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旭
(中央民族大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系,北京 100081)
黑格爾說:“作為一種早期文化的象征性表現,遠古神話是每個民族歷史文化的源泉之一,在其中蘊涵著民族的哲學、藝術、宗教、風俗、習慣以及整個價值體系的起源?!保?]
考古學和民族學資料證明,神話只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大約萌發于母系氏族社會初期,發展和繁榮于母系氏族社會中期,直到父系氏族社會的奴隸社會初期。源遠流長的神話傳說雖然有時今天的人們覺得荒誕離奇,然而其中很多內容和現象則反映了今日人們很難理解的人類古代社會所經歷過的歷史事實。可以這樣說,支格阿魯①“支格阿魯”有的記作“支格阿龍”、“支格阿爾”、“翅骨阿魯”、“支嘎阿魯”?!棒敗辟F州有的記作“樓”或“婁”?!褒垺币驼Z沒有輔音韻尾,故“阿魯”更接近彝語讀音。當時作為氏族、部落起源神話,成為一個人們共同體的徽號,逐漸吸納周圍數不勝數的氏族、部落形成一定的族群,為后來民族族體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從文化學角度來說,研究民族神話傳說,首先必須搞清楚神話中神人名稱是怎么來的,也就是說從源頭開始搜索是非常必要的。支格阿魯的名字在彝文文獻中的記載為三種,第一種是兩個音節如“阿魯”、“阿龍”等;第二種是三個音節如“戈阿樓”、“告阿婁”等;第三種是四個音節如“支格阿魯”、“支嘎阿魯”等。
“哀牢”是祖先名、部族名,也是地名?!鞍Ю巍本褪呛髞淼摹鞍Ⅳ敗?。《舊唐書·南詔傳》說:“南詔蠻本烏蠻之別種也,姓蒙氏,蠻謂王為詔,自言哀牢之后?!雹诎Ю巫鍖賳栴},尤中《云南民族史》(云南大學出版社,1994年,頁23):“昆明族中,有一個部落在西漢時期以后稱為哀牢。這個哀牢部落至近代被誤為傣族或布朗族的祖先部落。其實,這是滇西昆明部落群中的一個部落,是彝族祖先部落之一。哀牢部落當時居住在今保山、云龍、永平一帶。”
“哀”即相當于“阿”,一些人和動物名詞前綴?!袄巍睘橐驼Z“龍”之記音。哀,上古影紐微部?i,中古影母咍韻ai。牢,上古來紐幽部l?u,中古來母豪韻lau。[2]彝語“龍”沒有輔音韻尾,故“龍”記為“牢”?!褒垺币驼Z喜德話lu,大方話lo,南澗話lu,南華話lu,彌勒話lo,墨江話lo,祿勸話 lu,雙柏話 lo,威寧話 lu,盤縣話 lu,隆林話 lo,牟定話 lu。彝語 “魯”與“牢”一樣是“龍”讀音。龍,上古來紐東部lǐw?m;中古來母鐘韻三lǐu?。彝語“龍”沒有輔音韻尾,所以讀“魯”。據此,“阿魯”緣自古代“哀牢”。
“哀牢”與“阿魯”音近義通。哀牢山其義為“龍山”。與此相關的是,古昆明夷之地大理“洱?!钡摹岸逼淞x疑為“龍”,洱海疑其義為“龍?!薄"俅罄怼岸!?,洱,上古日紐之部ri?,中古日母之韻ri?,與龍“魯”音近義通。海,上古曉紐之部x?,中古曉母海韻xai。海,彝語大方話x?21”,南澗話xai21”,南華、彌勒話xε33,墨江xm21(mo21)?!岸!币驼Z即龍海。
“支格阿魯”名稱的“支格”多年前就已經有人詮釋過,這個名稱本來是很簡單明了的事情,但是還是有人不理解,有各種猜測,其中有提出地名說。說“支格、支嘎”來自于“支嘎山”,支格阿魯出生于支嘎山故前綴支嘎。這些說法不成立,“支格阿魯”名稱來自“燭龍”。燭龍意思是火龍,彝族崇拜火,所以所崇拜的龍是燭龍。彝語“支格”是上古“燭”字的讀音。燭,上古章紐屋部?iwok;中古章母燭韻三t?iwok。那個時候彝語可能還有輔音韻尾-P、-t、-k。后來這些輔音韻尾-P、-t、-k就演化了。但是這種演化經過我們研究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輔音韻尾脫落消失;一種是分化后輔音韻尾構成一個音節形成甲乙兩個后一音節。即聲母章母成一個音節“支”,k輔音韻尾成一個音節為“格”。
