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迪
廟會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極具內涵的一種民俗文化,既是古代文化的傳承和延續,又是傳統民俗文化的全景呈現。同時,它還是一幅富有濃郁民族情調的風俗畫,包藏著五千年東方古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悠長的人生意味。
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
廟會,就是在宗廟祭祀的地方進行聚會、祭神、娛樂、購物等的活動。中國廟會是從古代嚴肅的宗廟祭祀和社祭及民間的信仰中孕育誕生。
廟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地方。據《禮記·曲禮》記述,凡于民有功的先帝如黃帝、帝嚳、堯、舜、禹、文王、武王等都要祭祀。廟的規模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帝王的宗廟制是天子七廟,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準設廟。宗廟制度是祖先崇拜的產物。
社祭是中國廟會產生的主源。遠古時的人類處于幼稚時期,生產力極其低下,原始先民們對人類的生死及自然界的許多現象不能理解,不能抗拒,只能幻想借助于超自然的力量來主宰它,于是創造出各種各樣的神。當社會生產由漁獵轉入農耕,土地便成了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于是渴望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或驅鬼逐疫的祈禳性祭祀活動便產生了。
“社”,古指土地神。周代,王為群姓立社,諸侯為百姓立社,稱為國社。民眾向社神祈求風調雨順,就要進行社祭。祭神時總少不了舞蹈、音樂。《周禮·春官》:“若樂六變,則天神皆降,可得而禮矣;若樂八變,則地示(同祗,土地神)皆出,可得而禮矣;若樂九變,則人鬼可得而禮矣。”這對后世廟會上祭神、娛神以至娛人的活動無疑是有深刻影響的。
商周時期,廟會是一種不自覺的活動。早期廟會僅是一種隆重的祭祀活動。漢代以后,廟逐漸成為祭鬼神的場所,還常用來敕封、追謚有貢獻的英雄人物。這實際上體現了從祖先崇拜到英雄崇拜的嬗變過程。
廟會的發展演變
廟會在寺廟節日或規定日期舉行,一般設在寺廟內或其附近。后來也有把神像抬出廟外巡行,謂之迎神賽會,是人們敬祀神靈、愉悅身心的產物。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交流的需要,廟會就在保持祭祀活動的同時,逐漸融入到集市交易活動,這時的廟會又得名為“廟市”,成為中國市集的一種重要形式。廟會和集市交易融為一體,成為人們敬祀神靈、交流感情和貿易往來的綜合性社會活動。隨著人們的需要,又在廟會上增加了娛樂性活動。
漢代,佛教傳入中國同時,道教也逐漸形成。民間信仰的報賽酬神活動,紛紛與佛道神靈相結合,其活動也由鄉間里社逐漸轉移到了佛寺和道觀中進行。在佛、道二教舉行各種節日慶典時,民間的各種組織也主動前往集會、助興。于是寺廟、道觀場所便逐漸成了以宗教活動為依托的群眾聚會的場所了。廟會活動中,佛與道或分庭抗禮,或相互滲透,使廟會文化更加豐富。
南北朝時期,寺廟與市場已經發生聯系,但是這時的寺廟與市場的關系還不密切。
