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外交人員服務局 劉繼揚
由于歷史等原因,我國傳統的國有企業建立和興辦了一些與企業生產經營沒有直接聯系的機構和設施,承擔了產前產后服務和職工生活、福利、社會保障等社會職能,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企業辦社會。企業辦社會主要包括職工住宅“三供一業”(供水、供電、供氣及物業)、離退休人員管理、承辦教育機構、醫療機構和消防市政等其他機構五個方面。而這一現象也存在于部分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以下所述企業包括國有企業和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
解決好企業辦社會職能問題對于提高企業效率、增強企業活力等意義重大。從我國整體情況看來,客觀上部分地區社會服務供給不足,市場化程度不高;主觀上企業把辦社會當作職工福利不愿意分離,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長期無法得到根本解決。由于地方經濟、企業效益差別巨大,解決企業辦社會問題顯然不能搞“一刀切”。
從社會服務供給這一客觀條件來看,地處經濟較發達地區的企業單位具有較為優越環境,企業辦社會的各項職能由社會替代的條件較為充分。職工住宅“三供一業”中的供水、供電、供氣通過分表入戶工程基本已實現了社會化服務供給。國管局等五部委于去年10月聯合下發了《關于在京中央和國家機關職工住宅區物業管理核供熱采暖改革的意見》,今年初國務院發布了《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而公車改革也已啟動試點進入落實階段,這一系列政策的出臺,充分體現了辦社會職能與企業事業單位的分離轉型是大勢所趨。
在此情況下,各單位應充分調研自身現階段的生產經營狀況,并針對已經出臺和即將出臺的各項改革措施進行戰略性預研,順應國家政策導向,并通過國家戰略發展的配套財政支持及優惠政策,完成自身企業辦社會的轉型,從而達到企業減負,職工受益的雙贏成果。。在轉型過程中,短期內可能會出現“舊賬未清,又添新債”的情況,增加費用支出,但從長遠來看,轉型必將減輕企事業單位的負擔。轉型后的企業,減輕了辦社會職能的沉重壓力,將可以為職工提供更為靈活多樣的補充福利。轉型不會減少職工福利,相反可以使職工福利更為豐富。
對于已有明確政策規定的,如物業費、供暖費改革,事業單位人員養老保險改革、以及公車改革等,應充分貫徹文件精神,將辦社會職能與企業進行分離。而對于企業的其他辦社會職能,各單位應根據其實際生產狀況,從定性定量兩方面分析企業辦社會職能社會化的可行性。
首先要定性分析,評估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社會化服務是否可以滿足福利保障需求。經濟發達地區的市場化程度高,社會服務供給充足,企事業單位的辦社會職能絕大部分都可以的通過社會服務滿足。其次定量分析,將企業辦社會的生產經營成本與社會化成本進行比較。通常企業辦社會的職能是由行政后勤部門承擔,屬于非營利部門,其非營利性使其效率較低,成本意識較為淡薄;而社會化的服務的提供者是營利單位,為謀求利潤,會較為注重提高效率,控制成本。也就是說,企業應對自身辦社會職能的成本與購買社會化服務的成本(即營利單位的成本+利潤)進行比較。由于存在充分的市場競爭,企業購買社會化服務將擁有靈活的選擇權,可以比較購買質優價廉的服務。
除去經濟因素的考慮,目前很多企業堅持辦社會職能的原因之一是將辦社會職能作為企業文化的一部分,其福利性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單位的凝聚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競爭,不可避免地存在人浮于事,服務保障不力的情況。與此同時,基于企業辦社會的特性,其福利往往體現為“暗補”,職工之間享受到的補貼福利并不均衡,長久以往難免滋生矛盾,引發負面作用。而社會化的服務往往體現為貨幣化的“明補”,可以使職工福利更加公開化透明化。
企業辦社會職能的社會化轉型,一方面可以引進來,即剝離自身的辦社會職能,改為購買社會化的服務,另一方面則可以走出去,即將自身的辦社會職能轉型為提供社會化的服務。除養老保險改革等需要較高層面統籌的職能外,其他很多辦社會職能涉及人員資金較少,歷史包袱輕,如具備一定的經營管理能力,則可以依托所屬單位的人員設備優勢走向市場。如有的企業將自身的行政房管部門轉型成立了物業公司,為自管的宿舍小區提供服務的同時也為周邊的小區提供物業管理服務,形成規模化優勢;有的企業將原有的車輛管理部門進行整合,成立了汽車租賃公司,不僅能滿足原所屬企業的用車需求,也面向社會提供用車服務;有的企業利用原有人員場地,在原有業務的基礎上,擴充自身的服務對象和經營范圍,如將理發室、托兒所對周圍的居民住戶開放,衛生所向社區民營醫院轉化,食堂除提供原有工作餐外,增加外賣盒飯業務等。企業可以選擇成為社會化服務的購買者或者提供者。
企業辦社會職能轉型為社會化服務的提供者,事前需對所處市場及自身狀況進行戰略分析,對經營風險進行評估,轉型后需提高經營管理水平,真正成為獨立經營自負盈虧的法人實體。避免為轉型而轉型,形式上職能部門掛牌成為公司;實質上“分而不離”,生產經營“等靠要”,無法達到企業減負,職工受益的目的。
企業辦社會職能轉型是國家戰略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一內在動力的推動下,企業辦社會職能必將發生根本性的變革。企業盡早應認清這一形勢,放棄觀望心態,積極應對改革陣痛,通過國家戰略發展的配套財政支持及優惠政策,找到適合自身的改革方向,解決好機構設置人員安置等問題,實現企業與職工共贏的平穩過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