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搭建:基于空間組織邏輯的識別與評價

2015-03-19 15:15:35
城市觀察 2015年6期

◎ 岳 雋 古 杰

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搭建:基于空間組織邏輯的識別與評價

◎岳雋古杰

摘 要:產城融合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既是發展手段也是重要的發展目標,然而從學術研究的視角看,我國產城融合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后于現實發展對理論的訴求。從空間組織的邏輯視角出發,構建了產城融合的框架。概念框架研究的主要貢獻是從空間組織的視角對產城融合不同的分析視角進行邏輯梳理,對于產城融合研究過程中觀點片面性的規避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產城融合 空間組織 概念框架

中國已經由鄉村為主體的社會進入到以城鎮為主體的社會,產城融合的提出與我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開發區的建設和住房制度改革三方面因素密不可分。在城鎮化發展方面,1979年到2013年我國城鎮化水平從18.96%增加到53.73%,每年城鎮化水平提高超過1個百分點。城鎮化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就是城市實體地域的空間擴張,從而產生城市生產空間和城市生活空間的再組織問題,新區、新城、工業園和大學城等空間形態不斷外拓,這就難免會出現產城分離的問題。在開發區的建設方面,伴隨著改革開放之后世界資本的流入,工業化成為推動我國經濟發展的引擎,在此過程中開發區和產業園成為招商引資的空間載體。隨著開發區的大規模建設,其功能結構單一、產業結構單一、與區域經濟關聯度低、與就業和消費人群脫節以及企業根植性差等諸多問題不斷顯現。開發區在經濟上的重要貢獻固然十分重要,然而基于經濟發展單一目標而形成的孤島經濟則成為產城分離的重要根源。在住房制度改革方面,隨著我國土地供給制度由無償劃撥向有償使用制度的轉變以及商品房制度的施行,居住區的郊區化已經成為城市空間擴張的重要動力。由于房地產開發在土地承租能力方面遠大于工業用地,其區位選址和空間擴張方向也與工業區和工業園有很大的差異。

針對我國城市化進程中的這一重大

問題,學者們對產城融合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產城融合相關字眼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就經常出現,但是直到2010年前后才有學者專門對這一問題進行討論。對產城融合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如下幾個方面:一是對產城融合的理念和內涵進行研究,側重于理論分析和概念辨析[1-7];二是結合地方產業和城市發展的實踐,對產城融合的經驗教訓進行總結[8-13];三是在產城融合的理念下探討區域、城市、園區或具體產業的發展路徑或規劃[14-18];四是探討產城融合的評價指標體系[19-23]。可以看到,我國對產城融合進行深入研究的時間并不長,主要的研究內容雖然比較全面,但是尚未形成完整的概念框架體系。由此會產生對產城融合的一些誤區,比如對概念內涵理解的簡單化,對空間組織形態理解的單一化以及時空行為空間和社會空間的無視等。所有這些問題的解決亟待在已有研究基礎上構建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體系。本文以空間組織為基本邏輯,探討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體系,旨在對已有研究進行歸納,為未來產城融合的系統性研究作指引。

一、產城融合理念的產生與發展

產業是城市發展的動力,城市是產業發展的空間載體。產城融合的提出既有產業發展理論與城市發展理論相互交叉融合的理論支撐,也存在城市與經濟發展相互影響的實踐基礎。20世紀初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第二產業不斷向第三產業轉移,由于工業經濟的衰退及其支付地租水平的下降,工業郊區化成為一種普遍的趨勢。然而,在城市的郊區所建立起來的工業基地在空間形態上與中心城區發生了脫離,工業基地相關城市功能的缺失開始受到關注。二戰之后,在田園城市理論的啟發下一些發達國家開始嘗試在大城市的郊區培育衛星城,有些衛星城比如法國索菲亞·安蒂波里斯科學城較好地平衡了生活和工作的空間關系,有效地緩解了中心城市的交通壓力,成為產城融合的典范,但是一些以居住功能為主導的臥城則面臨著產城失調的問題。產城融合已經成為城鎮化發展中一個基本命題,在國外城市化過程中不斷得以發展和延伸。

