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志勇
新預算法下提高預算透明度的實施途徑
●薛志勇
政府預算信息公開透明是公共財政的本質要求。近些年來,我國公共財政體制建設不斷完善,包括部門預算、國庫集中收付制度、政府采購、政府收支分類、預算績效評價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措施陸續推出,而要保證這些制度的順利實施,就需要將相關的信息定期發布,接受人大、審計以及社會的監督,這就要求政府加快實現預算信息的全面公開透明。我國新《預算法》確立了預決算公開透明的法律框架,橫向上看,新預算法對需要公開的內容、公開的時間、公開的主體、解釋說明、不公開的法律責任都作了比較全面、明確的規定,從而提高了公開預算的可操作性。縱向上看,新預算法對公開透明的要求貫穿預算的編制、審查、執行、調整、決算以及監督整個預算工作中的各個環節。新《預算法》為在實際工作中推進政府預算的公開透明建設提供了依據,基于此,筆者針對提高預算透明度的實施途徑進行了思考。
首先,要加強預算信息質量建設。信息質量是正確理解和運用信息的前提條件,高質量的預算信息應滿足全面性、相關性、可理解性和及時性的基本要求。財政部門公布的一級政府的預算應涵蓋 “四本預算”(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社會保險基金預算)的信息,而不僅只是反映一般公共預算信息,隨著政府逐步推進全口徑預算,向公開全口徑預算信息邁進。政府發布的預算信息應該是與信息使用者相關的信息,為此,預算信息要與各部門為公眾提供公共服務的內容相匹配。為了能讓更多人看懂預算,預算信息的發布應盡可能使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形象生動的圖表、詳實準確的解釋來表述,以方便人大代表理解、審議和社會公眾了解、監督。預算信息的及時性要求預算信息的發布應該貫穿整個預算全過程,而不僅僅是事后發布。為滿足以上信息質量要求,就必須結合現代通信技術建立起一套完整規范的信息生產和發布標準,這也是各級政府今后努力的方向。
其次,要完善預算信息公開制度。要按照規范有效、分工明確、協調推進的原則建立預算信息的公開制度,實現預算公開的程序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一是要出臺一系列信息公開的制度文件,明確預算信息公開的原則、目標、責任主體、單位范圍、公開內容和公開時間及實施程序等內容。二是要以制度文件為依據,大力推動信息公開的實施進程,做好信息收集、信息審核、制定公開預案、保密審查、建立審批制度、關注輿情、保存資料等一系列工作。
最后,要加大預算監督力度。面對新的形勢,預算監督的方式方法也應進一步得到加強和完善。引入服務觀念,改變監督定位,從單純的事后監督向事前、事中和事后的全過程監督轉變,監督過程中突出重點,從面面俱到、事無巨細的監督模式向重點管控的監督模式轉變是新形勢下預算監督基本要求。新預算法重點強調了預算監督的重要性以及監督的形式,除了內部監督以外,重點規范了審計監督、人大監督以及社會監督等外部監督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全方位是一個健全的預算監督體系的重要特征。就外部監督而言,審計部門對財政的監督、各級人大對財政的監督和社會媒體對財政的監督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外部監督體系,這一體系是實現“陽光財政”的重要保障條件。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化,政府審計監督在預算監督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將越來越重要。人大的預算監督包括預算的編制、預算的執行以及決算全過程,由于同級人大具有監督的法定權責,因而同級政府和財政部門應按照預算法的各項規定接受監督檢查。在堅持審計監督和人大監督的同時,社會媒體監督也應充分發揮其輻射面廣、時效性強等優點,承擔應有的告知和監督作用,以保障政府預算信息正確及時公開透明。■
(作者單位:河北省廊坊市財政監督稽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