“支格阿魯”在云南彝族史詩《阿魯舉熱》中叫“翅骨阿魯”。貴州彝族史詩《支嘎阿魯傳》叫“支嘎阿魯”。彝文文獻《勒俄特依》中說支格阿魯是龍的兒子,生下來時,不肯吃母奶,不肯同母睡,不肯穿母衣,支格阿魯住巖下,懂龍話、喝龍奶、吃龍飯、穿龍衣。其實“燭龍”與古代“五行”中“南方屬火”的配置也是相合的。水火木金土“五行”最先見于《尚書·洪范》“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五行”以五方為基礎,先完成了木火土金水分配于東南中西北。然后將十個天干兩兩分屬于一方,即東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中方戉己土,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古代“五行”還配置“五味”、“五色”。“五味”是水咸、木酸、金辛、土甘。“五色”是東青、南赤、西白、北驪、中黃。[3]古代生活在“五方”不同方位的龍以其“五色”有不同的名稱,例如東方的龍叫“青龍”,南方的龍叫“赤龍”等。南方屬于火,所以生活在南方的龍是火龍,也就是龍演化為“燭龍”。支格阿魯燭龍神話與彝族火崇拜文化現象是一脈相傳的。
“九隆”神話中的“九隆”與貴州彝文文獻《西南彝志》《彝族創世志》中“戈阿樓”或“告阿婁”相合。“九”古音讀“戈”或“告”。九,上古見紐幽部kǐ?u;中古見母幽韻三kǐ?u。隆,上古來紐冬部lǐw?m;中古來母東韻三lǐu?。“隆”即“龍”的同義異寫。九隆應該就是九龍。龍字讀音因彝語沒有輔音韻尾,故讀成“樓、婁”。“阿”名詞前綴。“戈阿樓”或“告阿婁”在貴州地區又稱為“支戈阿樓”、“助告阿婁”等。這樣又與涼山地區“支格阿魯”稱謂相合?!雹诶詈C鳎拼悍颊矸g《戈阿樓》,《南風》1988年創刊號。
“哀牢”與支格阿魯名稱在滇川黔彝族文化中的演化情況比較如下:
哀牢(“阿魯”)→九隆:貴州“戈阿樓”→ (支嘎)阿魯
哀牢(“阿魯”)→燭龍:四川“支格阿魯”→ (支格)阿魯
哀牢(“阿魯”)→哀牢:云南:“阿魯舉熱”→阿魯 (舉熱)
每個民族特定的社會生活環境和風土人情、心理素質因素造成了神話“變形”的某些特征。神話學和文化學要解決的問題就是通過多元的、科學的研究方法不斷接近作為客體的神話及其所載的文化實體和神話演化的過程。
神話在原始社會中本是一種實體性文化,它不僅是遠古先民對世界的解釋,而且還具有禮儀規范和價值規范的效用,并在遠古先民手中又是一種巫術實踐的力量。而文獻中所保留的神話是經過多次傳遞、壓擠在一起的神話,它帶有不同社會文化環境的痕跡。神話的“變形”現象深受神話思維和圖騰觀念的影響,使其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濃厚的地方特色,表達本民族審美意向的自然形象。
根據神話學、人類學、考古學各種資料證明,龍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神話動物,它在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龍是在蛇原生圖騰的基礎上產生出來的次生圖騰。蛇最早圖騰崇拜來自于西南民族,而彝語支民族在中古時期就被稱為“烏蠻”、“白蠻”。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蛇,南蠻蛇種?!闭f的是該氏族部落圖騰崇拜蛇。