我國作為第三波城市化浪潮中新興經濟體代表,產城融合理念提出的時間雖然不短,但是學術界相關的研究并不太多,加之研究的出發點、研究目標和學科背景方面的差異,對產城融合的概念界定也存在諸多分歧。林華認為產城融合是居住和就業的融合以及產業區和城鎮區的融合,核心是使產業結構符合城市發展定位,旨在通過產業結構調整服務業城市功能改造[10]。陳云認為產城融合應服務于新城建設,旨在通過產業發展促進新城發展[24]。張道剛認為產城融合的關鍵就是把產業園打造成為城鎮社區,城鎮化與產業發展不能一快一慢。孔翔認為產城融合應重點關注產業園區的持續健康發展[7]。李磊認為產城融合的核心是推動園區從單一生產型園區向多功能城鎮社會轉型[25]。衛金蘭認為產城融合應包含產業和城市共生、生活與就業并存以及制造與服務互動三個層面[4]。盡管不同學者對產城融合內涵的理解有所差異,但是他們都把研究的焦點放在產業空間的物質配套方面,并且尤其關注園區方面,對產城融合非物質空間層面的內容

重視不夠。

從產業發展的理論來看,區域產業結構演進理論是產城融合的理論基礎,可以有效地解釋產業結構變化的方向、方式以及途徑。1940年科林·克拉克(C.G.Clark)在威廉·佩蒂(Willianm Petty)關于國民收入和勞動力流動之間關系學說基礎上提出了佩蒂-克拉克定理解釋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的移動;庫茲涅茨(Simon Kuznets)在佩蒂-克拉克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庫茲涅茨法則,提出了勞動力在三次產業之間變化的趨勢。日本經濟學家赤松在提出了產業發展的雁行形態說,指出了后進國家的產業在趕超先進國家時產業發展按照“進口—國內生產—出口”的模式相繼交替發展。弗農在解釋國際投資的空間變化時提出了產品周期理論,并把產業的發展分為新產品階段、成熟產品階段和標準化產品階段[26]。同時區域經濟也存在發展階段的問題,不同的發展階段產城融合空間組織形態也會有所差異。

從城市發展理論來看,主要的研究內容包括城市產生與發展理論、城市化理論、城市職能分類理論、城鎮空間分布理論、城市等級體系理論、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理論以及城市社會空間和感應空間等方面的理論[27]。從城市的產生和發展過程來看,早期城市誕生的直接原因往往與政治和軍事活動有關,然而除少數軍政功能的城市之外,多數城市的形成與發展往往依托于經濟或文化服務職能。以城市發展所依托的主要職能可以分為中心地職能、專門化職能和交通運輸職能。城市的產生與發展既有大小和發展階段的差異,也有類型的不同。從總體上看,單一職能的城市只能形成采礦基地、集鎮和渡口等小型城鎮,唯有兼具兩種或兩種以上職能的城鎮才能形成大城市。

產業發展和城市發展的理論與實踐都會表現在空間上,這使得空間組織成為理解產城融合的重要切入點。本文對產城融合的理解主要從空間組織的邏輯出發,并以此為基礎探討產城融合的內涵與外延。在語義的層面,“產”的本意是產業,在此語境下指的是產業發展所依托的空間載體,比如開發區或產業園區等;“城”的本意是城市,指的是城市居民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的空間載體;“融合”的本意是幾種不同的事物有機地合成一體,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結構和功能的整體。從空間組織的邏輯來看,產城融合是產業空間和城市空間在空間組織形態方面有機地融為一體。城市作為復雜的巨系統在空間層面包含了物質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行為空間,因此,對產城融合空間組織的理解也應從產業和城市在物質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行為空間的融合四個層面出發,片面地強調其中的部分內容不僅造成概念理解的片面化同時還可能造成規劃實踐和政策有失偏頗。所謂產城融合,不是物質空間的交雜和并存,而是體現在物流便捷、信息暢通、生活方便、管理科學等多個層面,這些層面的融合需要在以上四個空間分別展開,各自空間組織管理特性不同,決定了其融合的特點和路徑不同,所以在產城融合問題的研究中必須區分融合的主體及其相應的融合路徑。

二、產城融合空間組織關系的多元表現

對產城融合空間組織關系的多元表現

應從不同的空間視角出發。本文分別從物質形態、經濟和社會活動、居民日常出行活動三種視角出發分析產城融合關系在不同空間形態上的表現及其主要切入點。物質空間是城市空間中的物質本底,以土地利用、基礎設施分布和交通組織為主要內容。經濟和社會空間以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作為主要的切入點,是物質空間疊加人類經濟和社會活動的結果。行為空間是居民日常行為對多種空間關系的綜合響應,并最終對物質空間以及經濟和社會空間產生影響。

