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彩霞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外科,上海 200021)
一例十二指腸降部異位胰腺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護理
郭彩霞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外科,上海 200021)
十二指腸降部;乳頭部;異位胰腺;手術;中醫護理;護理
異位胰腺(Heterotopic pancreas,HP)又稱迷路胰腺或胰腺殘余,是正常胰腺解剖部位以外的孤立胰腺組織,與正常胰腺無血管、神經及解剖學關系,它是胚胎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罕見的先天性畸形疾病[1]。異位胰腺多發生在胃、十二指腸和空腸、回腸及Meckel憩室等,其中十二指腸是異位胰腺的最好發部位。本病早期診斷極為困難,一旦確診,一般予以手術切除[2]。2014年12月,我科收治1例十二指腸降部乳頭近端異位胰腺患者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針對患者心理以及引流管、腸內營養等方面的要求,加強優質專科護理,結合中醫特色,有效降低了并發癥的發生,使患者痊愈出院,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患者,男,27歲,因“反復嘔吐伴消瘦1個月余”入院。既往3年前患者因“十二指腸球部潰瘍,胃潰瘍伴出血”入院治療。1年前有“胃腸功能紊亂”史,并口服“黛力新”等抗精神抑郁藥物治療。此次入院時患者乏力,伴頭暈耳鳴,腹脹,近一周嘔吐2~3次/d,嘔吐胃內容物,量少伴食物殘渣,無嘔血,嘔吐后腹脹感緩解,大便欠調。查體:形體消瘦,中上腹微膨隆,腸鳴音活躍,可及氣過水聲。血清白蛋白33.9 g/L;血清總鈣2.16 mmol/L;血葡萄糖3.86 mmol/L;血型鑒定:B型,Rh型D因子鑒定為陰性;中下部CT:盆腔積液;上腹部CT:十二指腸降段結構模糊;胃鏡:反流性食管炎I級,十二指腸球降部交界處潰瘍增殖灶,病灶占腔2/3周,質脆,易出血,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愈合期H2,淺表性胃炎。術前診斷:十二指腸腫塊(腫瘤?)。
1.2 手術方法 患者于2014年12月19日在全麻下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術中見十二指腸降部乳頭近端,約4 cm×3 cm×3 cm的腫瘤占位,潰瘍型,質軟,未侵入漿膜層。術中冰凍病理提示異位胰腺。切除十二指腸、部分胰腺、部分空腸,胰管內插入減壓細硅膠管,固定后將部分胰液引出體外,將空腸遠端分別與胰腺及肝總管作吻合,將空腸與胃后壁吻合,空腸空腸行側側吻合防術后逆行感染,沖洗腹腔后,胰腸吻合處后方放置三套管一根,膽腸吻合口上方放置負壓引流管一根,分別從傷口右側及左側引出。術中預置空腸造瘺管。術中輸血4 U。術后診斷:十二指腸降部占位(異位胰腺)。
1.3 結果 術后患者恢復良好,未發生胰瘺、膽瘺、腹腔感染、胃排空延遲等并發癥,術后21 d痊愈出院。
2.1 術前護理 (1)心理護理:患者年紀較輕,輾轉多家醫院,久治不愈;常年在外打工,經濟條件差,對本次發病及疾病的預后感到絕望,心情出現焦慮和抑郁感。因此,首先評估患者的心理狀態,根據心理需求提供適當的心理咨詢、安慰、鼓勵。術前向患者講解手術的過程、安全性及必要性;請接受過同樣手術的患者現身說法,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情緒;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看報紙分散對疾病的注意;必要時讓患者家屬陪伴患者,給予其鼓勵和支持。(2)術前準備:了解患者的病史,做好術前各項常規檢查;術前輸血、備血,患者屬于RH型D因子,鑒定為陰性稀有血型,術前做好充分的備血尤其重要;術前患者需禁食、胃腸減壓,予靜脈補液營養支持治療,術前30min預防性靜脈輸注抗生素一次;術前1 d 14:00、17:00、20:00分別鼻飼慶大霉素2支+甲硝唑2粒各一次,術前晚予甘油灌腸劑110ml灌腸;術晨予手術部位備皮。
2.2 術后一般護理 術后患者全麻未醒時給予去枕平臥位,頭偏向一側,防止分泌物、嘔吐物誤吸入氣道;麻醉清醒后予以半臥位,以利減輕腹部傷口張力,利于引流。由于患者屬于特殊血型,密切觀察出血情況尤其重要,術后24 h予心電監護,氧氣3 L/min吸入,密切監測患者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變化并記錄。保持病室安靜,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避免過多人員探視,避免交叉感染。
2.3 引流管護理 術中患者留置胃腸減壓管、胰管引流管、胰腸吻合處后方三套管、空腸造瘺管、膽腸吻合口上方負壓引流管等,各導管均固定在安全有效的狀態下,避免扭曲、受壓、牽拉導管,并密切觀察各引流液的顏色、性質量。
