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清晨,美國駐韓國大使李柏特遭一名韓國男子襲擊,致面部和手腕受傷出血。襲擊者隸屬于韓國“倡導朝韓統一”民間團體,現年55歲,曾因向日本駐韓國大使重家俊范投擲石塊,被首爾地方檢察院起訴。
斯里蘭卡政府3月5日表示,斯方決定暫時叫停由中國企業投資建設的“科倫坡港口城”項目的施工。斯總理拉尼爾·維克勒馬辛哈此前曾要求對該項目展開調查并進行進一步評估,這一決定正是基于該項調查的報告結果。斯投資促進部部長哈什姆稱,有指控稱前政府在包括港口城項目在內的一些項目上涉嫌規避當地法律,以及回避相關環境要求。據了解,不僅中國項目受到影響,包括澳大利亞、伊朗等國以及斯里蘭卡本國的一些項目也已被暫停甚至被取消。
3月4日,菲律賓兩名律師控告總統阿基諾及多名政要犯有“叛國罪”。1月25日,菲特警在該國南部抓捕恐怖分子時與當地反政府武裝交火,導致44名特警遭圍攻身亡。控訴書指責阿基諾應為此承擔全部責任。控訴書批評阿基諾反恐不力,指責其在與反政府武裝和談過程中“將菲律賓部分國土拱手相讓”。4日,菲左翼組織呼吁阿基諾引咎辭職。

3月4日,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地區的扎夏德科煤礦發生爆炸。烏官方稱,截至3月4日,已造成至少32名礦工死亡。據報道,出事的是扎夏德科煤礦,位于烏民間武裝控制下的頓涅茨克。當地工會發言人表示,出事煤礦內共有207名礦工,有160人成功升井,47人下落不明。頓涅茨克當地官員說,爆炸是瓦斯氣體所致,與烏東部戰事無關。
莫斯科當地時間2月27日晚,俄羅斯反對派領導人涅姆佐夫,在離克里姆林宮約100米外的一座橋上遭不明身份人員槍擊身亡。涅姆佐夫的死是簡單的刑事案件,還是復雜的政治陰謀,目前下結論還為時尚早。不過,主流輿論的焦點幾乎都指向了不同版本的政治陰謀。有媒體認為射向涅姆佐夫的子彈來自克里姆林宮,有媒體則認定克里姆林宮才是這些子彈的“射擊”目標。
涅姆佐夫在被暗殺前,正著手組織反烏克蘭戰爭的游行示威,據說他正計劃出版一本名為《普京與戰爭》的書。成為普京眼中釘,給克里姆林宮添亂,似乎成了他遭遇毒手的合理推論。聯想到此前俄知名記者、政府直言不諱的批評者波利特科夫斯卡婭被暗殺,俄變節特工利特維年科死于非命,這種推論似乎也符合邏輯。
然而,正如一位西方分析人士所說的,“普京有很多被指責的理由,但不包括愚蠢在內”。的確,在因烏克蘭危機招來的內外壓力下,普京不會愚蠢到通過暗殺政治對手來給反對派營造民意同情。俄目前的政治生態,意味著他有足夠的手段壓制反對派影響力,何必使用這種中世紀的“不文明”手法呢?
西方陰謀是另一種解釋。俄政治家奧利尚斯基認為,涅姆佐夫被當作了“喚醒反對派”的犧牲品。通過制造國內危機讓普京內外交困,從而在烏克蘭問題上讓步,這邏輯似乎也站得住腳。但莫斯科紅場不是基輔獨立廣場,俄國內政局遠未呈現危如累卵的局面,這里的政治謀殺不可能產生政治連鎖反應。西方不會不明白,壓倒普京的最后一根稻草,還沒有出現。
槍響之后,普京極力表現自信,包括掌控一切危局的自信。涅姆佐夫死在戒備森嚴的紅場附近,兇手還能全身而退,不讓人疑惑都難。西方不會放棄政治施壓普京的任何機會。美國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主席羅伊斯,稱涅姆佐夫被殺“是對那些敢于反對普京政權的人們的最新一次攻擊”。
克里姆林宮圍墻外槍響之后,涅姆佐夫倒下了,俄羅斯也在流血。 (雷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