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小莉
中國女性從“被迫纏足”到“主動整容”的轉變
——基于傳媒大發展情況下的原因探討
胡小莉
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下令禁止纏足,在中國持續了一千多年的婦女纏足終于在走過了明代的興盛和清朝的鼎盛時期后逐漸被禁止。時到今日,那些被印記著“三寸金蓮”的小腳女性已經越來越少,而大眼睛、尖下巴、小嘴巴、大胸、翹臀的“人造美女”卻不斷充斥著大眾審美的現實世界。從早前“被迫纏足”到如今“主動整容”,這樣一個巨大的轉變,究竟是中國女性的自我主導意識增強,還是某些一直未變的社會或文化原因驅使女性做出這種轉變,而傳媒又起到了什么樣的作用?
女性;纏足;整容;傳媒
[作者]胡小莉,西南大學。
關于纏足的起源,說法不一。有說始于隋朝,有說始于唐朝,還有說始于五代。最盛的一種說法是因為南唐后主李煜喜歡觀看女人在“金制的蓮花”上跳舞,由于金制的蓮花太小,舞女便將腳用白綢裹起來致腳彎曲立在上面,由于李后主大加贊賞,后來慢慢地從后宮向社會廣泛流傳,之后,民間女子紛紛仿效。
纏足雖然起源于五代的南唐(937—975),但直到北宋神宗(1067—1085)以前,婦女纏足的現象并不是很多。到了明代,婦女纏足之風進入興盛時期,到清朝時更是達到鼎盛。
回顧歷史,我們不難發現,女子纏足最先是為了迎合李后主的喜好,從宮內流傳至宮外。隨著纏足風氣的進一步發展,到明清時期,“纏足”不再是為了迎合統治階級的喜好,而是被默認為是女性正常生存、生活的最首要因素。腳纏得越小,嫁得也就越好。
而這種病態的審美標準能成為女子嫁人的先決條件,決定因素還是以男性為中心的社會意識和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的影響。當然這之中也不乏一些庸俗文人騷客對“小腳”的變態推崇,但究其最深還是男尊女卑的社會觀念導致男性主導社會的觀念成為一種普遍的社會認同。男人喜歡小腳的女人,上流社會以納“三寸金蓮”的小腳妾為榮,更是把把玩女性的一對小腳作為一種性的需求和表達,而小腳女人由于身體不便,不能遠行,不能勞作,于是生活需要完全依附男人,離開丈夫也難以生存。故而男更尊女更卑,男人喜歡小腳,女性也就不得不成為男人喜歡的樣子。
隨著時代進一步的發展,“整容”一詞從陌生發展到人盡皆知,并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社會時尚,尤其是青年女性對整容投入了極大的熱情。一些女性熱衷于運用高科技的現代技術塑造理想中靚麗的容貌和絕對完美的身段,而拋棄了那種原始美麗的自然狀態以及通過鍛煉而改變身形的絕佳手段。她們奔波于各大美容整形機構,做多樣化的整容手術,整飾本已姣好的面容,甚至全身抽脂、塑形、假體隆胸等。
然而我國現有的美容技術并不嫻熟,醫療設備也相對不完善。據英國《泰晤士報》報道,中國消費者協會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在過去十年里,該協會平均每年收到毀容投訴約兩萬例。用研究人員的話來說:“十年里有20萬張中國人的臉毀在整容手術刀下。”即便如此,仍舊有越來越多的女性對“整容”趨之若鶩。
即便是生產了眾多“人造美女”,被無數女性看作“整容天堂”的韓國,近幾年也不斷出現國內女性赴韓整容失敗,甚至連維權都異常艱難的報道。這些女性不僅變美的愿望破滅了,身體受到了摧殘,更因不安全的整容環境、艱辛的維權斗爭讓自己心理、精神受到重創。整容失敗不僅是面部的傷害,更是一輩子身心上揮之不去的傷害。
然而即便如此,仍舊有越來越多的女性為了自己認為的“美”選擇主動對自己身體動刀。
(一)電視時尚節目建構女性身體形象
電視時尚節目建構了女性身體形象,并為女性自我形象的塑造進行引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主導女性形象改變的重要因素之一。電視時尚節目是以電視為主要傳播媒介,圍繞與女性時尚有關的美容化妝、塑形瘦身、服飾搭配等內容,通過主持人及嘉賓現場互動、交流討論的形式,利用幽默、犀利的節目風格,為女性受眾傳授關于“時尚”“美”追求的滿足。