(一)物質空間

物質空間是產城融合的基本空間載體。產城融合在物質空間上的表現就是產業空間和城市空間在規模上形成合理的比例關系,在空間上實現有機的組織互動。人文生態學家伯吉斯從人類的生物屬性出發,創立了城市空間結構的同心環模式,他認為城市從中心區向外圍依次會形成中心商務區、過渡帶、工薪階層住宅區、住宅區和通勤者地帶,其中主要的商業形態分布在中心商務區,主要的工業形態分布在過渡帶,城市和產業形成了有機的融合。同心環模型是在均質性平面而推論的,霍伊特認為這種假設過于理想,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扇形模式。實際上伯吉斯和霍伊特的城市內部空間組織形式均為單中心結構,沒有考慮到重工業對城市空間結構的影響和市郊居住區的出現等問題。哈里斯和厄爾曼于1945年提出了更為精細的城市空間結構多核心模型。同心環模式、扇形模式和多核心模式是城市物質空間的三個經典模型,其模型均有地租理論作為支撐,在空間組織形態方面均考慮到了城市功能空間與經濟空間的空間組織關系。

產業和城市物質空間的組織關系是分析產城融合的重要內容,同時也是實現產城融合的基本途徑。城市規劃的目的是促進居住、工作、游憩和交通四大功能活動的正常進行,產城融合將產業的空間訴求與城市的功能發展有機地聯合在一起。然而,在城市物質空間的地域推進過程中,產業空間的外拓就表現為開發區和工業園的郊區化,在此過程中如果相應的城市功能空間沒有及時拓展,就會造成有產無城的空間隔離問題。產城物質空間分離的另一種表現就是住宅郊區化過程中出現的有城無產現象,在城市郊區化的過程中隨著我國房地產市場的發展,居住區具有更高的承租能力,在土地財政的壓力下城市產業空間不足會帶來有城無產的空間隔離問題。如果同時遇到區域范圍內產業發展滯后和房地產開發過于超前就會出現空城或鬼城現象。

(二)經濟和社會空間

1.經濟空間

經濟空間的融合是產城融合的動力源泉。產城融合在經濟空間上的融合就是形成具有創新優勢及產業關聯性強的產業集群。學界對經濟空間的研究盡管起步較早,但是具有針對性的研究成果時間并不長。這里有兩個原因,一是經濟學長期關注成本、收益和利潤關系,對空間的關注較少。作為空間科學的地理學則過于從宏觀地域的視角分析區域經濟的地域分工,比較強調經濟區概念,缺乏類似于微觀經濟學對企業本身生產組織的關注。地理學三大區位理論:杜能的農業區位論、韋伯的工業區位論、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中心

地理論對不同企業的空間組織關系關注較少。事實上,一部分企業與其他企業在空間上集聚可以分享其他企業所提供的中間投入品。在經濟學領域,把生產要素的投入分為勞動力、原材料和資本,然而中間投入品對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性常常被忽略。中間投入品不僅是一個企業最終生產的產品,同時也是另外一個企業的中間投入品。以服裝企業為例,紐扣對紐扣企業而言是最終產品,對服裝企業而言卻是中間產品。事實上,產業集群還可以通過規模經濟、知識溢出、自我強化等多種方式促進企業發展。

經濟空間的融合是產城融合的重要指標。在區域產業功能分類中,一般會根據各個產業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和相互聯系將產業分為主導產業、關聯產業和基礎性產業。主導產業是在區域經濟增長過程中起組織和帶動作用的產業,而關聯產業則是直接與主導產業在產品的投入產出和技術等方面有聯系、為主導產業進行配套協作的產業。基礎性產業則是為區域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務的產業。在工業園、開發區和產業園的發展過程中應充分考慮到企業之間的前后向聯系以及相互支持作用,從而使企業通過集聚經濟分享中間投入品、技能匹配性和知識溢出等產業集聚效應。

