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琦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超文本閱讀背景下醫學類文本閱讀策略的選擇
薛琦
(無錫衛生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 無錫 214028)
以超文本閱讀為學習背景,學生在進行醫學類文本閱讀時可嘗試選擇新的閱讀策略,以取得更佳的閱讀效果。
超文本閱讀;醫學類文本閱讀;閱讀策略
超文本閱讀是當前多數學校師生面臨的學習背景,在這一背景下,學生如何平衡超文本閱讀和傳統閱讀的關系,調適對醫學類文本的陌生心理,在短暫學期內完成眾多醫學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呢?相關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專業課學習中遇到的文本理解障礙,主要集中在因“舊知遺忘”而導致“新知難解”,以及因“專業陌生”所帶來的“概念抽象難懂”。因此,在超文本閱讀背景下學生對醫學類文本閱讀策略的選擇非常重要。
超文本閱讀即在網絡多媒體技術支持下,通過點擊節點(即按內容將信息劃分成一個個線性單元)進入文本,以此不斷進入新一重文本的非線性閱讀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普及應用,這種新型超文本閱讀方式已成為信息時代人們主要的學習、生活方式,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及審美價值取向,也改變著學校教學和學生學習的品質。不少研究者認為,超文本中任何文本都可以被鏈接到數量無限的其他在線文本,便于讀者在文本之間進行視野跳躍,使閱讀獲得開放的多元釋義[1]。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2009閱讀框架中也新增了電子媒介文本(PISA中“電子文本”與“超文本”同義),并在閱讀素養內涵界定中增加了讀者對閱讀文本的“參與”[2]。
1.1 多路徑建構閱讀順序
傳統閱讀文本是一種封閉、靜態的存在,鼓勵讀者逐行逐段閱讀文本,閱讀、檢索的速度和效率不高。而超文本通過關鍵詞鏈接可通向數量無限的其他在線文本,形成樹狀網絡系統,該系統中不同路徑縱橫交錯,讀者可自由選擇路徑進入文本,構建個性化閱讀方案。超文本閱讀的開放性特點與建構主義的基本觀點相吻合:“學習”和“理解”都通過制造聯系起作用。讀者不是將新信息作為離散、孤立的事實來學習,而是通過復雜、多維聯想,將新信息與讀者已有知識材料進行連接。正是通過將新材料結合進入原有認知結構的方式,讀者實現了由信息到知識的轉化[3]。
1.2 多交互集聚閱讀智慧
網絡Web 2.0概念更加注重交互性,讀者既是網站內容瀏覽者,也是網站內容作者,在模式上由單純的“讀”向“寫”甚至“共同建設”發展,由被動接收互聯網信息向主動創造互聯網信息發展。如博客、維基百科等打破了門戶網站的信息壟斷,借助網絡平臺集聚讀者智慧。隨著超文本閱讀的開展,讀者可直接參與網絡環境進行自助式閱讀,充分體現了讀者的能動性。網絡交互性為讀者與作者提供了更為開放的實時互動對話交流功能[4]。
超文本閱讀具有劃時代意義,但也存在缺陷。如用戶在游覽網絡信息時因頻繁跳轉喪失在網絡中的位置感;用戶既要搜尋、學習與保留各主題信息,又要抑制與主題無關信息干擾帶來的認知負荷問題[5],以及超文本閱讀造成在傳統文本閱讀中能力退化、心態不適等問題。超文本閱讀給學生的閱讀動機、習慣、行為、態度及興趣帶來不同導向,而多數醫學類文本比較枯燥,專業術語繁多,信息量大,因此,學生在進行醫學類文本閱讀時可嘗試運用新的閱讀策略,以期更好地理解文本,取得更佳閱讀效果。
2.1 思維地圖閱讀策略
在醫學類文本閱讀初期,學生因對專業陌生,對新概念、新名詞難以理解,存在較大的閱讀障礙。目前學生閱讀的主要方式是逐個了解、熟悉專業概念知識,其缺點在于效率較低,容易遺忘、混淆等,閱讀趣味不佳。
超文本閱讀帶來多路徑建構閱讀順序,啟示我們在文本各項信息間建立一定的邏輯聯系,沿著自己學習研究方向或結合原有知識結構,逐層逐步地深入占有信息、透徹理解信息,這一過程猶如大腦中神經突觸,信息隨著聯系通過多次復制和強化變得越來越強,新的知識網絡有機勾連,漸具規模。
