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沐之,劉正東,謝國強
·軍事醫學··短篇論著·
海島衛生所升級建設的實踐與思考
張沐之,劉正東,謝國強
邊防海島;衛生所建設;實踐
邊海防部隊基層營連衛生機構(衛生所及衛生室等)擔負著駐地的預防、醫療、保健和康復等衛生保障任務,其建設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到基層部隊官兵的身心健康和各項任務的順利完成。
我部駐扎在祖國南海海域,海島地區氣候惡劣,夏季高熱暴曬,冬季潮濕陰冷,類風濕關節炎、骨性關節炎、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長期困擾著官兵們[1-3]。此外,部隊所處地理環境復雜,四面環海,駐地高度分散,信息閉塞,交通不便,傷病員需乘輪渡和坐車方能到達體系醫院就診,路程接近100 km,就醫極其不便。駐地衛生所的設備、藥品不充足,急救和理療的模塊建設幾乎為零,以致于在急、難、險等重大突發疾病上難以應對。另外,由于海島環境特殊,體系醫院在后續就醫的保障上存在較大壓力[4],如風濕性疼痛、關節炎及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很難直接在體系醫院治愈,需長期的理療和療養。因此,努力升級邊海防部隊營(連)衛生所(室)和培養一支德才兼備、技術過硬的基層衛生干部隊伍顯得尤為重要。
2013年初,軍區黨委做出了“為基層辦實事億元工程”決策部署,著重為基層辦好6個方面的實事,其中由軍區衛生部牽頭負責的具體工作有2項:一是升級邊海防部隊營(連)衛生所(室),二是加強基層官兵心理服務工作。針對升級邊海防部隊營(連)衛生所(室)的任務,軍區衛生部還專門組織了調研論證,擬訂了抓建方案,并在軍區某海防團下屬海防營連進行試點。
升級邊海防部隊營(連)衛生所(室)主要針對當前邊海防部隊部署分散(部分部隊駐防山區、海島)、遠離體系醫院、獨立衛勤保障要求高的實際,著重圍繞加強基礎技術平臺建設和衛生技術人員技術培訓這2個方面來抓建設,有效解決官兵看病就醫難、醫療后送難、人員缺編、能力偏低等突出矛盾和問題,提高了衛勤保障的標準化、規范化水平。
2.1 人員培訓 2013年底,省軍區于解放軍第四二一醫院組織所屬海防部隊全體衛生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培訓內容包括:(1)急危重癥病情判斷與初級救治,即院前急救知識(含戰創傷救治原則),休克、中暑急救知識,蛇蟲咬傷、溺水、觸電急救知識,心肺復蘇、環甲膜穿刺、氣管插管及深靜脈穿刺技術訓練,除顫監護儀、心電圖機和吸引器的使用。(2)理療及設備的使用,即超短波治療機、中低頻電磁治療儀的使用與維護,網絡醫療服務系統的操作與使用,針灸推拿、拔火罐訓練等。在培訓的最后,由廣州市紅十字會對受訓衛生人員進行初級急救員培訓,并進行資格考核。全體受訓人員通過考核,順利結業,將所學的技術帶回單位,服務廣大海防官兵。2.2 設施補充和安置 2014年1月,邊海防部隊營(連)衛生所(室)建設全面落實,廣州軍區及廣東省軍區配發相應的醫療設備包括:(1)理療設備,即中醫診療保健箱2臺,特定電磁波治療器4臺,低頻電磁治療機1臺,超短波電療機1臺,手提按摩棒3臺,電腦中頻治療儀1臺,用于中醫針灸、拔火罐以及理療按摩。(2)急救設備,即氣管切開急救基礎手術器械包1套、丁種手術器械包1套、綜合急救箱1套,急救床1張,除顫儀1臺,心電圖機1臺,電動吸引器1臺以及氧氣瓶1個,用于急救危重疾病治療及搶救。(3)遠程醫療設施,即臺式電腦1臺,LED高清電視機1臺,麥克風、音響、音視頻線1套,用于遠程會診。(4)其他,包括診斷床1張,超聲霧化器1個。
如今,邊海防營(連)衛生所(室)升級建設已全面完成,配發給我部海島營衛生所的設備全部投入使用,極大地改善了廣大官兵的就醫條件,為部隊訓練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給軍醫的個人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3.1 升級建設方便了慢性疾病的康復治療 在配發的各項治療儀器中,最為實用的是理療模塊,包括特定電磁波治療器、手提按摩棒、電腦中頻治療儀、低頻電磁治療機、超短波電療機。這些理療儀器簡易、實用,可緩解官兵因長期駐守在海島被類風濕關節炎困擾的痛苦,也對因訓練而致的腰腿疼痛有極大的舒緩作用。同時,由于所配發的理療儀器非常全面,幾乎可與體系醫院理療科的儀器媲美,所以駐地衛生所可與體系醫院理療科實行遠程治療,體系醫院給予專業的治療意見,駐地衛生所提供相應的治療實施,這樣廣大官兵在駐地就能得到快速、有效的理療與治療。
3.2 升級建設使緊急事件處理不再是“無米之炊” 此次升級建設中,上級給邊海防駐地衛生所配備了急救器材,包括急救床、除顫儀、綜合急救箱、氣管切開急救基礎手術器械包、丁種手術器械包、氧氣瓶等。我部偏處南海小島,如遇突發緊急疾病,如急性心肌梗死、熱休克、喉頭水腫、溺水等,軍醫將不會再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窘迫,配發的先進急救設備可以準確、及時、有效地為挽救生命爭取到寶貴的“黃金3分鐘”,為后續的后送治療打下堅實的基礎。
