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倩
關于對網絡媒體客觀公正報道重要性的幾點思考
王倩
隨著人們參與信息發布和相互交流的意識越來越強,網絡上真假報道日益多元化和快速化,網絡媒體必須以客觀真實、公平公正的態度面對受眾,建立強大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網絡媒體除具備自身特有的交互性、海量性、多媒性、即時性、個人化等特性外,更要注重在內容和形式上開發出新的競爭手段和吸引受眾的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必須建立健全一整套新聞信息采集發布的審查把關機制,建立對虛假新聞的發布的重罰制度。同時,加強對新聞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教育,完善內部管理機制,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虛假和不實報道的產生,不斷樹立起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確保網絡媒體在傳媒市場上健康有序的發展。
網絡媒體;多元化;快速化;客觀公正;公信力
[作者]王倩,烏魯木齊人民廣播電臺總編室。
如今,各種新媒體的出現,各種傳播途徑彰顯,使得新聞報道更需客觀公正,以認真、客觀、公正的態度面對受眾。
眾所周知,網絡世界是虛擬的,但又是觸手可及的,人們越來越依賴網絡媒體。網絡新聞的公信力雖不及傳統媒體,但其受眾面更廣,傳播更為快速,產生的影響力也更廣泛。因此,網絡媒體更需要客觀公正。
對媒體而言,在傳播日益迅速、社會開放程度越來越高的今天,各種網絡媒體層出不窮,競爭激烈,尤其網絡、手機為代表的新媒體出現,日益滲透人們的生活。無論從社會層面還是受眾的心理層面,網絡媒體已鋪天蓋地“走近受眾、走近市場”,網絡媒體的客觀真實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例如,就媒體對于“占中”問題的態度,中國人民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主任殷強表示,香港媒體對“占中”問題報道很客觀,表現出很鮮明的社會責任感。絕大多數港媒都呼吁“占中”者盡快撤離,盡快還香港社會和諧穩定。多數的媒體還是發揮了很好的社會責任與教育功能,媒介的角度和角色是很重要的。
但互聯網海量的信息,虛假之處隨處可見。當網民面對海量的信息難辨真假的時候,網絡媒體的微博、網站、微信的客觀公正報道就顯得尤為重要。
由于網絡新聞傳播突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突發事件和重大事件報道中,網絡媒體客觀公正的報道起了重要的作用,許多受眾都會通過網絡來了解國內外重大新聞和突發事件,并依賴網絡媒體持續關注這些新聞的動態報道和后續報道。網絡媒體的客觀公正報道所擔負的社會責任、引導受眾、教育傳播功能就凸顯出來。
《新聞記者培訓教材》第六章《防止虛假新聞》中指出,“隨著傳播科技的快速發展,網絡虛假失實報道傳途徑也正由傳統的人際傳播轉變為通過人際傳播、群體傳播、組織傳播和大眾傳播等各種形式相互滲透,傳播格局的變化無疑加劇了虛假新聞的危害性”。虛假新聞和失實報道的成因在于:
第一,由于多數網站的從業人員沒有經過新聞采編方面的專業訓練,對新聞信息的分類缺乏基本知識,對新聞的特點和基本要求搞不清,對新聞運作規律不了解。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都非常欠缺,導致把關不當,隨意刪改稿件,這是虛假新聞流出的一條途徑。有的網站為了追求所謂的影響力,對新聞缺少必要的把關,轉載他人稿件不加核實,造成虛假新聞泛濫。
第二,受利益的驅動,一些網站過分看重經濟效益或者基礎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互聯網上有意制造假新聞,各種不良言論隨處可見的局面。
第三,國際上的敵對勢力和反華勢力紛紛看好國際互聯網的傳播功能,向我國進行思想文化滲透,不斷在網上散布各種反華言論,加強對我國進行分化的輿論攻勢。
第四,片面追求“快”而使新聞不“全面”,很容易造成新聞不真實。互聯網許多新聞往往因為片面追求“快”而失去其真實性,而出現“低俗新聞”“新聞炒作”以及新聞記者的“不良競爭”等,所有這些都會降低網絡的公信力和損害黨和政府的威信,危害社會公共利益,侵害報道對象的權益,對他們的身心造成傷害。
第五,追究查處力度有限。沒有看到大部分傳播效果惡劣的虛假報道被公開處理的情況。
網絡傳播雖然快捷迅速,對傳統媒體沖擊很大,但傳統媒體仍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其根本原因就是傳統媒體具有強大的公信力和權威性。