唐宋畢竟是我國歷史上最開放的時期,尤其是胡人文化的大量介入,儒釋道三教并立,進入全盛時期。廟會活動逐漸由祀神、娛神向娛人發展,增加了娛樂內容,如舞蹈、戲劇等等。佛道二教大量修建寺廟、道觀,爭取信徒,招徠群眾,從而促進了廟會活動的繁榮。此時,廟、臺、祠、宮、觀、庵等宗教建筑十分密集,龍王廟、天爺廟、祖師廟、娘娘廟、火神廟、土地廟、城隍廟、關爺廟、山神廟、河神廟、禹王廟、圣母廟、二郎神廟等數不勝數。這些為日后廟會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廟會亦應運而興,雖然這一時期的廟會不論從其數量還是規模,在全國都已形成蔚為壯觀的局面,但就廟會的活動內容來說,仍偏重于祭神賽會,而在民間商業貿易方面相對薄弱。
明清以至于近代是廟會真正定型、完善時期。明代廟會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行會”“會館”的大量興起,使廟會更加秩序化,如山西、陜西兩省工商業人士在全國各地所建的“山、陜會館”。
現今,廟會又重新成為百姓一項必不可少的民俗活動,除了在寺廟進行,也有在公園和廣場等開闊的地方舉行,主要是進行文化、貿易和娛樂活動,宗教活動已經很少了。河南的廟會活動隨處可見,比較典型的有:浚縣廟會、淮陽太昊陵廟會、開封廟會、洛陽西大街廟會、鄭州城隍廟廟會等。豐富多彩的地方廟會活動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河南廟會文化。
浚縣正月古廟會
浚縣正月古廟會是河南省影響較大的三大古廟會之一,產生于距今1600多年的后趙皇帝石勒開鑿伾山大佛時期。據《大伾山志》記載,后趙皇帝石勒開鑿大伾山大石佛時,民眾集結進香,朝山拜佛,形成廟會。隨著歷史的發展變遷,浚縣大伾、浮丘兩山相繼修建了許多寺廟和道觀,廟會規模逐漸擴大。至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浚縣知事蔣虹泉主持修建浮丘山碧霞宮,從而形成了浚縣正月古廟會的基本規模。
浚縣正月古廟會規模大,會期長。從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長達月余,影響周圍5省80多個市縣,高峰期日人流量近30萬人。縣城四關四街人流如潮,被稱為“華北第一古廟會”。 2004年,浚縣正月古廟會被列入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試點項目;2007年,“浚縣古廟會”和“浚縣民間社火”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日前被評為河南民俗經典。
廟會充分展示浚縣以村鎮為單位的民間的漢族民俗表演節目,表演的隊伍穿過縣城到會場從大伾東山大佛到浮丘西山的云霞仙子延綿近十里。各地前來趕廟會的人,人山人海,熱鬧非凡。那里的民俗表演具有自己的特色,有許多古裝戲是根據古代的典故演義而來,有些傳統節目據今已有千余年的歷史。
廟會上三層人疊起的高蹺、太師椅上高空翻滾的舞獅、盤鼓、秧歌、旱船等豐富多彩的民間社火表演讓游客大飽眼福。以“逛正月廟會、拜浚縣大佛、過傳統大年、賞中原民俗”為主題,廟會期間舉辦了民間文藝表演活動、中原民間工藝精品展、祈福大法會、元宵節吉祥燈會、中原民俗文化研討會等內容深受民眾的歡迎。活動高潮為初九到東山即大伾山,和十六到南山即浮丘山。正月十六是古廟會的最高潮,這一天民間社火隊及一些藝術表演團體在兩山之間走高蹺、耍獅子、舞龍、跑旱船、放火銃、耍雜技、唱戲曲,鑼鼓震天,熱鬧非凡,形成一道十分亮麗的中原文化景觀。屆時商家趕集,人流如潮,是觀瞻豫北一帶純樸民風民俗的絕好機會。
80萬人趕河南淮陽廟會
