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凱 黃愛梅
《周易》的哲理
◎于凱黃愛梅

道,是中國古代描述宇宙萬物內在運行規律的核心概念,在古人心目中,“道”既是宇宙運動的規律,也是萬事萬物的本源。
古人有“《易》以道陰陽”之說,《系辭》也強調“一陰一陽之謂道”。陰陽的對立統一,恰恰是“道”最基本的表現形式。從這個角度看,《周易》實質上可視為一種以陰陽概念為基本范疇的、對于“道”的系統表達。
“《易》之為書,廣大悉備”(《系辭》)。《周易》對“道”的反映是極其全面的。它代表著天地萬物變化的規律,是一種至高至大的“道”,是人們理解和把握“幽明之故(陰陽變化的內在原因)”“生死之說(有、無相生相克的規律)”及“鬼神之情狀(事物變遷幻化的狀況)”的基本門徑。道,合而言之就是陰陽之道,分而言之則有“天道(宇宙星系變化規律)”“地道(自然界萬事萬物變化規律)”及“人道(人類社會的基本原則與規律)”之分,三者的表現形式雖然不一樣,但其基本內涵卻都是陰陽交互變易的結果。
《周易》的卦象體系,以乾坤兩卦為主,就是闡述陰陽這兩個基本范疇的對立統一關系與交互變化規律,宇宙、自然乃至人類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各類物象,如天與地,高與下,男與女,夫與妻,君與臣,生與死,存與亡,等等,統統納入其中,最終形成“《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系辭上》)。反過來說,對《易》的把握,就是對“道”的體察,可以達到“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系辭上》)的境界,實現天道、地道、人道的全面結合,達成認識世界與社會實踐的有機統一。中國傳統哲學的世界觀、認識論和人生觀,都在此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天人合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命題,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特征之一。《周易》以陰(- -)、陽(—)范疇為核心的卦象符號體系,其實質,就是一個包含著“天之道”與“人之故”的“天人合一”系統。《易經》中的陰陽互動,八卦成形,六十四卦生成及三百八十四爻的變化,都與此有關。
《系辭上》指出,《易》的體系“廣矣深矣”,其“廣大配天地,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易簡之善配至德”,正是宇宙自然內在秩序和運行規律的集中反映。在《易》的卦符體系之中,有天、地、人“三才”,其中人居于天地之間。居天地之間的“人”通過《易》的系統,把握和認識的陰陽變化的規律,效法天地的運行,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最終達到“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業,以斷天下之疑”的目標。
《周易》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如下特征。首先,強調宇宙運行、自然變化與社會現象間的內在一致,使人與自然關系保持了高度的和諧色彩;其次,這一思想,主張人道居于天道、地道之間,人可以通過特定方法體察和把握自然變化規律,并且將其運用到人間社會治理之中,從而凸顯出人的主觀能動性;最后,這種“天人合一”思維方式,同時也使自然秩序染上了鮮明的人倫色彩,為特定社會秩序找到了自然的合法性基礎。
這種思維方式,強調宇宙運行秩序、自然變化規律與人際關系的協調與吻合,是一種典型的“泛系統論”思維,對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形成產生了深遠影響。
《周易》是一部討論陰陽變化的典籍,強調世界萬物的發展變化。變化的基本要素就是陰(- -)和陽(—)。《周易》從紛繁的自然與社會現象中,抽象出了陰與陽這一對基本范疇,作為認識世界的基本依據。
陰與陽的存在,是對立面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發展變化的開端和基礎,也是統一于事物內部的兩種因素,即“易有太極,是生兩儀”,“一陰一陽謂之道”。而陰陽之間,互相依存,互為條件,彼此互動,相互轉化,“剛柔相推而生變化”,時刻處于因時而變,流動不居的狀態。《系辭》則強調了這種變化的常態性:“《易》之為書也,不可遠。為道也屢遷,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不可為典要,唯變所適。”陰陽間的變化是內在的,受陰陽變化規律的影響,任何事物都有一個從萌芽到顯現、從微小到壯大的發展歷程與狀態。而一旦發展到極點,又會物極必反,否極泰來,向其對立方面轉化。《易經》對陰陽互動規律的揭示,正好對應著矛盾的對立統一規律,帶有鮮明的樸素辯證法的味道。
