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學政法學院 馬洪超
西南科技大學法學院 葉星
區域經濟是指在區域內,該區域的內部要素與外部相關條件結合起來的經濟發展方式,是人類在經濟發展中所要經歷的必然活動。區域經濟對人類的社會進步,乃至人類的生存發展都是必不可少的,區域經濟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的經濟活動。而生態文明是解決傳統區域經濟的各種矛盾的重要手段,能夠確保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改變傳統的產業結構,優化生產力布局,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已經與生態文明之間變得密不可分。
人類文明正在向生態文明不斷邁進,從原始文明開始,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直至今天。
1.1.1 原始文明
原始文明就是人類在原始的生態環境下順應自然,被動接受自然年,受到自然約束的,對自然破壞極小的文明階段。在原始文明階段,人們崇敬自然,善待自然,生活生產活動對自然造成的破壞很小。
1.1.2 農業文明
農業文明是人類初步改造自然的時期,人類通過對土地的改造以適應自身生存發展,且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有限,并沒有對生態系統造成破壞。在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利用自然又尊重自然,在滿足自身生存發展的前提下,并沒有對環境造成不良的影響。
1.1.3 工業文明
隨著人類的生產能力不斷提升,在工業革命之后,人類對自然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從以往的順應自然,尊重自然過渡到征服自然,在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前提下以達到謀求人類自身文明的發展,對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由于對環境的破壞,一系列的自然災害也不斷發生。
1.1.4 生態文明
生態文明是為了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形式。生態文明是人類在有別于以往的經濟模式和文明期間對環境的損耗,人類對過去的經濟模式和經濟作為進行反復思考,只有正確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人類文明和社會的不斷進步。在尊重自然了解自然的基礎下整合自然與經濟之間的關系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文明和社會發展的必然選擇。
生態文明是一種新的文明形態,目前人類社會尚未達到生態文明的標準,生態文明是最適合人類發展的文明,是指人類在尊重自然和保護生態環境為前提條件,在保障人類自身發展的基礎上實現可持續性經濟發展。它強調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強調了人的自律性。生態文明,要求人類在改造環境和發展經濟的過程時必須保護環境,不能肆意破壞自然環境。
生態文明的特性主要是平等性、整體性、和諧性,以及可持續性。
首先人類要加強對自身的認識,要了解到人類本身就是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因此人類要善待自然,不能企圖主宰自然,人類身處自然之中,所有的生活生產都離不開自然的存在,要將自然界理解為一個整體,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同時也是對自身的破壞。人類要注重自身與自然、社會和經濟之間的聯系,在發展的同時造成最小的環境負荷,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進行可持續發展這一戰略目標,在滿足自身發展的前提下保持后代有資源進行利用,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是在區域范圍內,有一定的發展目標,且在為了實現這一發展目標,統合區域內部條件和區域的特點,在相關的政策下,依靠區域內的特定產業,在能夠確保生態文明的條件下,能夠使區域經濟得到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不斷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擴大生態環境容量,使得區域環境能夠容納多的經濟發展需要,才能實現更好的經濟發展機會,從而推動區域經濟的全面發展。生態文明的建設和區域經濟發展本質要求是一致的,具有內在的統一性。
區域生產結構就是涵蓋在生產的每個環節中,通過將生產部門之間的作用,相互整合起來,將生產要素分配在生產部門之間的配置狀態。
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能夠影響區域經濟的發展,生態文明能夠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它的發展,當然生態文明的最終實現也需要和它想適應的產業結構為基礎,并不斷地為產業結構提出調整意見。生態文明的產業結構調整主要有:生產結構高度化、合理化、生態化。其中生態文明產業結構系統的進化過程,是一種由低級生產結構向高級的生產結構進化的動態過程,而這一過程能夠優化資源配置,產生較高的結構性效益,這就是產結構高度化。不斷減少低效率產業,多增加一些高效利用率的企業的發展,對用過的資源進行資源再利用、減少資源的浪費,形成完善的產業結構,符合生態文明的要求。人類是依托于生態系統而存在的,產業生態體系中,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廢棄物與各類污染的產出,弱化人類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 在區域經濟發展同時逐漸減少對環境的負荷。
區域產業結構的調整,是對生態文明下的產業結構的調整,對區域資源進行合理的利用,發揮區域自身的優勢,滿足區域可持續發展的同時加大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能力,提高區域經濟效益。只有不斷地進行產業結構的改革,才能讓區域經濟的發展適應生態文明的建設,同時貫徹人與自然和諧發展這一理念,進而進行區域產業的結構調整。