2.3.1 胃腸減壓管 胃腸減壓管引流不僅反映胃液引流情況,還可反映胃腸吻合口的情況。保持胃腔內無胃液積聚,對吻合口有保護和促進愈合的作用。胃腸減壓管留置期間向患者及家屬講解留置的意義及注意事項,囑患者避免過度轉動頭部,以減輕胃管對咽喉部的刺激,減輕不適。妥善固定胃管并加強巡視,密切觀察胃管留置深度及通暢情況。患者胃腸減壓管留置期間未有明顯血性液體引出,術后第4天,患者腸鳴音正常,出現肛門排氣,予以夾管。術后第5天,患者無腹脹、腹痛、嘔吐現象,予拔出胃管。
2.3.2 胰腸吻合口后方三套管 三套管引流具有引流量大、引流徹底、不易堵塞等特點[3]。患者三套管接低壓負吸裝置,壓力<4 kPa。每日更換無菌引流瓶,密切觀察引流液的色、質、量,術后患者引流液減至不足30ml/d,細菌培養為陰性,連續監測3 d淀粉酶<100 U/ml,于術后第7天拔除三套管。
2.3.3 胰管引流管 胰管引流管較細,外徑僅為8 Fr。不僅要妥善固定,還要密切觀察導管連接情況及引流液的量不宜超過200ml,以免引流液過重牽拉導管而使導管移位、滑脫。胰管引流管接無菌引流袋,每日晨按無菌技術更換1次,以防逆行感染。由于患者的胰管引流管為防止胰腸吻合口狹窄而放置的減壓引流管,引流液呈無色透明液體,未進食時量少,進食后每日引流量為100~230ml。術后14 d予以拔除引流管。
2.3.4 空腸造瘺管 腸鳴音正常,出現肛門排氣后,開放造瘺管予以腸內營養。腸內營養前后均予溫生理鹽水脈沖式沖洗,防止造瘺管堵塞。
2.4 疼痛護理 患者由于手術創傷較大,術后3 d RNS疼痛評分達4~7分,為中、重度疼痛。給予患者鎮痛泵微量持續止痛,疼痛劇烈時遵醫囑予杜冷丁肌注止痛;指導患者正確認識麻醉止痛藥物及術后止痛的必要性,減少患者對使用止痛藥物會成癮、中毒及造成不良反應等等的誤區;協助患者取舒適半臥位,膝下墊軟枕,指導正確地深呼吸及咳嗽的方法;鼓勵患者收聽自己喜歡的音樂以分散對疼痛的注意力,減輕焦慮和抑郁,緩解疼痛。患者手術3 d后RNS評分均<4分,予停止使用止痛藥。
2.5 飲食護理 合理的飲食護理可以明顯降低患者術后不良反應的發生,促進患者康復。
2.5.1 早期腸內營養 患者于術后第4天恢復腸鳴音后即開始進行腸內營養,開發空腸造瘺管,用輸液泵均勻輸入能全力+5%葡萄糖氯化鈉,速度以50ml/h逐漸加快至150ml/h,輸入量從500ml/d增至2 000ml/d。患者術后第5天,出現輕度腹瀉,予以加熱泵將營養液溫度控制在37℃~40℃,腹瀉癥狀緩解。
2.5.2 后期營養支持 術后第10天開始,逐漸過渡至經口進食。因存在胃腸吻合口、胰腸吻合口及膽腸吻合口,開始時先進食流質。飲適量溫開水后,無不適再進食米湯、果汁、魚湯、雞湯等流食。少食多餐,無不適2 d后改為半流質飲食為主,囑患者細嚼慢咽,勿進食質硬大塊的食物。食物以營養豐富的高蛋白質、高熱量食物為主,如肉、乳、蛋類,忌油膩、辛辣,少食多餐,以免出現腹脹、消化不良,影響吻合口的愈合。
2.6 中醫護理 腹部手術后患者腸道功能受到抑制,且留置導管較多,早期不能下床活動,容易導致腸梗阻、腸黏連等并發癥的發生。中藥芒硝的有效成分是硫酸鈉,味咸,性苦寒,具清熱消腫、軟堅瀉下之功[4]。我們自制了背心式“貼心芒硝外敷袋”使芒硝持續外敷于腹部,借助體溫熱之藥力,通過皮膚作用于機體,行氣活血,減輕了患者傷口的疼痛,促進了切口愈合,起到了恢復胃腸功能、消除腹脹的作用。
異位胰腺的患者非常少見,通過此病例的護理,我們總結出只有護理人員加強對疾病本身的了解,做好與患者的溝通及心理護理,采取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措施,減輕患者的痛苦,才是患者康復的保障。
[1]Avantunde AA,Pinder E,Health DI.Symptomatic pylrlc pancreatic heterotopia:report of three cases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 Med Sci Monit,2006,12(6):49-52.
[2]葉 欣,趙洪川.異位胰腺的臨床進展[J].中日友好醫院學報, 2009,23(3):180-182.
[3]郁 新,王 芳,袁菲菲.腹腔三套管在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中的應用及護理[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3,17(8):1-3.
[4]覃梅梅,盤雪瑩.中藥芒硝外敷對腹部手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護理學報,2009,16(8A):53-54.
R656.6+4
D
1003—6350(2015)21—3272—02
2015-04-24)
10.3969/j.issn.1003-6350.2015.21.1189
郭彩霞。E-mail:gcx_1002@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