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評論員
以公共利益的真實化為政府治理的中間目標
●本刊評論員
本期發表的一組關于政府治理的論文使筆者想起馬克思曾對他置身的社會所持的一個觀點:資本主義國家作為階級統治機器背景下,“公共利益才以國家的姿態而采取一種和實際利益(不論是單個的還是共同的)脫離的獨立形式”。中國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目前,按最大公約數原則和擇優排序原則,什么樣的政府治理目標能到確認?毫無疑問,發展好、維護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們的最終目標,問題在于選擇什么樣的中間目標。馬克思的這一觀點對筆者深有啟示:作為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本質區別之一,應該是兌現、落實公共利益,使其不再虛化。
對政府治理目標的訴求,比較集中地體現在以下幾組矛盾中:一是經濟體量和人均收入水平快速增長、龐大的國有資產與國民利益非均衡的矛盾;二是過高的行政成本、制度運行成本乃至整個社會交易成本與人民實際福利增長的矛盾;三是牢固的既得利益藩籬與改革需求、制度創新的矛盾;四是權力運行不規范、不透明、權力濫用、尋租腐敗嚴重與政治發展潮流的矛盾。這些矛盾集中指向社會公正缺失。這一背景下,應圍繞實現社會公正這條主線,將公共利益的真實化、公共制度的公正化作為目前時勢下國家治理優先排序的中間目標。
確認這樣的中間目標,還有出于政府治理面臨的約束條件的考量,這除了國家治理能力和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的約束之外,還有基本政治框架的約束。國家治理目標要與黨的全面領導、基本政治經濟制度和核心價值觀、社會穩定等相容。
我們要正視目前中國公共利益虛化傾向的存在。財政分享不公,厚體制薄社會,厚官薄民,厚城輕鄉,社會保障制度的多軌制是表現之一;行政成本過高、公共采購和公共工程的浪費嚴重,是表現之二;以公共利益的名義侵犯群眾利益是表現之三;公共利益部門化、私有化是表現之四;設租、尋租,利用制度漏洞、自由裁量權、不合理的審批權等形成的“合法傷害權”對公民和市場主體進行抽租是表現之五。這些公共利益虛化的現象與一些帶有特惠性、歧視性色彩的制度有關,也與制度越位、缺位和扭曲,制度的軟約束和自由裁量有關。
我們還應看到生產和兌現公共利益在經濟資源、政策資源上的特殊優勢。中國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經濟增長,財政規模十分可觀,算得上很多發達國家都難以匹敵的“富政府”(從廣義政府收入占國民收入比重很高、政府大手筆投資、巨大的樓堂管所建設投入規模等可見端倪),加之擁有其它國家所沒有的巨額國有經營性收入、國有土地出讓收入,生產和提供公民可體驗的、真實的公共利益的資源相對充分。通過財稅體制改革降低宏觀稅負,減少財政舞弊和浪費;通過社保制度改革實現社保待遇并軌;通過國有資產收入的注入降低社保費率;通過政府自身改革,建設儉樸政府,置換出更多財政資源用于的民生投入;通過簡政放權,治理腐敗,減少設租尋租空間,降低“腐敗收入黑數”和社會交易成本。這些都是當前的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