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修訂的《環保法》已于2015年元旦正式實施。人們對這部號稱“史上最嚴環保法”的議論很多,對今后生態環境保護充滿新期待。法律的這些規定無疑賦予了環保監管部門更大的權力,但是,環保部門能否將這些權力行使好,把法律的規定執行到位,對環保部門來說是一場考驗。
環境治理是個系統工程,但以前我們把它想得很簡單,以為只要一把手重視,有壯士斷腕般的魄力就能“藥到病除”。從過去的經驗來看,我們很多廣泛動員、處罰嚴厲的環保行動都沒能獲得預期效果。幾十年的污染治理,始終沒有改變環境形勢依然嚴峻這個現實。
近四十年來,我國先后制定了《環保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環境保護方面的法律三十余部,再加上《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等九十余部行政法規,我國的環保法律法規多達一百二十余部。環境立法居各部門法之首。但令人遺憾的是,如此多的法律并沒有遏制住環境狀況的持續惡化。法律的執行力低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
法律的生命力在執行,再好的法律如果得不到切實執行也終將是白紙一張。2014年歲末,在由環保部、全國人大環資委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聯合召開的新環保法實施動員全國電視電話會上,環保部副部長潘岳表示,既然新環保法被稱之為史上最嚴,那么,也就必然會考驗環保部門是否具有最嚴格的執行力。
過往的經驗告訴我們,一些當地的污染大戶往往也是利稅大戶,為了政府的錢袋子很多當地一把手采取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態度,甚至有些地方領導還成為了它們的保護傘。而這樣地方的環保部門在執法中會困難重重,很多違法告知書或處罰決定都成為一紙空文。新環保法規定,針對那些未批先建又拒不改正、通過暗管排污逃避監管等違法企業責任人,可以對違法者實施治安拘留處罰。當這種違法行為出現后,環保部門愿不愿意移送,敢不敢移送公安機關,都直接關系到法律實施的效果。
另外,在執法過程中的環保部門內部問責機制也成為大家關注的焦點之一。很多專家表示,立法要從注重“立權”向注重“立責”轉變,失責就要被追究。應當對不依法作出行政許可、不依法查處違法行為、不依法及時處置大氣污染事故等作出處罰規定,對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部門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新環保法規定,環保部門對造成環境嚴重污染的設施設備可以查封扣押,對超標超總量的排污單位可以責令限產、停產整治。對違法排污又拒不整改單位可以實施按日連續計罰。這樣的法律條文不可謂不嚴。對這些法律條文的嚴格執行必將極大地推動環境治理。
但治污和生態修復是個“病去如抽絲”的漸進過程,它既要有壯士斷腕般的果敢,也需要滴水穿石般的韌勁。只有當最嚴厲的環保制度、最嚴格的執行與持之以恒的堅持相互策應時,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才可能如期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