2.社會空間

社會空間的融合是產城融合的又一重要指標。在產業空間和城市空間的組織方面,不僅要考慮到物質空間的融合,同時也要考慮到產業空間的融合。但僅僅實現了兩種空間尺度的融合而忽視了社會空間的重要作用同樣會影響到產城融合的最終效率。一個比較常見的案例就是某高新技術產業園在物質空間上與周圍的居民區實現了融合,做到了既有產又有城,同時園區內不同的產業門類之間也具有較好的產業聯系,具備了實現產業集群的客觀基礎。然而對于本地居民而言,由于缺乏相應的專業技術,雖然地理距離比較近,但是難以獲得進入該工業園工作的機會。對于工業園工作的高技術就業人員而言,由于已有的居住空間被本地居民所占用,其生活和休閑行為都依托于中心城區。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就在于在產城空間組織的過程中沒有考慮到社會空間的融合,所帶來的結果就是企業的根植性交叉,企業及其產品無法融入當地的社會空間。在標準化產品階段,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進行跨國投資的過程中,這種現象就非常典型。

(三)行為空間

行為空間是居民日常活動的地域界線,它包括居民直接活動的空間范圍,也包括居民間接活動的空間范圍。行為空間的融合既是產城融合的重要動力,也是產城融合的重要發展目標。相對于物質空間、經濟空間和社會空間,行為空間是一種動態的空間。行為空間是組織其他空間形態產生活動交流的重要動力,并通過人的流動、物質的流動和信息流動對其他空間形態起到組織聯系的作用。城市是人的城市,城市發展的目標應該是服務于人的需求。居民從居住地前往工作單位,把居住空間與產業空間聯系在一起;居民從單位出發與其他單位進行商務交流,把不同業態的經濟空間聯系在一起;居民在休息日從自己的居住地前往其他區域探親訪友,把不同的社會空間聯系在一起。產城

融合的目的旨在通過空間組織為居民日常的行為空間提供便利,并通過物質空間的組織降低居民日常出行的時空約束。因此把產城融合簡單理解為產業空間和居住空間的功能混合是不合理的,在產城融合的評價方面應該更多地考慮到居民日常出行的行為空間。

三、產城融合空間組織關系的多維評價

產城是否融合,是需要一定的指標予以分析,這樣才能有助于我們客觀判斷產城融合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目前在產城融合的評價中,往往將一類指標比如通勤距離、職住比適用在不同職能、不同產業結構、不同發展階段和不同空間尺度的城市中。由于產城融合在物質空間、經濟和社會空間、行為空間等領域有不同的表現,這些指標必須放在特定的條件下結合評判的重要維度予以識別。對產城融合的多維評價應區分自然地理環境、城市職能、發展階段、產業類型、空間尺度以及歷史文化等特征。

(一)自然地理環境

自然地理環境提供了城市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自然地理條件首先是人類活動的生存環境,通過影響人口的分布而影響城市的發展。以氣候條件為例,在我國大城市之中,只有蘭州、西寧和烏魯木齊等少數城市分布在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區。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對產城融合關系的評價也應該依據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進行分析。

(二)城市職能

城市職能是指城市在國家或區域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是城市在形成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和顯著的特征。城市在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各個領域的活動都是基本活動和非基本活動兩個部分組成,對城市職能進行分類應該著重關注其基本經濟活動部分。對產城融合進行評價應該充分考慮到城市職能的差異性。對于專門化的制造業城市,由于產業的專門化程度較高,制造業比重較大,應該著重從產業空間與城市生活服務空間配套的視角出發;對于區域首府類型的城市,由于行政職能和商業職能比重較高,應該著重強調不同功能區的交通聯系;對于采礦等專業城市應著重對礦產資源及其開發利用情況進行評價;對于都市型中心城市,應加強在區域服務和創新功能方面的評價。

(三)發展階段

發展階段是產城融合的重要特征,根據國內成熟開發區的發展歷程,產城融合大致經歷了成型期、成長期和成熟期三個發展階段。在成型期,產城融合以產業的導入為主,是資本初步積聚的發展階段,城的功能尚不具備;在成長期,產城融合從單純的工業向綜合功能區轉變,出現了城市功能,但是比較脆弱;在成熟期階段,產城融合開始從產業功能主導區逐步轉變為產業和城市功能共同發展的地區。對產城融合的評價應加強對產城融合發展階段的分析研究。在成型期階段,應著重從產業發展的視角進行評價與分析;在成長期階段,應加強在規劃、用地、職住平衡方面的評價;在成熟期階段,應加強從