支格阿魯最初來源于彝族先民對蛇的崇拜。涼山彝族民間故事傳說:古代瀘山下住有母子倆,兒子上山打柴見泉池里有條小白蛇便用飯渣喂它。有天小白蛇給他說,將要山崩地陷趕緊上山躲避災難。果然,山洪暴發山崩地陷,母子倆躲過一劫。第二天從山上一看,西昌壩子變成了邛海?!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和晉朝《搜神記》中記載道:“邛都縣下有一老姥,家貧孤獨,每食,輒有小蛇,頭上載角,在床間,姥憐而飴之食。后稍長大,遂長丈余。令有駿馬,蛇遂食之。令因大忿恨,責姥出蛇。姥云:在床下。令即掘地,愈深愈大不見。令又遷怒殺姥。蛇乃感人以靈言,嗔令:何殺我母?當為母報仇。……是夜,方四十里,與城一時俱陷,土人謂之為陷河。”
邛海“頭上載角”之蛇叫“角蛇”。涼山彝語稱? ?33ko33(史果)。漢語“角蛇”即龍的別稱。傳說中的角蛇也并非凡蛇,而是神力無邊的蛇,邛人奉為圖騰。涼山彝語稱“龍”為lu33(魯)和??33ko33(史果)兩種叫法。①藏緬語語音與詞匯編寫組,藏緬語語音與詞匯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122。該書中記錄的“龍”,陳士林先生當年在涼山民間進行語言調查時發現兩種說法lu33和??33ko33,與傳說中名稱“史果”相合。“史”義為“蛇”,“果”疑其為“角”即“蛇角”,與漢語詞序相反。杰覺伊泓《支格阿魯音義芻議》一文也提到“龍”,民間有三種說法即“塔布”(tha21bu21)、“布哈”(bu21ha33)、“魯”(lu33)。②杰覺伊泓,支格阿魯音義芻議 [A].支格阿魯文化研究論文集 [C].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10。三種說法中“塔布”其義不詳?!安脊泵耖g也有另外一種說法是能吃人的巨蛇?!妒霎愑洝?“虺五百年化為蛟,蛟千年化為龍?!彬呈求w型小且有毒的蛇。《洪范·五行傳》鄭玄注:“蛇,龍之類也?!?/p>
“燭龍”本形為龍,而龍的原形最初源于“蛇”。崇拜某一動物、植物,把它視為自己的祖先,這種圖騰崇拜是古代隨著氏族制度的發展而形成的。那時人們不理解人類自身的繁衍問題,認為婦女懷孕是圖騰物的魂靈進入體內而引起的,圖騰物與自己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圖騰的基本概念雖然是祖先,但不是人類自身的祖先,而是把它視為人與動物、植物共同的祖先。
蛇演化為龍,而龍隨著各代統治階級的需要逐步神化。我國最早信仰龍圖騰的是古代西南夷。先秦文獻《山海經·海內經》“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龍,先龍是始生氐羌?!?《三皇本紀》“炎帝神農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嶠氏女,少典之妃,感神龍而生炎帝?!薄拔髟馈睉搶儆谖髂系貐^,“神農氏”與西南地區農耕文化有關。三國《廣雅》中把龍分成好多種。《廣雅》“有鱗曰蛟龍,有翼曰應龍,有角曰虬龍,無角曰鱺螭龍,未升天者曰蟠龍。”
《山海經·大荒北經》“西北海之外,赤水之北,有章尾山。有神,人面蛇身面赤,直目正乘。其暝乃晦,其視乃明。不食、不寢、不息。風雨是謁,是燭九陰,是謂燭龍?!薄渡胶=洝ずM獗苯洝贰扮娚街?,名曰燭陰。視為晝,暝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在無晵之東。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鐘山下?!薄痘茨献印さ匦斡枴贰盃T龍在雁門北,蔽于委羽之山,不見日?!?/p>
