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德紅,杜 崢,章舒瑩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1318)
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
南德紅,杜 崢,章舒瑩
(上海醫藥高等專科學校,上海 201318)
通過對某示范性職業院校1 307名學生進行問卷調研發現:學校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總體良好,但也存在關心學生不夠、師生缺少交流溝通等問題。針對研究結果,課題組建議:一是繼續保持優良傳統和教風;二是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三是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四是以教師的需求為導向,創造關心關愛教職工生活與發展的環境和氛圍。
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影響因素
師德師風是一所學校精神風貌的整體體現,也是一所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國內對本科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研究較多,但對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等情況的研究還屬于空白。因此,根據首批示范性高職、國家示范性中職近3個學期的師德師風建設資料,深入分析職業院校師德師風現狀及影響因素。
以“高校”為關鍵詞,在結果中以“師德師風”為關鍵詞搜索論文48篇;以“師德師風”為關鍵詞,在結果中以“調查”為關鍵詞搜索論文6篇;以“高職”為關鍵詞,在結果中以“師德師風”為關鍵詞搜索論文7篇。截至2012年1月10日,共查閱相關論文61篇。從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現狀、對策與建議、問卷4個方面進行了總結。
1.1 對師德師風建設重要性的認識
文獻研究充分認識到了師德師風建設的重要性,認為師德師風建設是高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基礎,是高等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保證[1]。師德師風建設決定著一所高校的精神風貌,是建設高校的一項基礎性工程,在大學生道德建設中發揮著示范作用[2]。
1.2 對師德師風建設現狀的分析
文獻研究對師德師風的現狀進行了剖析,(1)主要表現為:重形式輕內容;忽視學術道德建設;重視理論學習,忽視實際行動[1]。(2)熱愛職業,但歸屬感不強;教風較好,但認識不足;職業道德高尚,但在社會價值取向上存在功利性趨向;部分師生認識模糊;有建設措施,但成效有待進一步提升[3]。(3)敬業精神缺乏;育人意識不強;示范作用較差;協作觀念欠缺[4]。(4)個別青年教師職業理想和信念發生動搖,思想偏激;部分教師缺乏職業道德,存在徇私舞弊現象;部分教師責任心不強,對待教學工作態度不端正;部分教師存在教風不嚴謹、言行不文明現象[5]。
總的來看,廣大高校教師自覺貫徹黨的教育方針,默默耕耘、無私奉獻,為我國教育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有的教師責任心不強,教書育人意識淡薄,缺乏愛心;有的教師教風浮躁,治學不夠嚴謹,急功近利;有的教師要求不嚴,言行不夠規范,不能為人師表;個別教師甚至師德失范、學術不端,嚴重損害了人民教師的職業聲譽。
1.3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對策與建議
針對以上問題,許多研究者從不同角度提出了對策和建議:(1)構建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正式制度與非正式制度體系;加強培訓,注重提高教師整體水平,完善高職院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考核與評價體系[3]。(2)堅持不懈地開展師德教育活動,提高教師對師德師風建設的認識;建立師德師風建設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典型示范作用;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6]。(3)對教師進行價值觀教育;建立健全師德師風學生評價制度[7]。(4)培養層面:加強教育,鑄造“師魂”;強化管理,陶冶“師德”;注重培養,練就“內功”。外在牽引:思想教育、建立激勵機制、建立監督評價體制、優化教師隊伍。自我塑造:樹立長遠影響,堅定教育信念;互相尊重,遵循教育的一致性原則;不斷學習進取,掌握先進教學理念。(5)青年教師是師德師風建設的重點,應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師德師風教育[2]。(6)建立師德師風考評體系,完善制度建設;建立培訓機制,加強教育學習;建立監督機制,加強責任意識和制度約束;建立激勵機制,形成競爭氛圍[5]。
問卷根據某示范性職業院校實際情況設計,并經過該校精神文明考核組討論通過。
2.1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為某示范性職業院校的所有班級,每個班級隨機抽取部分學生,共1 307名學生。
2.2 調查方法
從2010年9月開始,根據《上海市高校文明單位評估指標》的要求,設計制作了《師德師風(學生)調查問卷》,并計劃通過學校OA系統定期進行問卷調查,及時掌握學校師德師風動態。1 307名學生到學校機房分批參加問卷調查。目前共進行了3個學期的調查。
問卷對1~10題的A、B、C、D 4個選項按照每個檔次降低25分的原則,分別從高到低賦予分值:A:100分;B:75分;C:50分;D:25分。問卷11~15題的A、B、C、D、E 5個選項按照每個檔次降低20分的原則,分別從高到低賦予分值:A:100分;B:80分;C:60分;D:40分;E:20分。
對問卷進行深度分析,針對學生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對相關教師進行深度訪談。
通過對3個學期某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評分的匯總得出,該校師德師風情況良好,教師在諸多方面得到了學生的認可,但是仍有進一步努力的空間。下面就問卷的試題部分進行分析,以期了解某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現狀。
3.1 客觀題分析
(1)某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總體良好。學生對某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3個學期的綜合評分的平均分均超過了90分,分別為91.67分、90.83分、92.38分。根據“上海市高校文明單位(和諧校園)測評指標體系”學生滿意率85%以上的要求,該示范性職業院校的師德師風建設水平達到了文明單位(和諧校園)的建設標準。