社會空間的融合、產業根植性和行為空間方面進行評價。

(四)產業類型

在產城融合關系中,產業的類型和種類不同是評價產城融合的重要維度。對于土地因子指向型產業應根據不同工業類型對產城融合進行評價;對于鋼鐵、石油、汽車制造等行業門類應從商業和生活配套的視角進行評價;對于原材料因子指向型的產業門類,應從產業集聚的視角進行評價;對能源因子指向型的產業門類,應從所需能源的區位和運輸條件進行評價;對于勞動力指向型的產業門類,應從人口、生活配套的視角進行評價;而對于污染型或危險性產業類型,應從是否遠離居民區的視角進行評價。總之,對于同一評價要素,對于一種產業類型而言可以作為產城融合的正向指標,而對于另外一種產業類型而言或許要作為負向指標,具體情況應根據產業類型的不同進行分析。

(五)空間尺度

空間尺度特征是產城融合關系在普通市民認知過程中的重要觀感特征。除了職能、階段和產業類型之外,對城市最重要的描述莫過于空間尺度的大小。在產城融合的評價過程中,居民的通勤距離應成為評價產城融合的重要指標,一般而言,通勤距離越小,產城融合的程度越高;通勤距離越大,產城融合的程度越低。然而在實際的評價過程中,由于參與評價的城市或園區空間尺度差異較大,往往會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結論。一般而言,空間尺度較小的工業小鎮,居民通勤活動的距離相對低于大城市,但這并不意味著工業小鎮的產城融合程度一定高于或低于大城市。對產城融合的評價應加入空間尺度的視角,尤其是在把通勤距離作為評價指標時應對不同空間尺度等級的城市進行分類。

(六)歷史文化特征

歷史文化不會像地形、地貌和交通等物質要素對產城融合造成直接的影響,但是它會通過影響居民行為、社會習俗、行政區劃和城市決策間接對產城融合關系產生影響。相對于其他分析視角,歷史文化要素對產城融合的影響具有間接性和漸進性,同時由于歷史文化特征不易計量和分類,所以在產城融合關系的研究中容易被忽略。

四、產城融合空間組織概念框架的構建

(一)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產業和城市發展的最終目標是為人服務,從空間組織的邏輯研究產城融合應把以人為本作為首要的基本原則。以人的發展為核心,合理引導居民日常出行行為,有效推進產城空間組織關系優化,降低居民日常出行的時空約束限制。

產業創新。產業是城市發展的重要動力,在產城空間關系組織方面應積極推動工業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促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積極推動產業創新。

全面綜合。產城融合的發展目標具有綜合性和全面性,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生活等諸多方面。對產城融合空間組織的研究分析要做到全面綜合。

分類評價。產城融合的空間組織涉及

到不同城市職能、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類型和不同空間尺度的城市,產城融合的空間組織研究要體現分類評價的原則。

(二)概念框架

確立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要首先從其概念研究出發,沿著這一基準點有城市和產業兩個分析維度。從空間組織的邏輯出發,產城融合對產業和城市的研究并非關注產業和城市的所有方面,而是把研究的重點聚焦在產業和城市發展的空間方面。然而,由于物質空間在產城融合過程中起到物質基底的作用,傳統的研究框架更多地把產城融合的空間狹隘地理解為物質空間。所以應從物質空間、經濟空間、社會空間和行為空間四種不同的空間視角出發,對產城融合進行綜合研究。在城市維度方面,應對不同自然地理環境、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產業類型、不同空間尺度和不同歷史文化的城市進行分別研究。

(三)研究路徑

從空間組織的邏輯視角出發,構建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體系,分析產城融合主要研究內容之間的邏輯組織關系。

第一,解析產城融合的概念內涵。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研究視角以及不同的語境造成產城融合有諸多理解誤區,甚至存在把產城融合理解為空洞的政策口號,或本身就是一個模棱兩可的概念,這種現象不利于產城融合發展目標的實現,也會對新型城鎮化的實現過程產生不利影響。因此,系統解析產城融合的概念內涵應被視為重要的研究目標。理論研究是產城融合相對比較薄弱的部分,在產業和城市發展方面已經有較好的理論基礎,但是如何結合產業和城市發展理論對產城融合關系進行更加系統理論化的研究是產城融合關系研究中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第二,梳理產城融合的空間表現。傳統產城融合較多地強調產城融合的物質空間方面,尤其是關注產業發展與居住生活的配套,對社會空間、經濟空間和行為空間關注較少。通過多元空間視角梳理產城融合的表現是研究的重要目標。