《周易》的出現,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產生了深遠而持續的影響。這種影響,幾乎滲透到了傳統社會的各個方面,不僅與古代天文、歷法與數學等理論學科密切相關,而且深刻影響到國人的世界認知圖景與認知范式,成為中國傳統思維模式的重要源泉。西方著名哲學家黑格爾在《哲學史演講錄》中,稱《易經》是“論原則的書”,將其視為東方哲學的代表性著作,認為“《易經》包含著中國人的智慧”,“構成中國人一切智慧的基礎”。在中國傳統社會中,上至王朝政治,中及精英文化,下至民間百姓的日用之事,都能看到《周易》影響的痕跡。
首先是傳統政治理念方面。在中國古代王朝政治傳統中,《易》所揭示的天道變化規律,是傳統王朝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應乎人,革之時大奐哉!”(革卦)在古人心目中,易卦體系不同,王朝治理模式也有重大區別。古人有“周道尊尊,殷道親親”之別。殷、周所用易卦體系不同,《周易》強調乾道,故以“尊尊”為主,而殷之《坤乾》注重坤道,故以“親親”為主。這種理念后來被延伸到歷代王朝的治理之中,強調“易道”在王朝治理中的核心位置,主張尊天法地,順通陰陽。此外,《周易》慣于從社會運行中取象,將陰陽范疇引入社會生活之中,強調陰陽關系與男女、夫婦、君臣關系的協調統一,強調天尊地卑,剛柔相濟,因而成為維護傳統禮樂等級制度的自然合法性來源,深刻影響了中國傳統倫理與道德的發展,為后世以“三綱五常”為主的綱常名教倫理,奠定了理論依據。
其次,是人格修養方面。《周易》六十四卦所蘊涵的哲理,對于傳統社會“君子”人格的形成發揮了極大的作用。所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以及“謙受益,滿招損”“革故鼎新”“與時偕行”等等,均與此有關。古人以《易》為“寡過之書”,研習《周易》可以幫助人們了解宇宙萬物陰陽變化的規律,并將其引用到個人修養之中,運用其中的哲理來指導自身行動,“懼以終始,其要無咎”(《系辭》),就可以少犯錯誤,達到“可以無大過矣”(《論語·述而》)的境界。
第三,對中國傳統哲學的影響。《周易》對陰陽變易之道的系統闡釋,具有樸素辯證法的色彩,帶有極強的思辨性,成為中國傳統哲學體系形成的重要理論基石,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如儒家的荀子學派,提倡“明天人之分”“制天命而用之”的理念,正是在繼承《周易》天道觀的基礎上,對《易傳》中“剛健有為”思想的發揮。西漢時期,董仲舒作《春秋繁露》,依據“天人感應”理論,主張“人副天數”,提出“三綱五常”之說,顯然是受到了《易經》“天人合一”思想與《易傳》“陽尊陰卑”思想的影響。此后,魏晉玄學的產生,宋明理學的創建,均將《周易》看成重要的理論來源。直到近代,在主張改良主義的康、梁、譚、嚴等人與倡導革命理念的孫中山先生的理論系統中,都還能看到《周易》樸素辯證法的潛在影響。
第四,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易經》對中國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遠的。中國古代的天文、歷法、算術均與《易經》存在密切關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說:“《易》道廣大,無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樂律、兵法、韻學、算術,以逮方外之爐火,皆可援《易》以為說人,而好異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說愈繁。”《周易》歷經數千年之滄桑,已成為中華文化之根。其中蘊涵著中國文化的基因密碼,成為塑造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底色。“易道”講究陰陽互應、剛柔相濟,提倡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在五千年文明史中,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久歷眾劫而不覆,多逢艱難而不傾,獨能遇衰而復振,不斷地發展壯大,傳至今天,與人們對易道精神的時代把握息息相關。
(倪紅燕根據《國學經典導讀》整理)
·國防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