(2)教師在儀容儀表方面得到肯定。從3個學期的得分來看,學生對“您認為教師在儀表整潔得體方面”評價達到了97.84分、97.67分、97.12分的高分,緊隨其后的是對“您認為教師在舉止文明、禮貌待人方面”的評價達到了96.89分、96.51分、97.23分。這說明該示范性職業院校教師整體素質較高,一方面對自己要求嚴格,另一方面能夠平等對待學生,起到了榜樣的作用。
(3)教師語言文明規范,堅持使用普通話。從3個學期的評分來看,學生對“您認為教師在語言文明規范,堅持使用普通話方面”的評分排名第3,分別為:95.62分、93.94分、95.98分。這說明該示范性職業院校教師在授課中注意使用普通話,贏得了學生的認可。
(4)關心學生不夠,缺少交流溝通。對“您認為教師在關心學生學習及生活方面”學生普遍評價不高,評分在3個學期均處于倒數第4位,分別為:90.04分、88.46分、90.56分。這說明學生認為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溝通太少,特別是在關心學生方面做得不夠。
(5)教學質量需進一步提高,課堂紀律有一定改善。對“您認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使用移動通訊工具方面”學生評價較低,3個學期均排在倒數第2位,分別為:87.63分、86.88分、88.31分。這說明學校教師上課時使用手機現象較多,同時也說明學生非常反感教師在上課時使用手機。
(6)指導樹立正確的“三觀”及習慣品德養成方面需進一步提高。對“您認為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及習慣品德養成方面”學生的評價最低,說明教師在教學中未能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特別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3.2 主觀題分析
通過對3個學期117項學生提出的意見和建議進行歸納和匯總,我們發現學生對該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反映出來的問題主要集中在3個方面,分別是:希望繼續堅持優良教風的占29.36%;希望教師加強與學生交流溝通的占20.00%;希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的占15.74%。
(1)希望繼續堅持好的教風。學生在建議中寫出了“教師做得很好,希望教師繼續努力”、“已經很好了,沒有什么好改的,只希望教師能夠保持下去”、“希望教師再接再厲”、“希望教師能夠延續這種作風”等鼓勵性的話語,說明該示范性職業院校師德師風建設情況總體良好,與客觀題反映的情況可以互相印證。
(2)希望教師能與學生多溝通多交流。學生提出了“多與學生交流,師生之間交流太少了”、“希望各位教師多與學生交流,多了解一下各位學生的情況”、“學校可以定期多開展活動,同時讓教師和學生多交流”等意見和建議,說明增加教師與學生的交流機會在學生中的呼聲很高。
(3)在教學質量方面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學生提出了“希望教師上課能主動提高教學質量”、“上課不要講究速度,盡量在不影響教學的情況下,照顧大多數學生”、“上課死板,無交流,互動少”、“教師水平參差不齊”、“希望教師能夠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上課熱情”,說明教師在教學質量上仍需提高。
4.1 繼續保持優良傳統和教風
該示范性職業院校在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斷開拓創新,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學校采取的一系列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要在原有的基礎上,不斷加強對師德師風的研究,繼續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變化,把師德師風建設作為學校內涵發展的一項重要內容,常抓不懈。
4.2 加強學生與教師的交流機會
從主客觀題分析來看,學生非常希望能夠與任課教師進行全方位、多渠道的交流和溝通。但是某示范性職業院校教師大部分住在市區,如果在下課后直接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必然延誤班車,如果不坐班車,回家路途非常遠,因此要教師留下來多與學生進行交流和溝通顯得有些不現實。所以課題組建議:可以在學生課程中專門安排交流課,這樣既能夠滿足學生迫切希望與教師交流溝通的愿望,也能解決教師下班后必須趕班車的問題。
4.3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雖然學生對該示范性職業院校教師的教風評價比較高,但不可避免的是,隨著新形勢的發展,一些教師的授課語言、形式、內容等將與學生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課題組建議:按照學校暑期推行的課程建設標準,教師在積極備課的基礎上,要以學生的能力和素質提高為基本出發點,把課堂還給學生。同時,在平時的理論授課中也要注意使用PBL教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4.4 以教師的需求為導向,創造關心關愛教職工生活與發展的環境和氛圍
在師德師風建設中,要關注教師的需求,關心他們的日常生活和職業發展。一方面通過座談會、交流會等形式,關心教職工的利益訴求、身心健康及生活;另一方面,要關心青年教師的成長成才,要鼓勵青年教師,積極為他們提供各種進修、培訓的機會,開展業務指導和“傳、幫、帶”工作,使青年教師在教學和科研等方面得以提高。
綜上所述,職業院校師德師風的建設不單是教師的問題,也需要學校進行總體的頂層設計,并為教師提供良好的環境,創造全員育人的氛圍。
[1]趙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問題與對策[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S1):219-220.
[2]田延光.切實重視加強高校師德建設[J].江西社會科學,2003(6):166-168.
[3]楊玲.高職院校教風建設的調查分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166-168.
[4]張雄偉.加強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思考[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2010(4):123-125.
[5]朱敏.高校師德師風狀況調查及強化師德教育的途徑[J].職業時空,2009(10):166-167.
[6]祖智波.高校教師師德師風建設現狀調查與分析——以湖南省某高校為個案[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4):117-120.
[7]喻永紅,汪慶春.大學生對高校師德師風建設的評價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5(5):85-86.
G526.5
B
1671-1246(2015)08-01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