歷史告訴我們,民族文化的傳播,往往是以相互滲透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既有對自己傳統文化因子的保留,也有對新文化因子的吸收,一般不會是同歸于盡,而是以比較先進的文化為主出現新的文化而已。龍的后天形象具備中國東南西北文化的特征。宋代羅愿《爾雅翼》“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 (蛤蜊),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痹S慎《說文》中說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粗,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饼垐D騰崇拜傳到各地后,采納了東夷鳥圖騰的爪、南蠻蛇圖騰的身、百越魚圖騰的鱗、北狄犬圖騰的頭,從而形成各民族都認可的以蛇為主體的復合型龍圖騰。因為彝族崇拜火,所以所崇拜的火龍也就演化為“燭龍”。
“九隆”神話發生在云南西南部哀牢山地區。①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頁55)說:“《華陽國志·南中志》在敘述了哀牢始祖九隆的傳說故事之后,緊接著便說‘南中昆明祖之’,哀牢部落是滇西昆明部落群中的一個最古老的部落。九隆不僅是哀牢部落的始祖,而且是昆明族各部落最早的始祖。昆明族是形成近代彝族的核心。”東漢《風俗通》、晉朝《華陽國志·南中志》、南朝范曄《后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酈道元《水經注》記載的云南永昌郡《九隆神話》:“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婦人,名曰沙壺,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魚自給。忽于水中觸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產子男十人。后沉木化為龍出,謂沙壺曰:若為我生子,今在呼?而九子驚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龍坐,龍就而舐之。沙壺與言語,以龍與陪坐,因名曰九隆,猶漢言陪坐也。沙壺將九隆居龍山下,九隆長大,才武。后九兄曰:九隆能與龍言,而黠有智,天所貴也,共推為王。時哀牢山下,復有一夫一婦,產十女,九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像之,衣后著尾,臂脛刻文。九隆死,世世相繼,分置小王,往往邑居,散在溪谷。絕域荒外,山川阻深,生民以來,未嘗通中國也。南中昆明祖之。”“南中”泛指滇川黔西南民族地區。劉琳《華陽國志校注》在其校注中說“此傳說為烏蠻固有,非文人附會史書所編造。彝文典籍《六祖記略》中所載《洛舉根源》也基本上與沙壺、九隆故事相合。是則白蠻亦祖哀牢。烏蠻、白蠻皆古昆明之后?!薄熬怕 迸c貴州彝文文獻《西南彝志》《彝族創世志》中“戈阿樓”或“告阿婁”相合。“九”見母古音讀“戈”或“告”?!奥 奔础褒垺钡耐x異寫。九隆就是九龍。龍字讀音因彝語沒有輔音韻尾,故讀成“樓”、“婁”。②劉琳.華陽國志校注 [M].成都:巴蜀書社,1984。關于“九隆”,史軍超《九隆石雕初識》(云南社會科學,1981年第2期)一文說,他在滇西進行田野調查中發現當地的彝族崇拜祖先“九隆”,直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夕,保山的彝族仍然每年農歷四月初八定期到“九隆山洞”殺豬宰羊祭祀九座九隆雕像,中間為九隆雕像?!拔母铩敝械裣癖粴?,如今僅殘留一頭像?!熬怕 笨赡転椤熬琵垺蓖x異記。
“九隆”神話可以從中看出諸多神話內核信息:1.“九隆居龍山下”即崇拜龍;2.“忽于水中觸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即圖騰崇拜木和水。3.甲氏族“產子男十人”,己氏族“產十女,九隆兄弟妻之?!奔磳嵭械氖悄赶凳献迳鐣捌漳锹穪啞被橐黾彝バ螒B。4.“九隆”義為“九龍”。