第三,開展產城融合的綜合評價。產城融合多元評價視角的剖析,從自然地理環境、城市職能、發展階段、產業類型、空間尺度和歷史文化特征等層面建立產城融合的評價體系。評價體系的研究一方面有助于通過評價指標的研究探討影響工業園區或城市產城融合要素狀況,有助于在發展過程中揚長避短,另一方面能夠通過綜合性評價分析園區及城市產城融合的總體狀況。

第四,總結產城融合的主要策略。產城融合發展目標的實現需要規劃先行,而作為一門兼具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學科,規劃實踐在產城融合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因此產城融合的規劃實踐也是重要的研究視角。在該研究視角下,產業政策和城市發展政策以及兩者之間的融合是重要的研究內容。第二個研究平臺是各地產城融合的經驗教訓總結,產城融合是一個與城市化和產業發展過程密切聯系的實踐性課題,已有產業園和開發區以及城市尺度的產城融合經驗教訓的總結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視角。

五、討論

產城融合在我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既

是發展手段也是重要的發展目標,然而從學術研究的視角來看,我國產城融合的理論研究嚴重滯后現實發展對理論的訴求。在城鎮化發展的初期階段,區域城鎮化的發展動力依托當地的資源稟賦。當城鎮化發展到中后期階段,城鎮化發展的動力將不再取決于當地的資源稟賦,而是取決于能否形成集聚資本、勞動力和其他生產要素的能力,取得這種能力的關鍵則是產業的發展。中國城鎮化過程經過改革開放之后30余年的快速發展,多數城市和區域正面臨著從資源依賴到要素集聚的轉型過程,產業和城市發展的空間轉型與重構將成為未來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主題。2014年《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指出“統籌生產區、辦公區、生活區、商業區等功能區規劃建設,推進功能混合和產城融合,在集聚產業的同時集聚人口,防止新城新區空心化”。產城融合已經被作為實現我國新型城鎮化過程的重要目標和手段。從理論層面來看,產城融合的概念認知還存在較多的分歧,產城融合的實現路徑依然處在探索階段,產城融合的政策制定也不夠完備,產城融合的評價體系和發展目標還相當模糊,產城融合的研究體系尚未形成。在這種背景下,建構產城融合的概念框架體系就成為十分迫切的研究課題。本文從空間組織的邏輯視角出發研究這一課題,無論對于我國新型城鎮化的發展現實還是產城融合的理論研究都是不無裨益的,但是整個概念框架體系的搭建還需要從更多的視角進行完善,文章所提出的相關研究和分析視角也需要及時跟進才能真正有助于產城融合發展目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洪業應.推進涪陵產城融合發展的思考[J].北京農業職業學院學報,2015,29(2):72-77.

[2]高月靜,趙玉娟.“產城融合”的辯證思考[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4(21):1449-1450.

[3]李文彬,張昀.人本主義視角下產城融合的內涵與策略[J].規劃師,2014(6):10-16.

[4]衛金蘭,邵俊崗.產城融合研究述評[J].特區經濟,2014(2):81-82.

[5]鐘順昌,李堅,簡光華.產城融合視角下城鎮化發展的新思考[J],商業時代.2014(17):39-42.

[6]李文彬,陳浩.產城融合內涵解析與規劃建議[J].城市規劃學刊,2012(z1):99-103.

[7]張道剛.“產城融合”的新理念[J].決策,2011(1):1.

[8]賀傳皎,王旭,鄒兵.由“產城互促”到“產城融合”——深圳市產業布局規劃的思路與方法[J].城市規劃學刊,2012(5):30-36.

[9]藍菲.四川產城融合發展問題探析[J].商場現代化,2012(26):142.

[10]林華.關于上海新城“產城融合”的研究——以青浦新城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1(5):30-36.

[11]王思齊,黃砂.產城融合視角下張江高科技園區發展變遷與展望[J].城市規劃學刊,2013(z2):84-89.

[12]劉偉,蔡海燕.臨港新城產城融合發展策略[J].城市規劃學刊,2013(z2):10-16.