資源與發展這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想要合理地解決二者之間的矛盾,可以通過合理調整區域產業結構來實現。在進行生態文明的建設過程中,區域生態工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發展的進程都需要產業結構的調整的助力。對其進行調整的具體的方式為:在發展生態文明時,要將區域第一產業加入到生態發展的建設中去,同時加大對區域農業發展的推進,加大對第二產業的生態化建設,對重工業地區實行合理規劃、改造。加大對服務業扶持力度,通過服務業旅游業帶動區域經濟,以減少給環境所帶來的負擔。同時要加大對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力度,對傳統產業進行技術革新。對于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排放的產業進行嚴格的監管制度,加大可再生資源的發展。例如,對于傳統的火力發電進行革新,進行水力發電或者風力發電,乃至太陽能發電,對可再生資源進行充分的利用。通過調整區域產業結構所預留出的空間,來作為生態化產業的發展空間,從而達到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協調進行。
人類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經歷了三種模式的轉換,其一是傳統的經濟模式。由資源到產品最后有污染排放的傳統模式,其二是先污染后治理的末端模式,其三是循環經濟模式,就是由資源到產品再由資源到產品的模式,其中第二次資源是再生資源。這樣通過資源的不斷循環使用,減少了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從而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齊頭并進的優勢。
循環經濟對于傳統經濟而言是一種善待地球的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生態文明中必然要將之采用。它要求把經濟活動組織成為從資源到產品,再到資源的往復利用的流程。在這個流程當中原料和資源都能在這個不斷循環的經濟結構中得到最大的利用率,并且能夠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將對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經濟的體現,符合生態文明的建設,是模仿生物圈中的物質循環的模式進行的一種經濟模式,是一種能夠符合人類和環境協調發展的經濟模式。循環經濟通過對資源的合理運用和對廢棄資源的再次利用,以達到資源循環利用的手段,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在達到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的負荷能力達到最小化,從根本上解決人類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矛盾。循環經濟能夠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也能加強區域產業產品的競爭能力,能夠實現新型工業化道路的最高形式,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必然選擇。
產業結構的優化和產業布局的合理化直接影響著生態經濟的發展和生態經濟體系的構建,使得生態經濟也就離不開生產力的布局,這樣才能將所有要求的各國產業落實到相應的位置,進而取得收益。合理的生產力布局,關系到現代化大生產條件下的國民經濟發展的未來。一般情況下,布局問題會隨著社會生產規模的增大,變得對其影響也在隨之增加。尤其是在目前科學技術大發展的和現代化大生產的條件下,生產力的合理布局也成為了國民經濟的重要影響因素。生產力布局合理與否,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生產力的布局不合理將會導致經濟效益的減少。然而,生產力的合理布局能夠有效地發揮區域資源條件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不但能夠主導產業的發展,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
通過對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的研究,生態文明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深遠的影響,生態文明強調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在生態文明的發展觀中,要求人類拋棄以往的經濟模式,在注重發展的情況,要關注人類經濟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不能在不顧及環境的基礎下進行經濟建設。通過對產業結構的調整,減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采用循環經濟的模式,在以最小的環境損耗下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通過生產力的合理布局發揮區域優勢,改變以往的生產模式,優化產業鏈條,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以及生態環境和區域經濟發展和諧共進。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建立在生態文明的基礎之上。
[1] 劉涇,劉振澤.生態文明視域下的區域經濟發展研究[J].江淮論壇,2010(05).
[2] 孔翔,楊宏玲.基于生態文明建設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優化[J].經濟問題探索,2011(07).
[3] 張可云,易毅,張文彬.生態文明取向的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新內涵[J].廣東行政學校校報2012(04).
[4] 王寶強,安超.生態文明視角的區域城鎮發展策略研究[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2).
[5] 劉涇.生態文明的生成與發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J].區域發展,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