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管學院 郭蒙
當前人們談論最多的是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看,中國經濟增速回落是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問題主要是經濟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為扭轉經濟下行的壓力,要不等、不靠、主動作為,認真分析問題存在的原因,采用切實可行的宏觀調控措施,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風險的底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建國以來,長期物資短缺,購物憑票是中國計劃經濟的基本特征,生活困難,吃不飽、穿不暖,給當時的人們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改革開放以來,確立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方針,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政府考核中也出現了唯GDP論,加上社會輿論的鼓勵,社會出現了經濟大發展的“狂熱癥”,導致“造城運動”,不顧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地方舉債,盲目擴張,經濟持續發展后勁不足,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各種矛盾不斷顯現。
改革開放初,我國急于發展經濟,招商引資的任務繁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和三來一補企業,企業技術含量普遍不高,中國成了世界加工廠,低端產品的代名詞,中國是世界制造大國,但不是制造強國,重復建設,破壞環境,浪費資源,PM2.5霧霾嚴重超標。嚴重影響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的條件逐漸喪失,經濟發展環境惡化,企業發展面臨困難。
在經濟發展的三架馬車中,我們始終把投資作為經濟增長的有效模式,特別是2009年的4億元投資中,由于缺乏有效的定向,定性,大量投資進入了房地產市場,結構不合理,很快形成了產能過剩。社會保障不健全,老百姓需要存錢買房、孩子上學、買房,老百姓有錢不敢花,中國成了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使消費和投資矛盾難以解決。
近年來,出口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使我國外匯儲備上升為世界第一。但是2008以來,美國金融危機,歐債危機,使中國出口受到影響,貿易保護主義,給中國經濟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出口增速受到影響,使中國經濟增速雪上加霜,依靠出口的中國東南沿海,東部企業面臨嚴峻的挑戰。
中國經濟是在我國新舊體制交替中迅猛發展的,不可避免受體制調整不到位的影響,不能適應高質量的經濟運行,經濟良性循環的預期政策沒有很好地把握,在官本位思想的影響下,出現了行業壟斷,惡意競爭,政治腐敗,社會誠信意識缺失等問題。市場經濟本身的弱點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社會治理能力下降,法律滯后,管理弱化,使可持續、高質量經濟發展無法實現。
為盡快縮短經濟回落的的周期,在經濟運行中與其臨淵慕魚,不如退而結網,加大結構調整力度,有針對性釋放政策信息,再造經濟發展信心。
當前要充分運用政府和市場兩大資源配置手段,不失時機,加大產業結構調整。下大決心淘汰一些落后產能,按照“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要求,搞好企業技術改造,用先進技術提升企業的競爭力,大力拓展國際市場,按照國家“一帶一路”的總體戰略,迅速搞好行業區域規劃,提高出口增長點,加大科技興國的戰略落實。用優惠的政策吸引世界優秀人才,助推中國經濟發展。
一個國家競爭力說到底是實體經濟的競爭力,因此要按照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盡快改革金融體制,合理消化地方債務,建立新的融資渠道,采取定向降準,降低利率,人民幣國際化等措施,降低企業融資成本,把錢用在刀刃上,使金融真正服務于實體經濟的發展。
我國城市化是經濟發展的最大潛力,是增加內需的直接手段,但是城市化過程中一系列政策措施不完善,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農民工的子女教育、戶籍制度、失業救濟等問題,現在政策要么不完善,要么未真正建立,群眾后顧之憂無法克服,難以叫農民安居樂業,從而傳導經濟發展的負面效應。因此在城市化進程中要因地制宜,不要急于求成、要政策先行,良性發展。
改革是經濟發展的最大紅利,在經濟發展中,要簡政放權,給企業提供發展的良好外部環境,國務院要求大量取消前置審批事項,各級政府要不等不靠,盡快落實,有定力,有底線的加大改革步伐,使經濟增速控制在合理的增長區間。
當前社會處于浮躁階段,敏感時期的社會承受力較差,政企關系,官商關系,民商關系,即復雜又矛盾不斷,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持,就不會有經濟的大發展,增長預期就無法控制,因此要充分發揮我國主流媒體的作用,對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向群眾多做說服解釋工作,把黨和政府的改革措施、政策信號,以最快、最直接,最詳細的方式傳達給社會每個成員,一方面加大反腐力度,營造公平的市場競爭環境,充分相信人民群眾,依靠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