[13]駱群,脫斌鋒.由粗放的“家庭作坊”向“產城融合”跨越式發展——以浙江省海鹽縣產城融合發展研究為例[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5(15):5680-5681.

[14]王新濤.產城融合理念下中原經濟區小城鎮產業選擇與培育[J].企業活力,2011(8):26-29.

[15]徐代明.基于產城融合理念的高新區發展思路調整與路徑優化[J].改革與戰略,2013,29(9):31-34.

[16]鄒偉勇,黃煬,馬向明等.國家級開發區產城融合的動態規劃路徑[J].規劃師,2014(6):32-39.

[17]謝資二.產城融合促進新型城鎮化發展的戰略思考——以南通市為例[J],統計科學與實踐.2014(11):38-40.

[18]盧為民.產城融合發展中的治理困境與突破——以上海為例[J].浙江學刊,2015(2):151-154.

[19]孫紅軍,李紅,趙金虎.產城融合評價體系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4(2):248-249.

[20]衛金蘭,邵俊崗.基于AHP的產城融合評價研究[J].河南科學,2014(10):2173-2177.

[21]張開華,方娜.湖北省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產城融合協調度評價[J].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學報, 2014(3):43-48.

[22]蘇林,郭兵,李雪.高新園區產城融合的模糊層次綜合評價研究——以上海張江高新園區為例[J].工業技術經濟,2013(7):12-16.

[23]王霞,蘇林,郭兵等.基于因子聚類分析的高新區產城融合測度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3,30(16):26-29.

[24]孔翔,楊帆.“產城融合”發展與開發區的轉型升級——基于對江蘇昆山的實地調研[J].經濟問題探索,2013(5):124-128.

[25]李磊.產城融合理念下的控規編制研究[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14,29(06).

[26]李小建.經濟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3-195.

[27]徐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54-321.

(責任編輯:盧小文)

Research on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of Cit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Based upon In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Logic

Yue Jun, Gu Jie

Abstract:Cit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is both a tool for development and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objectiv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China’s urbanization.Nevertheless, theoretical studies on the cit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lags behind the reality needs in terms of academic research.From the logical perspective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framework of cit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is paper.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research is to sort out the various analytical perspectives from the angle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and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circumvent one-sided views in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city of industry.

Keywords:City of industry integration; Spatial organization; Conceptual framework

作者簡介:岳雋,深圳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高級工程師,博士,主要從事城市發展與土地政策研究;古杰,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地理、區域經濟和土地政策研究等。

【中圖分類號】TU984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15.06.015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电话自拍伊人| 免费视频在线2021入口| 精品国产成人av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va|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2020最新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无码制服丝袜|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国产丝袜无码一区二区视频| 人妻21p大胆| AV不卡国产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第一区|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无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2| 为你提供最新久久精品久久综合|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h| 国产女人水多毛片18| 青青青伊人色综合久久| 2048国产精品原创综合在线| 国产91麻豆视频| 日韩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天天做天天爱天天爽综合区| 激情亚洲天堂|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国产又大又粗又猛又爽的视频| 色135综合网|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 国产精品中文免费福利| AV色爱天堂网| 88av在线看| 亚洲免费播放| 免费观看国产小粉嫩喷水| 91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vr| 免费看久久精品99| 欧洲高清无码在线| 欧美激情二区三区| 青青青视频蜜桃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专区| 午夜福利在线观看成人| 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幕有码在线| 五月天综合婷婷| 午夜影院a级片| 91青草视频|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国产乱子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色偷偷男人的天堂亚洲av|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国产无码制服丝袜| lhav亚洲精品| 拍国产真实乱人偷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国产av| 亚洲第一成人在线| 青青青国产免费线在| 国产成人综合日韩精品无码不卡| 久久综合激情网| 日韩毛片免费视频| 欧洲成人在线观看| 国产又粗又猛又爽视频| 久久久久久高潮白浆| 91网址在线播放| 玖玖精品在线| 无码免费的亚洲视频| 亚洲成肉网| swag国产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66| 狠狠干综合|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亚洲黄色激情网站| 亚洲高清在线天堂精品| 国产最爽的乱婬视频国语对白| 日韩欧美91| 国产精品视频第一专区| 国产高清色视频免费看的网址|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好吊妞欧美视频免费| 久久成人18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