支格阿魯在“滇普殊諾”往返走婚的婚姻形態與“九隆”神話相合,涼山支格阿魯和云南阿魯舉熱說他在“滇普殊諾”北邊有一情人,在“滇普殊諾”南邊有一情人,他經常騎著有翅膀的神馬在“滇普殊諾”上空飛來飛去,往返走婚。女子是氏族內的基本成員,而男子則不定期到女方過性生活。由于是群婚,故所生子女“只知其母不知其父”。
“九隆”和“燭龍”后來在涼山和貴州彝族神話傳說中都演化合稱為“支格阿魯”。
張騫最早在大夏 (今阿富汗)見到“蜀布”,他問此物來自何處?得知蜀郡商人將其販運到身毒國 (今印度)。從身毒再販運到大夏。蜀郡商人經商的所謂“蜀布”是從哀牢夷地區販賣來的“哀牢布”。因為當時中原地區沒有種植棉花。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一書中說:“哀牢地物產富饒,《后漢書·西南夷傳》《華陽國志·南中志》諸書備載之,其中以‘哀牢布’為著,《后漢書·西南夷傳》《華陽國志·南中志》諸書稱‘桐華布’或‘白疊’,即木棉布,產于哀牢。亦有稱為‘都布’、‘榻布’、‘答布’。《史記·大宛列傳》所說張騫在大夏 (今阿富汗)見‘蜀布’,亦即哀牢布,有輸至蜀而稱蜀布。蜀賈人取自哀牢輸至身毒國,亦以蜀布稱之。哀牢部族對于古代中印經濟文化交流,多有貢獻,轉運哀牢布,當始于漢以前?!保?](P21)
《華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古哀牢國。”“哀牢,山名也。”哀牢山,位于中國云南西南部,是云貴高原和橫斷山脈的分水嶺。哀牢山呈現“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殊立體氣候。紅河水奔騰湍急,哀牢山脈與戛灑江為平行走向,山川交錯,山高谷深。云纏霧繞,巍峨壯觀,植物分布區系復雜,古老名貴植物種類較多。
《后漢書·哀牢夷傳》:“土地沃美,宜五谷蠶桑,知染采文繡、罽氈、帛疊、蘭干細布,織成文章如綾錦?!薄度A陽國志·南中志》永昌郡:“有梧桐木,其華柔如絲,民績以為布,幅廣五尺以還,潔白不受污,俗名曰桐華布。以覆亡人,然后服之及賣與人?!薄度A陽國志》劉琳校注本說 (434頁):“《御覽》卷八二〇引華嶠《后漢書·哀牢夷傳》曰:“哀牢夷知染彩?布,織成文章如綾絹。有桐木華,績以為布,廣五尺,潔白不受垢污,先以覆亡人,然后服之?!保?]
“哀牢布”在西漢初年已聞名天下,由于當時中原地區沒有種植棉花,人們只是知道棉布是來自于哀牢地區,不知道棉花長什么樣。由此引起了文人墨客在書中各種不同的猜測和假說,尤其對棉花一詞的說法各異。①公元前五世紀希臘歷史學家希羅多德Herodotus給歐洲人說印度有一種奇怪的樹可以長出羊毛,譯作“樹羊毛”或很滑稽的名字“植物羔羊”。筆者懷疑所謂的印度棉可能與哀牢棉有關。西漢時經印度到阿富汗之布都采自中國,未提印度有此物。
到了隋唐時期,棉花 (cotton)明確地記載為“娑羅”。但是“娑羅”在漢文史志中有的說“娑羅”是娑羅樹,即觀賞樹木不結果的七葉樹。有的說“娑羅”是木棉樹,即“攀枝花”別稱“英雄樹”。有的說“娑羅”是“桐樹”。
《蠻書》卷七云南管內物產: “自銀生城、拓南城、尋傳、祁鮮己西,蕃 (即“濮”,筆者注)蠻種并不養蠶,唯收娑羅樹子,破其殼,其中白如柳絮,紉為絲,織為方幅,裁之為籠段。男子、婦人通服之。驃國、彌臣、諾,悉皆披娑羅籠段?!薄缎U書》中已經很明確說織成布的絮是從叫“娑羅”樹籽中取得的?!缎绿茣つ显t傳》:“大和、祁鮮而西,人不蠶,剖沙羅樹實,狀如絮,紉縷而幅之?!?/p>
曹樹翹《滇南雜志》卷十七:“《博物志》云,今永昌有娑羅布者,亦自夷人所織,質粗而弱,并無籠段之名?!恫┪镏尽吩?樹子破其殼,中柔白如絮,則今之攀枝花也。然此花不堪紡織,并無織以為布者?!兑唤y志》載永昌出桐花布,注中所言亦為此類,而永昌絕無所謂桐花布者,豈物產貨殖亦隨時而廢歟?”