大眾傳播公信力是指公眾與大眾傳媒的相互作用關系,大眾傳媒贏得公眾信任的能力。網絡傳媒能夠獲得受眾的信任的能力,反映了媒體以新聞報道為主體的信息內容被受眾認可、信任的程度。媒體的公信力是媒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也是現代媒體必備的最有價值的內在品質,媒體擔負著傳播真實、客觀公正信息的責任,公信力是媒體的第一生命力。
眼下,傳統媒體都在不斷適應網絡傳播帶來的環境變化,實現傳播的立體化,在內容和形式上開發出新的競爭手段和吸引受眾的方式,以提高自身的競爭優勢。傳統媒體具有信息供應者的獨家優勢,專業化的新聞隊伍、長期形成的品牌、廣闊的信息渠道、豐富的采編經驗,這些都不是網絡媒體在短期內可以造就的。和傳統媒體相比,網絡媒體具有交互性、海量性、多媒性、即時性、個人化等特性。以烏魯木齊廣播電臺為例,實現了廣播和網站的有效互動,音頻和圖片的有機融合,從內容和形式上開發出新的競爭手段和吸引受眾的方式,實現信息傳播的立體化,突出了“可看的廣播”的新聞價值。傳統媒體正是借助網絡這種巨大優勢對傳媒市場產生深刻的影響。
信息量大、傳播迅速是網絡新聞的優勢,但這必須要確保網絡新聞的真實,一旦出現虛假新聞,這種優勢都將毫無意義。不僅影響正常的社會信息交流秩序,而且還會轉變為危害溝通和交流的病毒性信息,具有迅速擴散蔓延的特征,以致會影響正常的社會秩序。因此確保網絡新聞真實,維護網絡新聞的真實性是所有網絡媒體面臨的嚴峻任務。確保新聞網站的真實,不僅僅要從內部人員的管理人手,也要有外部機制的約束。
網絡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加強政治和業務的不斷學習,有責任有義務依照法律來規范自己的行為準則,必須用事實說話,對每一篇報道都要核實消息的來源、報道的內容,未經核實的消息不能援引,轉載的消息都要說明來源。
怎樣才能尋找到正確的消息來源呢?美國現代新聞之父普利策說過,“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嚴謹追求真理熱望,最正確的豐富知識,以及最忠誠的道德責任感,才能將新聞事業從商業利益的臣屬,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會利益的敵對上拯救出來”。對采編隊伍人員素質的要求,以及專業精神的培養就是首要的任務。此外,還有對消息來源的把控。一般來說,權威性越高,可信度也相對越高,新聞報道的分量也就越重。如烏魯木齊人民廣播電臺的官方網站所采用的新聞稿件也執行三級審稿制度,無論是文字稿件、圖片音響,全都是本臺記者所采制的,即便是轉載的稿件也是采用可信度高的如天山網、烏魯木齊在線等官方網站的稿件。
無論發布官方微博,還是記者個人微博,發新聞時都要進行再確認。尤其發稿官方微博,等同于媒體發稿,內容要真實準確,觀點要講理據,不能信口開河,謹防偏激、夸張、乖戾、敵對等負面文字的出現。
同時,體制機制的制約應成為預防虛假新聞傳播的關鍵。網絡媒體應建立一整套新聞信息采集發布的審查把關制度,對虛假新聞的發布者應重罰。國家立法機構也應不斷完善網絡方面的法律法規,對惡意在網絡傳播虛假信息而導致惡劣影響的應受到法律的嚴懲。
除了在法律法規和制度方面的制定和完善,對新聞編輯的素質要求之外,網絡信息的發布者和受眾在網絡上瀏覽和發布新聞時都要有自律意識,對“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發言人”的微博、微信、論壇里要明辨是非曲直,提高自己的鑒別能力,提高修養素質,用詞文明,學會正確判斷網絡信息的真偽。
建立健全一整套的網站新聞信息采制發布的審查把關制度,只有有了相應的規范,才能確保自身運行的流暢。要嚴厲地打擊利用網絡制造和傳播虛假信息、造謠惑眾的行動,對于違反者要予以嚴厲制裁。
另外,政府機構也應進一步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主流媒體要健全準確高效的新聞發布機制。在重大突發性新聞事件中,要建立向公眾、向多類媒體及時通報新聞信息的制度,盡可能做到公開、透明、翔實,“流言止于公開,謠言止于透明”,這樣也可避免政府和主流媒體報道滯后的被動局面出現,從而也有助于網絡新聞信息的凈化。
當前亟待對新聞從業人員從思想道德層面上加強教育,完善內部管理機制,以求從根本上杜絕網絡虛假和不實報道德產生。網絡新聞媒體建立有效的培訓、把關、激勵和懲戒、評價等,盡可能把虛假失實新聞阻擋在外。杜絕虛假失實新聞是一項長期的工作,只要堅持全方位預防,才會有好的效果,才能樹立起網絡媒體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才能保證傳媒市場更健康有序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