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亞麗
(鐵嶺衛生職業學院,遼寧 鐵嶺 112000)
大學生正處于從青少年向成年過渡的時期,即心理上的斷乳期,有其獨特的人格及行為方式,自我意識較強,生理、心理均處于半成熟狀態。近年來,全國乃至全球高校中因大學生心理問題引發的惡性事件頻頻發生,且呈逐年上升趨勢,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家庭是塑造人格的主要環境,作為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的家庭因素,應受到充分重視,從而發揮其真正作用。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位。研究表明:大學生心理問題有許多是成長早期就埋下了種子,其中家庭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家庭氛圍和家庭經濟狀況等占較大比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教養方式對子女的心理發展和健康作用不可小覷。父母不當的管教方式會對子女造成不良影響。望子成龍、期望值過高,會使子女感到壓力過大;過分嚴厲,則會使其自卑、膽怯或充滿怨恨,甚至自暴自棄;過分溺愛,則會使其依賴、盲從,以自我為中心。王玉潔[1]2004年對鄭州鐵路職業學院醫學分院的165名大一至大三學生所做的調查表明:接受父母溫和、理解教養方式教育的大學生普遍心理健康;接受父母拒絕否認、過分干涉、懲罰嚴厲教養方式的大學生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
盧勤[2]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及自編家庭信息問卷對成都市某大學5090名2009級新生進行的調查表明:家庭結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總體水平及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3個因子分有顯著影響。寄宿學生相對于其他學生,與人交往時更加敏感。單親家庭學生的抑郁程度更高,心理健康總體水平較低,心理障礙較嚴重,心情抑郁、性格孤僻、自卑多疑、逆反心理更嚴重,由于家庭結構不健全,子女往往失去與父母中的一方進行交流的可能,相對只能獲取部分關愛,與正常家庭的子女相比,更容易產生自卑心理[2]。
和諧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大學生身心愉悅,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如果父母死亡、離異、分居,家庭成員有違法亂紀行為或身心缺陷,以及長期與父母分離等,則會使大學生承擔過多的和不必要的負擔,影響身心發展,造成其情緒、人格失調,人際關系緊張。所以,和諧民主的家庭氛圍可以使大學生身心愉悅、樂觀、意志堅定、人格完善。
研究表明,富裕或貧困家庭的大學生比中等層次家庭的大學生有更多心理、行為問題。家庭經濟困難的大學生顯得更加抑郁、自卑、焦慮、怯懦、偏執、人際關系敏感;富裕家庭的父母由于工作、交際等原因,往往以滿足孩子的各種物質需要來彌補與孩子一起生活時間少的缺憾,以此表達對子女的關注。父母并不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喜歡用錢和權“搞定”一切,把生意場和官場上的規則帶進家庭,顯示自己的“才干”。所以,相對而言,富裕家庭的大學生與貧困家庭的大學生容易出現心理問題。
在一個人的成長過程中,心理素質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家庭不僅是大學生心理素質培養的重要場所,性格的“加工廠”,而且是大學生面對心理壓力、心理挫折、心理危機的“療養所”,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因此,要重視大學生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對大學生有深遠的影響。家庭教育一旦缺失,往往會造就有心理行為問題的個體,對家庭、社會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家長一定要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主動承擔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
家是永遠的避風港。家長應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氛圍,民主、平等地與孩子溝通,耐心傾聽,告訴其:無論何時何地,家都是他們的堅強后盾和精神支柱。
大學教育和兒童早期教育的目的完全不同,大學生已不再局限于知識的單純積累,家長應對大學教育更新觀念,不能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鼓勵大學生走出教室,參加各種實踐活動,讓其體會到父母關心的不僅是專業學習,更是身心健康。鼓勵大學生廣交良師益友,提升個人魅力,遵循真誠、平等、尊重、理解、互利互惠的人際交往原則,積極融入周圍環境。面對大學生因戀愛產生的心理困惑,家長應引導其樹立健康的愛情觀,對于戀愛中的大學生,家長要善于疏導,而不是責備,做好性健康教育,幫助其正確處理愛情、學業、事業之間的關系;面對大學生就業方面的困惑,家長應尊重孩子的選擇及其興趣愛好,并給予支持,同時降低期望值,減輕孩子的壓力。
家長應定期訪問學校網站,了解學校各項通知,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動態,與輔導員常聯絡、常溝通,清楚孩子的校園生活,到學校探望孩子,在與孩子同學、老師的交談中了解其生活、學習狀況。同時,學校也要與家長保持密切聯系,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
[1]王玉潔.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J].中國臨床康復,2005(32):110-111.
[2]盧勤.家庭因素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西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9(1):107-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