《太平御覽》引《南夷志》:“南詔收娑羅樹子,破其殼,中白如柳絮,紉為絲,織為方幅,裁之為籠段。男子、婦人通服之。驃國、彌臣、諾,亦皆披娑羅籠段。”《永樂大典》卷一四五三引《云南志略》云:“莎羅樹出金齒及元江地面,樹大者高三五丈,葉似木槿,花初開,黃色,結子變白。一年正月、四月二次開花,結子以三月、八月采之。破其殼,如柳棉,紡為線,白氎兜羅棉皆此為之,即漢地之木棉也。”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六引宋沈懷遠《南越志》:“南詔諸蠻不養蠶,惟收娑羅木子,中白如絮,紉為絲,織為幅,名娑羅籠段?!崩钍独m博物志》卷七:“驃國諸蠻并不養蠶,收娑羅木子,破其殼,中如柳絮,細織為幅服之,謂之娑羅籠段。”檀萃《滇海虞衡志》卷五:“莎羅布,出大姚縣與新化州。”
古代涼山彝族也有與布打交道的史跡。涼山彝族地區在司馬遷《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述中已經進入農耕文明,到唐朝時期有了棉麻織品做成服飾的記載。樊綽《蠻書》卷一:“邛部:東南三百五十里至勿鄧部落。大鬼主夢沖,地方闊千里。邛部:一姓白蠻,五姓烏蠻初止五姓,在邛部、臺登中間,皆烏蠻也。烏蠻婦人以黑繒為衣,其長曳地;白蠻婦人以白繒為衣,下不過膝?!币妥宸椨谩昂诳暋焙汀鞍卓暋保春诓己桶撞甲龀煞椃从沉藳錾降貐^烏蠻和白蠻彝族先民開發利用了棉織品做成服裝史實?!翱暋睗h文一般指絲織品,但樊綽記錄當時路經涼山地區時看到的百姓普遍著裝的應該是棉紡織品而不應該是絲織品,或許古語“繒”同稱絲綢和棉布。另外,涼山彝語“棉布”叫mu33s?33義為“棉絲”。
《支格阿魯》傳說中說:“濮莫列依啊,三年設織場,三月制織機,坐在屋檐下織布,機樁密集像星星,織刀輾轉如鷹翅,梭子往來似蜜蜂,緯線彎彎如彩虹?!闭f濮莫列依是在院壩織布的時候被鷹血穿透裙子而懷孕的阿魯??棽嫉那楣澘梢哉f是遠古歷史事實的折射,濮莫列依織的布應該是“哀牢布”。
根據漢文史書中記載的棉花叫“娑羅”,首先排除了娑羅樹 (七葉樹),其次也排除了木棉樹(攀枝花)和桐樹。如上所述,從以上漢文史書中記述來看,“娑羅”應該是棉花無疑。
巧合的是,棉花叫“娑羅”、“莎羅”、“沙羅”這個稱謂在今天中國所有語言里只有彝語和彝語支語言讀音與這個稱謂吻合。
娑,上古心紐歌部sa,中古心母歌韻sa;莎,上古心紐歌部sua,中古心母戈韻sua;羅,上古來紐歌部la,中古來母歌韻la。
“棉花”彝語和彝語支語言讀音比較如下:
彝語喜德話sa44l?33,大方話so55lo33,武定話so55lo33,巍山話sa55la21,
撒尼話sa33la33,阿細話su33lo33,阿哲話so33lo33,新平話?o55la21,
石屏話so55lo55,紅河話?o55lo33,隆林話sou33la55。
哈尼語 (碧卡)s?31l?31,哈尼語 (哈雅)sa31la31,哈尼語 (豪白)s?31l?31,
傈僳語 sa44la31,拉祜語 sa33la53;拉祜語 ?α33lα53,獨龍語 sa55la53?!保?]