1988年美國David Hyerle博士基于對大腦信息接收機制的研究,開發了一種幫助學習的視覺語言工具——思維地圖。他將人類8種基本思考過程歸整為一套思維圖形,包含8種類型,分別對應人在思考時的8種思維過程,以不斷提高大腦認知和建構知識信息的能力,突出培養學生獨立遷移思考的能力。思維地圖是培養學生良好思維模式的學具,能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思考方法,學生可以思維地圖為起點,針對醫學類文本專題,遵循內在邏輯聯系進行自主探究,建構符合個人知識結構特點的閱讀順序。成功構建思維地圖將會有效改善支離破碎的閱讀狀況。
如學習發熱癥狀可采用復流程圖(Multi-Flow Map),在中心方框里注明事件為“發熱”,左邊羅列病因:感染性發熱(由細菌、病毒、支原體等侵入機體造成感染)和非感染性發熱(組織損傷與無菌壞死物質吸收、免疫性疾病、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等),右邊標明事件的結果:發熱的臨床表現。這樣的復流程圖能幫助學生遵循發熱癥狀的內在邏輯聯系展開閱讀,通過思考原因及結果學會分析原因,從而獲得較好的閱讀效果。
如學習咯血和嘔血可采用雙起泡圖(Double Bubble Map),將這兩個比較對象放在兩個中心圓圈內,外面單獨連接的圓圈內由學生填寫咯血和嘔血各自特征:“咯血”圓圈中可填寫“鮮紅(顏色),咯出(出血方式),痰、泡沫(血中混合物),堿性(反應),喉部癢感、胸悶、咳嗽(出血前癥狀),肺結核、支氣管擴張、肺癌、肺炎、肺膿腫、風心二狹(病因)”;“嘔血”圓圈中可填寫“暗紅、棕色、量大為鮮紅色(顏色),嘔出、可呈噴射狀(出血方式),食物殘渣、胃液(血中混合物),酸性(反應),上腹部不適、惡心、嘔吐(出血前癥狀),消化性潰瘍、肝硬化、食道胃底靜脈曲張、胃癌(病因)”。中間共同連接的圓圈內展示兩者的相同點“血液從口腔排出”。
2.2 交互式閱讀策略
受時空及傳播條件限制,印刷媒介時代的閱讀活動基本屬于靜態行為或單向傳遞模式,難以實現雙向或多向互動交流。Web 2.0時代的交互性為學生與文本、學生之間進行開放實時互動對話提供技術可能,交互式閱讀策略對當前醫學類文本閱讀更為有效。
2.2.1 學生與文本之間的交互 醫學類文本閱讀的困難在于文本中陌生信息層出不窮,這些信息源于不同專業課程文本,而同一時段的閱讀或學習不可能使所有醫學課程的學習處于同一進度。在傳統文本閱讀中適度引進超文本閱讀,借助網絡交互環境實時解決閱讀障礙,串聯相關知識,達到高質量閱讀。超鏈接數量應加以控制,以防學生出現迷路和認知負荷問題,影響閱讀效果。
2.2.2 學生之間的交互 Web 2.0有助于人們開展主題“圓桌”討論,首先確立主題內容,組內學生圍繞主題內容展開討論,從各自角度補充、拓展、深化,互動交流,這樣可有效匯聚、整合知識資源,達到深度對話、深度閱讀效果。參與互動的學生取長補短,及時、快速獲取他人的研究信息及成果,使原有認知結構在對話交流中獲得重組與建構,從而加深理解,開闊思維,提高探索能力。
隨著數字校園、智慧校園的廣泛推進與發展,超文本閱讀與醫學類文本閱讀的融合、促進應當引起更多關注和研究,學生的閱讀興趣、效率、成果顯然與閱讀策略的選擇大有關系。
[1]呂婷.超文本閱讀視野中的閱讀教學[J].當代教育論壇,2007(1):93-94.
[2]鄭彩華.從PISA2009閱讀框架變化看國際閱讀素養評價之走向[J].課程與教學,2009(9):34-39.
[3]黃鳴奮.超閱讀:數碼時代的文本變革[J].廈門大學學報,2001(1):139-147.
[4]王佑鎂.Web2.0時代閱讀方式的傳承與嬗變[J].中國信息界,2011(11):39-41.
[5]張智君.超文本閱讀中的迷路問題及其心理學研究[J].心理學動態,2001(9):102-105.
G420
A
1671-1246(2015)03-0027-02
江蘇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職業教育立項課題“超文本閱讀時代高職護生典型課本閱讀理解的策略研究”(2013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