3.3 遠程醫療新體系的建立使就醫就在“家門口” 此次營衛生所的升級建設加入了一項新模塊——遠程會診模塊:駐地衛生所可以與上級醫院的專家醫生通過網絡視頻進行病情交流和遠程會診,請專家及時就病情提出治療意見。遠程醫療體系不僅極大地擴展了基層軍醫、傷員的認知面,還可以讓廣大官兵能夠足不出戶便能與專家教授交流自己的病情與疑惑,既解決了傷情,也安撫了官兵的心理。這種新體系的建立與廣泛使用必將為海島部隊遠程醫療管理體系的建立打下了夯實的基礎[5]。
3.4 升級建設拓展了基層軍醫的發展空間 為了使升級建設達到預期目的,取得最佳效果,在配備足額、先進設備的同時,上級還加大對基層軍醫的培訓,培訓內容既有儀器的使用,又有適用性很強的醫療知識。這些培訓豐富了基層軍醫的醫學知識,提高了他們的操作水平,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帶著所學的知識與所配發的設備,軍醫回到基層,本著關愛病員、服務部隊、提升自己的精神,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將所學與所練運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總結、反思、提高,從而豐富了自己的醫學知識與實踐,使自我發展得以拓展。
邊海防營(連)衛生所(室)升級建設已全面展開,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與意見收集,我海島衛生所軍醫認為此次升級建設尚存在3個方面的問題,并據此提出建議。
4.1 部分設備的實用性不強 此類問題主要集中在急救模塊上。上級配發的急救設備包括除顫儀、氣管切開急救基礎手術器械包1套,丁種手術器械包1套,綜合急救箱1套等。自設備配發使用至今,我部尚無一例突發猝死、心肌梗死等緊急疾病發生,該類設備的使用率幾乎為零,易被擱置。即使出現緊急情況,疏于使用的急救設備在關鍵時刻能否起到預期的效果,很難確定。此外,軍醫在急救技術方面還不夠純熟,無應對罕見疾病的經驗和心理準備。他們雖然學過基礎的急救處理,但沒有熟練地操作過,在實際處理此類事件時難以有效救治病患,并迅速控制病情。鑒于此,我部軍醫認為上級部門應通過模擬演練的方式給軍醫增加學習急救技術操作的機會,并以此不讓設備擱置,而是真正地用起來、學起來、練起來,使其在突發疾病中發揮最大的作用。
4.2 醫學專業存在不對應的局面 此次升級建設為邊海防營(連)所配備了一批理療設備,用于中醫針灸、拔火罐以及理療按摩。但我部軍醫都是西醫專業,對此類中醫設備知之甚少,加之中醫理論知識匱乏,故不敢貿然使用,久而久之,這些設備多被擱置。為了使這些設備發揮最大的作用,做到物盡其用,我部軍醫建議:一方面定期請體系醫院中醫科和理療科的醫生來海島地區巡診,并指導基層軍醫如何使用中醫理療器材;另一方面,為加強我海防部隊軍醫的全面性,可配備中醫系軍醫到基層,從而更科學、全面地保障艱苦駐扎海島的部隊官兵。
4.3 應進一步拓展遠程會診的有效利用 此次升級建設為基層衛生所增添了遠程醫療設備,讓廣大官兵足不出戶便能與專家教授交流病情與疑惑,方便了官兵就醫。其實,遠程醫療設備除進行醫療會診外,也可針對于基層衛生機構開展遠程教育,提高基層軍醫的醫療水平和工作積極性。因此,我部軍醫建議,每月組織一次醫學專家網絡答疑,安排相應的科室專家為基層軍醫答疑解惑,這樣基層軍醫就能更有效地收集病情,匯報情況,請示上級醫師意見,也使遠程會診設備不再成為一種裝飾和檢查擺設,而是最大限度地發揮其作用。
廣州軍區邊海防營(連)衛生所(室)的升級建設已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使用,其規模全面超越普通陸軍的平級衛生機構。邊海防營(連)衛生所(室)的升級強有力地保障了駐扎在艱苦海島的廣大官兵,增強了我邊海防軍事衛勤實力,使遠離體系醫院的海島部隊能夠在醫療上自給自足,處理解決了許多“海島疾病”,讓每天因肌肉勞損、訓練傷而疲憊不堪的戰士最大程度地緩解了身體和心理的負擔。另一方面,升級建設也極大地調動了海島部隊軍醫的工作積極性,使其掌握了大部分的急救、理療和戰備知識,有了強烈的自我認同感,更加刻苦地學習專業知識,更好地為海島官兵服務。
[1] 楊海,賴建平,陳裕平,等.海島部隊疾病譜調查分析[J].海軍醫學,1996,17(2):171-172.
[2] 戴嘩,劉勝,范傳海.對熱帶海島部隊衛生保障的建議[J].海軍醫學,1998,19(2):115.
[3] 武文斌,郝蕙玲,褚新奇,等.某海島人群常見疾病調查及其危險因素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12):2208-2209,2212.
[4] 郭紅霞,朱超,蔡金輝.新時期某海島軍隊醫院衛勤保障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海軍醫學雜志,2012,33(6):400-401.
[5] 王瑞榮,馬守江,張煒,等.海島部隊遠程醫療管理體系的實踐[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3,20(11):1088-1089.
R821
B
10.3969/j.issn.1009-0754.2015.06.009
2014-05-29)
(本文編輯:林永麗)
524074 廣東湛江,解放軍75414部隊衛生所(張沐之、劉正東);解放軍75134部隊衛生隊(謝國強)
謝國強,電子信箱:3012008064@smm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