“太昊伏羲祭典”和有“天下第一廟會”之譽的淮陽二月古廟會,因其會期之長、范圍之廣、人數之多曾被國家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專家評審鑒定和當地公證機關公證,太昊陵祭拜、敬香單日游客曾達825601人,成為全球“單日參與人數最多的廟會”,史稱中國最“牛”的廟會。
淮陽是中華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建都和長眠之地。伏羲位居“三皇之首”,當地人稱“人祖爺”。相傳伏羲“定姓氏,制嫁娶”后,在本氏族內部近親婚配被禁止,男女配偶,必須到外氏族去找,并鼓勵每年仲春不同氏族的男女找一聚會地,談情說愛,這就是太昊陵廟會的起源。
在太昊陵廟會,人潮如流,人們提香拎紙,有些一步三叩頭,有些甚至拖家帶口從全國各地四面八方趕來,有燒香的,有還愿的,有祭祖的,有逛會的,整個場面熱鬧非凡。因為伏羲管著人類繁衍的大事,在廟會上,有不少求子還愿的人。在太昊陵祭拜過“人祖爺”后,香客還要買一些泥泥狗帶回去,這種獨有的藝術品,是為紀念伏羲、女媧“摶土造人”育萬物而制作的。人始門內是給高祖伏羲上香祭祖的地方,蜂擁的人群在這里圍的水泄不通,歷來每年的廟會這里都是香火旺盛,人群攢動。不少香客因為無法靠近殿前香爐,只能隔著人群遠遠地把香拋進去。
鄭州城隍廟廟會
“神”是人想象出來的,而城隍廟里的神并非人們想象出來的,這些神在歷史上確有其人,而皆是在該城市為官或生活過的廉吏、忠臣、英雄、品行正直或做善事的人,所以城隍神因城市而異,如上海城隍廟里的城隍是秦裕伯,鄭州城隍廟供奉的是漢劉邦麾下大將紀信。
據說,漢高祖劉邦三年(公元前204年),項羽圍劉邦于滎陽,危難之中,紀信冒充漢王,使劉邦得以逃走,紀信被項羽活活燒死。
后人為悼念這位忠義之士,被百姓選為鄭州城隍廟里的城隍,每逢春節和城隍爺壽辰之日,善男信女都會到城隍廟來進香禮拜。
廟會期間,地方組織演戲、玩社火等以娛城隍神靈。四方百姓紛來臣愿許愿、祈福祈壽、進香擺供。從會頭到會尾,城內幾條街上總是萬人空巷,熱鬧非凡。高高聳立的城隍廟戲樓,金碧輝煌的大拜殿,精細華美的磚雕、巧奪天工的木雕、彩畫,還有那古老的大榕樹,都凝聚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透視出傳統文化的信息。
改革開放20年來,城隍廟逐漸成為鄭州市老城區民俗文化的重要地帶。近幾年來,城隍廟曾多次舉辦鄭州城隍廟文化廟會活動,集中展示具有中原地區特色的漢族民俗文化藝術。戲曲演唱、秧歌隊、盤鼓隊表演,嗩吶演奏、民間剪紙藝術、黃河澄泥硯、南陽的烙畫、淮陽的泥泥狗、歷代青銅器、錢幣,紫砂各大系列展,專家現場文物鑒定等,應有盡有,為千年古廟增添了新的藝術魅力。
河南的廟會文化不只在本地傳承,還走進了臺灣。匯集了中原民俗文化精華的“海峽兩岸春節民俗廟會”已經在臺灣成功舉辦了五屆。于2月22日閉幕的第五屆就以“歡樂春節·魅力河南·錦繡中原”為主題。臺灣的民眾不僅可以觀看到譽滿全球的少林功夫絕活表演、太極拳表演、豫劇表演等經典節目,還將了解到河南民間傳統手工藝品的制作過程,欣賞中原大地的書畫攝影展、品嘗河南風味美食,參觀鈞瓷、汝瓷等精品瓷器展。這亦是河南文化“走出去”的一個美麗縮影。
大凡歷史悠久的地方必然人文薈萃,勤勞智慧,能人輩出。前人們用智慧打造的廟會顯示出來的是古城最盛大隆重的儀式,演繹的是民間散發著泥土氣息的精神狂歡。在傳統的廟會上,我們能酣暢淋漓地領略到河南這片土地上古老城鄉傳統民俗的文化盛宴。
天地流轉,時光不居。無論這一方土地如何變遷,人們的內心深處會永久銘記廟會上這一幕幕的美麗畫卷,在煙波浩蕩的世風里頻頻回首當初的淳厚與樸拙,流淌在血液里的永不變質的鄉愁與眷戀將在這方土地上久久地回蕩,那些美好的景象和歡樂的笑聲將長久地銘刻在記憶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