有關學者認為哀牢夷地區是“亞洲棉”起源地之一。哀牢夷是中國最早培育種植棉花的民族。相關的資料可以佐證,一是在西南地區發現了野生棉種。二是在云南賓川縣新石器遺址發現了各種紡輪,證明很早就有了棉紡業。還有漢文史志中“哀牢布”文獻資料的記載等。專家由此斷言“云南保山一帶,自古就已經知道用棉花來作為紡織原料了?!覈拿藁ㄓ锌赡苁仟毩⑵鹪吹摹F鹪吹匾欢ㄊ窃谠瀑F高原一帶?!雹儆戎校颇瞎糯姆N棉和養蠶 [J].云南日報 [N]1962—9—17。梁祖霞,棉花的起源 [J].種子世界1985,(10)。據介紹,令人驚奇的是世界唯一兩大棉花即亞洲棉和陸地棉,南美洲起源的“陸地棉”其DNA26對,其中一半來自秘魯野生棉DNA13對,一半來自亞洲棉DNA13對。亞洲基因遠隔千山萬水無邊無際大海怎么去的美洲?海內外植物學家百思不得其解,成為千古之謎。
支格阿魯是如何誕生的呢?貴州《支嘎阿魯王》說九萬九千年才生下阿魯。四川《勒俄特依》中也說支格阿魯之母濮莫列依在院壩織布時,北方天空飛來一只老鷹,在濮莫列依的頭上盤旋,裙子被鷹身上掉下來的三滴血 (精液)穿透以后而懷孕??梢娭Ц癜Ⅳ斒且妥宄绨莸凝埡旺椀膬鹤印T颇弦臀氖吩姟栋Ⅳ斉e熱》中也說鷹與龍結合生下阿魯。其母親也叫“卜莫乃日妮”?!板迸c“卜莫”音近義通。
方國瑜先生說:“據《后漢書·西南夷傳》及《華陽國志·南中志》諸書所載‘永昌郡’風土,有稱哀牢,有稱濮人,其事跡大都相同,可知永昌濮人即哀牢人也。古史所載之百濮,與哀牢濮人有別,不宜相混?!卑Ю沃В腥N觀點:濮越說 (壯侗)、百蒲說 (孟高棉)、彝緬說。近年基本歸于彝族說。濮,其義為“白”,濮蠻意為白蠻。[7](P22)
“濮莫”彝語義為“白女”即白蠻之女?!傲幸馈绷x為“女大”即大女兒?!板А庇械挠涀鳌捌选?、“普”,“濮”不是某個氏族或某個部族,“濮莫”而是泛指西爨白蠻之女。后綴“濮”亦義為“白”?!百蕾厘А奔窗踪蕾?。”①《彝族簡史》所載云南和貴州彝族支系自稱后綴“濮”、“潑”、“巴”的有十多個.
《蠻書》卷四:“西爨白蠻也,東爨烏蠻也?!蔽黛喟仔U地區包括今天的云南西南部地區。但這種分布的格局也只是大體而言,實際上西爨地區有烏蠻,東爨地區有白蠻。
彝語“白”兩讀:一讀phu,一讀thu。白蠻地區彝語“白”讀phu33。烏蠻地區彝語則“白”讀thu33。
云南彝語西部方言和中部方言即歷史上白蠻地區彝語以及彝緬語多數語言“白”讀phu33?!鞍住?,彝語南華話phiu33,大姚話phju33,永仁話phu33,巍山話fu55,南澗話fu33。彝語支語言“白”讀 phu。傈僳語 phu44,納西語 ph?33,哈尼語 phv55,哈尼語 fu33,拉祜語 phu35,基諾語pho33,緬文 phru2,緬語 phju22。[8]
再說支格阿魯的父親是鷹圖騰的部落。彝族的“鷹”圖騰顯然是鳥圖騰。涼山彝語雕和鷹、鷲同稱不分,古語和書面語讀為“雕”ti55,口語老鷹讀為“鷲”?o55?!苞棥币驼Z喜德話?o55,路南話t?e55,祿勸話ta55,雙柏話ti?21,大方話ta13,威寧話ta13,盤縣話ta21,隆林話ta13,牟定話ta55?!鞍Ⅳ斉e熱”的“舉”讀音與涼山彝語口語讀音?o55一致。
種種跡象表明,彝族先民融合了南方龍崇拜和北方鷹崇拜的部落部族而形成的一個人們共同體。烏蠻崇拜鷹崇尚黑色,白蠻崇拜龍崇尚白色。在后來的彝族傳統文化中黑白文化現象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彝族除了南方龍圖騰崇拜以外就是北方鳥圖騰崇拜,即“卵 (蛋)生”說?!对娊洝ど添灐?“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薄妒酚洝ひ蟊炯o》:“殷契,母曰簡狄。有絨氏女,帝嚳次妃。三人行浴,見玄鳥墮其卵,簡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兵B圖騰也包括鷹、雞、鳳凰等。據說,東夷為鳥圖騰?!洞蟠鞫Y記·五帝德》:“東方鳥夷民。”彝族東來說說有部分彝族來自于東夷。涼山彝族爾比說“人起源于東方,遷徙于西方。”“東夷西漸”說東夷逐漸往西遷徙進入湘蜀黔滇地區。彝族火葬時人的頭都要朝東方而焚,意為死后魂歸東方。關于玄鳥的“玄”意為“黑”。玄鳥就是黑鳥。烏蠻尚鳥尚黑,彝語“鷹”?o55n?21(鷹黑)黑鷹與玄鳥相應。目前還不清楚彝族鷹圖騰崇拜的來龍去脈,有待進一步研究。
