防災減災任務的艱巨性與長期性,堅持有效管理的原則,實行全面的防災減災規劃,實現綜合性的氣象防災減災。同時,還應該堅持標本兼治的原則,加強災后的重建,并與生態保護相結合,使氣象防災減災工作基礎更加扎實。氣象防災減災建設過程中的關鍵是加強社會的防災減災意識和能力,并且不斷進行防災減災模式的改革,構建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氣象防災減災體制。
(一)氣象防災減災水平較低。當前氣象防災減災的一個重要問題是水平不高,與社會經濟需要不相適應。在我國進行工業化建設的過程中,對自然資源的長期掠奪使得地區的生態環境不斷惡化,自然環境及人為因素的影響下,相應出現的自然災害也日益增多,也對氣象防災減災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目前的氣象防災減災工作仍不成熟,管理水平較為低下,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社會經濟需求。
(二)人為因素過多。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對資源的過度開采,使得生態環境遭到破壞,進一步加劇了自然災害發生的頻率,人為因素成為制約防災減災建設工作的重要阻礙。自然環境中的所有資源都有一個緩慢的再生與凈化過程,在對氣象災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人為因素對環境的破壞大大降低了相關措施的減災效果,進而使得減災措施的功能無法實現,使得氣象防災減災的發展進程減速。
(三)缺乏防御巨災的能力。巨大氣象災害風險比一般氣象災害的風險更加嚴重,防御能力要求也更高,對巨災的防御能力不足也是當前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一個重要問題。當前的氣象防災減災能力多適用于多發性中、小型常規災害,而對于冰雹、洪澇等巨災的防御能力嚴重缺乏,因此當前的巨災防治工作依舊嚴峻,經常出現由特大暴雨引起的洪澇災害,給人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安全隱患。同時,由于巨災不屬于頻發災害,容易給人們造成思想上的麻痹。此外,城市化進程中工程建筑的增加也給巨災的防治帶來很大的阻礙,這進一步形成在巨災防御能力上的漏洞。
(四)缺少專項資金投入。在氣象防災減災建設上缺少相應的資金投入,使得災害防御能力與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相脫離。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表現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社會財富的增加;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減小。可是目前卻存在經濟建設與氣象防災減災建設的背離,防災減災資金投入的缺失,使得相關工程年久失修,使氣象防御系統喪失原有的功能,也會進一步使國民經濟遭受損失。人工防雹能有效降低冰雹天氣對經濟效益的影響,但是由于經費缺失而使得人工防雹工作不能順利開展,就會出現嚴重冰雹災害。
(一)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降低氣象災害損失的前提條件是人民群眾充分了解防災知識與自救方法。相關部門應該通過公共媒介加強宣傳,可以通過印發宣傳手冊以及出版相關科普書籍的方式,對廣大人民進行氣象災害知識的教育,讓民眾可以了解氣象災害類別及其性質、應對措施以及預警信號,比如《重大氣象災害預警應急措施》文件的出版等。世界氣象日等活動也應該受到充分的重視,在世界氣象日可以組織民眾與學生到氣象博物館、氣象工作區參觀學習,讓民眾更加具象地了解氣象災害,更加深入了解氣象災害的應對措施與自救方法。
(二)強化氣象災害預警能力。我國2011年所發布的《關于加強氣象災害監測預警和信息發布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提出:“十二五”,我國氣象災害信息預警可以提前15 至30 分鐘發出,信息覆蓋率達到90%以上,到2020年,成功建立科學高效、覆蓋全國的氣象災害預警系統,使預警信息的發布盲區基本得到消除。防災減災的重要前提是及時對即將發生的災害進行準確預報,還應該充分保障預警信息“報得準、發得出、收得到、用得上”,這就要求相關部門大力開展氣象災害預警能力建設,優化信息發布機制,實現氣象災害信息發布能力的提升。提高預警能力一是需要保障信息具有多樣且通暢的發布渠道,以利于人民群眾第一時間收到災害預警信息。二是信息的發布用語應該通俗易懂,以利于民眾非常明確地了解避災措施,懂得如何自救。多種形式加大預警信息覆蓋范圍。氣象防災減災的整體系統內,氣象災害預警信息主要是通過電視與廣播進行及時發布,社會媒體具有預警信息的傳播責任。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發布與傳播應該面向基層,相關部門可以通過與電信企業進行全面合作,建立預警信息全網發布通道。
(三)氣象防災減災科技建設。氣象防災減災的建設工作應該有先進的科學技術作支持。在實際防災減災工作中,應該加強相關科研機構建立,加大科研資金的投入,不斷進行防災減災技術的研發。相關科研機構可以開展氣象防災減災項目研究,相關氣象部門可以制定完善的防災減災發展規劃。科技的原動力是人才,因此,還應該加強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和引進,不斷提高氣象防災減災的相關技術水平。
(四)強化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建設。農業一直在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我國農村地區的占比遠遠大于其他國家,從農業社會發展至今,農村地區就有靠天吃飯的說法。這正體現了氣象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氣象災害一方面對農作物造成很大的破壞,另一方面也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在防災減災過程中非常有必要加強對農村氣象災害的重視,建立完善的農村氣象防災減災體系。體系的建立首先要從意識上加強人們對防災減災的認識,還應該加大資金投入量,引進先進的設備,建立相關的氣象檢測與防御系統,及時對氣象災害進行預警,并能有效提示人們做好相應的防護措施。
新時期,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生態環境日益惡化,氣象災害的形勢日益嚴峻,這給氣象防災減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相關部門應該加大科技研究,完善防災減災機制,不斷提高氣象防災減災能力,進而有效保障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實現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馬永樂.談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J].科技風,2013,15
[2]陳瓊.我國城市氣象災害預警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湖南大學,2013,10
[3]馬鵬飛.人工影響天氣在氣象防災減災中的作用與發展建議[J].北京農業,2014,30
[4]秦蓮霞,張慶陽,郭家康.國外氣象災害防災減災及其借鑒[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