國內具有代表性的時尚電視節目如《美麗俏佳人》《我是大美人》等,受到了女性觀眾的極大關注。對2014年1月29日至12月24日共56期《我是大美人》節目進行統計分析,其中11期以“春游”“街拍”為主題進行服裝搭配講解,如“教你完美搭配夏裝”“潮人春游”等;剩余45期節目則均以“美白”“顯瘦”“保養”為主題告知廣大女性觀眾如何在不同的季節保持“白皮膚”“尖下巴”“小蠻腰”的“美麗標準”,如“教你改變臉的大小”“告別尷尬‘米其林’”等。
很顯然,此類電視時尚節目的熱播,一定程度上建構了社會認知中大眼睛、尖下巴、小蠻腰的“美麗標準”。
(二)廣告刺激愈演愈強
隨著媒介的發展,廣告以多樣的形式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其通常以重復的形式不斷刺激受眾的眼球和消費意識,潛移默化中也建構著受眾的審美標準。
費瑟通認為:“在消費文化中,廣告使得時尚的身體形象廣為流傳。”以大眾洗發品牌“飄柔”廣告為例,男女主角分別為羅志祥和曾愷玹,廣告分“公交車初遇篇”“浪漫再遇篇”“清晨柔順篇”“尋覓垂順篇”和“柔順新婚篇”五段,每段時長約30秒。廣告女主角不僅有烏黑亮麗的及腰長發,更有著修長的身材,白凈的皮膚,整齊潔白的牙齒,輪廓感極強的五官。俊男靚女的搭配在推廣品牌的同時,也使得這樣的形象不斷重復刺激受眾的感官,形成受眾潛意識中對“美”的標準認定。
又如化妝品、服裝甚至男性消費產品(比如汽車、手表等)廣告中的女性形象,無一例外都是以苗條、S曲線的“標準”出現,在如今這樣一個媒介大發展的消費時代,以廣告為代表的媒介不僅給女性灌輸消費意識,更利用女性身體作為審美載體,從而培養受眾,尤其是女性對形象消費永不滿足的需求。
(三)互聯網提供海量資訊
20世紀90年代“整形美容”開始在國內興起,隨著時間的推移,“整形美容”越來越普及。一方面“整形美容”不再是讓人避諱的話題;另一方面隨著媒介大發展,多種形式的“整容效果”“整容新聞”不斷涌向受眾,尤其是女性受眾。
很顯然,互聯網成為“整容”資訊的集合地。以360導航搜索網頁,輸入“整形美容”,找到相關結果5980萬個,相關新聞條數約27萬余條,相關圖片量達177萬余張。輸入某一項具體整容手術名如“豐胸”,找到相關結果5200萬個,輸入“開眼角”,找到相關結果52萬余個,輸入“隆鼻”,找到相關網頁1800萬條。由此可見,互聯網提供的“整形美容”資訊數量實在龐大。
除此之外,由互聯網技術發展帶來的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推廣平臺,也在提供各種美容資訊的同時為女性審美趨向“標準化”推波助瀾。
傳媒的發展在今天已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尤以傳播速度快、傳播內容廣為代表的互聯網、手機等新興媒介。女性在使用這些媒介的同時也在無形中因為媒介信息的傳播渲染,形成女性自己對“標準美”的認同。
盡管時代不同,但是“纏足”和“整容”都是采用特殊的手段,按照男性的審美標準對身體進行模式化處理,而在看似自由開放卻又被傳媒包圍的現實和虛擬環境中,女性受到各種媒介的隱形轟炸,仍舊是身不由己。
現如今我們的生活已經無法離開各種類型的媒介,人們已經習慣在海量的媒介信息中尋找自己想要的信息,信息轟炸讓人們更多地傾向媒介制造的“擬態環境”的“現實”。而沉醉其中又極易受到影響的女性自然而然成為男性意識主導女性形象下,傳播“魔彈”的獵物。所以為了吸引更多的男性目光,為了成為媒介宣傳中光鮮亮麗的美女,女性開始對自己的身體感到不滿,希望通過“整容”改變自己。
從“被迫纏足”到“主動整容”,看似女性逐步走向自我主導的方向,但深挖其背后原因還是男性審美在真正主導女性對自己的身體認知。而在傳媒大發展的今天,媒介一邊在呼吁男女平等,一邊卻以男性的眼光不斷對女性審美進行框定。整容是否能向纏足一樣消停,又實在難說。
[1]彭華.中國纏足史考辨[J].江蘇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
[2]蒲應秋.明清時期女子纏足風行現象窺探[C]//2011年貴州省社會科學學術年會論文集,2011.
[3]20萬中國人遭整容手術刀毀容[J].八小時以外,2012(10).
[4]陶冶.電視時尚節目對女性身體形象的建構[D].上海師范大學,2012.
[5]汪民安,陳永國.后身體:文化、權力和生命政治學[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1.
[6]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