支格阿魯是如何消亡的呢?支格阿魯的消亡也與他降生一樣,只是一種象征意義而已,他永遠不會真正的消亡。那么它的象征意義是什么呢?簡單說來就是“祭祖送靈”。盧占雄收集整理《支格阿魯》中說:“支格阿魯啊,勸阻他不聽,是也要回去,不是也回去,走的說要走,勸的說留下,支格阿魯啊,十三日后回,仙女阿烏啊,又剪二層羽。仙女阿烏啊,淚水嘩嘩下,支格阿魯啊,騎著神飛馬,飛過滇普殊諾海,飛了又飛啊,飛到海中央,神馬都點呀,用力晃三下,用力叫三聲,支格阿魯啊,無法控制馬,馬掉深海里,阿魯這樣亡。史書又翻頁,阿魯的歷史,代代有人傳。”云南彝文史詩《阿魯舉熱》中說:“阿魯舉熱要去找媽媽,小老婆日姆暗暗設下毒計,偷偷剪下飛馬的三層翅膀,阿魯舉熱騎上飛馬,飛騰在大海之上,誰知飛馬翅膀被剪,力氣漸漸弱下來,飛到海中央,人和飛馬掉海里,海水淹到阿魯舉熱脖子,空中飛來一群老鷹,阿魯舉熱對老鷹說,我是老鷹的兒子,你們要為我報仇啊,說完阿魯舉熱和神馬消失在海里?!边@里的死亡應該是暗指祭祀阿魯神靈進行海葬然后部落分遷,各部落各走一方。
支格阿魯經常騎著有翅膀的神馬在“滇普殊諾”上空飛來飛去,往返走婚。以往有些公開出版的書中和民間有人把“滇普殊諾”說成是“東?!?。后來大家認為把“滇普殊諾”說成“東海”是指鹿為馬錯誤的。滇池古稱昆明池。應該是古代昆明人在此居住而得名。支格阿魯在海的北邊飛到海的南邊“走婚”,說明這個海周圍彝族先民在此生活,而東海周圍不可能有彝族。其次,“滇普殊諾”的“滇”應該是“滇”夷?!捌铡币驼Z義為“地方”。“殊”義為“海、湖”?!爸Z”義為“黑、大、深”。根據“滇普殊諾”本身的詞義應該是“滇池”無疑。①戴世能,“滇濮殊羅”考 [J].畢摩文化論 [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支格阿魯神話起源的地方在滇西哀牢山地區,支格阿魯消亡地方在滇池一帶。“消亡”其象征意義應該是在滇池一帶部族共同祭祖把支格阿魯神靈送走,我們懷疑祖靈不是送深山巖洞而是進行水 (海)葬。彝族傳統習俗“祭祖分遷”也就是氏族部落祭祖以后就可以開始分遷到各個地方繁衍生息,這與《西南彝志》等彝文文獻中所追溯的彝族先民“六祖分遷”事跡相合,其時雖不可考但應該相當久遠了。與此同時彝族社會也相繼進入奴隸社會時代。
綜上所述,支格阿魯既是彝族全民族共同崇拜的祖先,也是彝族全民認同的共同神靈。四川、貴州、云南、廣西民間有關支格阿魯的所有事跡傳說,希望收集整理以后用彝文版和漢文版對照分門別類出版系列叢書。最后,愿支格阿魯神靈長久護佑所有子孫后代繁榮昌盛。
[1]黑格爾.美學 [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7.
[2]郭錫良.漢字古音手冊 [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6.
[3]龐樸.陰陽五行探源 [J].中國社會科學,1984,(3).
[4]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M].北京:中華書局,1992.
[5]向達,蠻書校注 [M].北京:中華書局,1962.
[6]藏緬語語音和詞匯編寫組.藏緬語語音和詞匯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
[7]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M].北京:中華書局,1992.
[8]藏緬語語音和詞匯編寫組.藏緬語語音和詞匯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