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艷紅,李紅梅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
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及其課程設置
郭艷紅,李紅梅
(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吉林長春 130024)
教師專業化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與課程設置的重要依據。我國現行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及其課程設置存在諸多問題,如課程目標預設的重“專才”而輕“通才”、課程知識體系的重“技藝”而輕“規范”、課程選擇路徑的重“學校”而輕“社會”等。因此,應通過積極完善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制度、變革課程設置理念、優化課程結構等措施提升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化水平。
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教師專業化;課程設置
現階段,伴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教育整體改革的推進,教師教育在教育內容、價值取向、實踐范式等方面都發生了不同于以往的變化,這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筆者立足于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及其課程設置現狀,以教師專業化為視角,嘗試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改進策略等問題,進行理論闡述。
1.1 專業化發展: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時代性與必要性
當前,教師專業化不僅形成了國際化的思潮,而且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教師專業化的過程中,職前培養和職后培訓是其中兩個主要階段,雖然兩者在階段性和層次性等方面存在明顯差異,但總體上隸屬于教師教育的范疇。對于“體育教師”的培養而言,主要集中在“體育教師教育”的職前培養階段,基本上也遵循著“專業化發展”的思路。作為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至關重要的課程,其體系建設已經成為深化體育教師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點。在基礎教育改革持續深化的背景下,探尋合理的課程設置有助于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質量的提高。
為了培養具有“實踐智慧”、素質全面發展的專門人才,在教師職前培養階段首先就要努力完成其“專業化”的培養目標。因此,在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階段,“教師教育”的課程在應對教育改革和教學實踐對教師所提出的新要求的同時,還需要在教育理念的傳播、教育規律的把握和教育發展趨勢的預見等方面,予以觀念性的支持與培養,形成未來教師從事職業的“個人理論”,甚至將其內化為教師的“行動綱領”。因此,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為教育的質量提高與可持續發展提供以“教師”為核心的智力支持,而且是進一步推動教育改革的必經之路,是教育改革的必然結果。順應教師專業化發展趨勢,關注教師職前培養階段的內在訴求,是當代教師教育實踐的題中之義,而“專業化發展”也應當構成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課程設置的價值尺度。
1.2 體育教師專業化發展與職前培養課程設置的關聯性
未來教師的職前培養,是教師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其實踐基點是“教師專業化發展”,其素質基線是達到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認同等方面的“職業標準”。但是,教育改革的持續深入以及教育實踐的“復雜情境”對教師提出的要求遠遠高于教師教育的“職業標準”。不僅如此,更進一步要求教師在“專業化發展”進程中要生成個體化的“實踐智慧/實踐理論”。“基于專業化發展”實際上只是構成教師職前培養的基礎過程,未來教師還有必要在“復雜情境”中深入領會和“修正”業已形成的“實踐理論”。這就意味著,理想的中小學體育教師應當是兼具“體育專業素養”與“教師專業素養”的“綜合型人才”。
基于教師專業化發展的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在課程設置上以及教育的實施中需要反映上述實踐訴求。(1)“教師專業化發展不僅是教育改革與發展中的一個熱點問題,也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推進中的一個難點問題”[1],而教師職前培養的專業化(特別是教師教育課程的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前提,因而在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階段,首先要呼應“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實踐要求,發揮課程在知識傳播、理念培養、技能訓練與道德熏陶中的組織和承載作用,培養未來體育教師必須具備的專業素養;(2)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只是“奠基性”的教師教育,而教師教育的課程內容不僅要符合當前教育實踐的要求,而且應當對未來教育發展趨勢有所預見;(3)職前培養的最終目的是形成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踐智慧”,其課程實施需要在現實的“復雜情境”中接受檢驗和修正,這就意味著其課程的設置應當是動態的、生成的,而不是固化的,也“不能基于體育教師的‘自然成長’或簡單照搬其他國家或學科的教師專業發展模式”[2]。
1.3 體育教師職前專業化發展應包含的核心課程知識
在教師專業化發展的視域下,教師教育的課程結構是課程目標轉化為教師專業素養的紐帶。科學的課程結構及合理的內容設置有利于落實教師職前培養目標,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階段的課程結構及內容的科學配置,應當與未來體育教師必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專業道德等具有內在的一致性,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教育科學課程或通識課程。專門培養未來體育教師的教育觀念、道德修養等,形成其個體化的“實踐理論”。(2)學科專業課程。用于培養各項與“體育科學”相關(如運動技能、體育心理、體育保健、人體生理解剖等)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等。(3)專業技術實踐課程。該類課程一般以實踐性知識為主,“是指特定情境下某一知識點的呈現方式,具有明顯的個體經驗特征”[3]。這要求一方面要強化體育專業技能的訓練,也就是所謂的“術科”的訓練;另一方面要在真實或模擬的實踐情境中形成相應的體育專業技能和教育理念,并充實或修正個人的“實踐理論”。
2.1 課程的目標預設:重“專才”而輕“通才”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教育整體改革的縱深推進,我國體育教師職前培養開始倡導能力素質為重心的人才培養,以應對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及與國際相接軌,但依舊受制于教育傳統而難以擺脫“專才”培養的傳統道路,“通才”培養的目標并沒有實現。時至今日,我國教育方針歷來所提倡的“全面發展”理念,并沒有在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及其實施中得到真正貫徹,而未來社會發展的趨勢必然要突出“體育專業素養”與“教師專業素養”兼重的“通才教育”。
這種“專才”教育的人才目標預設,反映到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暴露出了以下問題:首先,“專才教育”是社會分工細化所帶來的客觀結果,它強調了中小學體育教師培養的“專業特性”和“專業對口”,但隨著知識經濟時代和信息社會的到來,“專業本位”的體育教師培養模式無法滿足人才發展的需求,而“科目本位”的課程設置雖然保持了整個專業知識系統、培養體系的相對獨立性和完整性,卻也阻隔了科系之間的溝通與融通;其次,立足“專業”的“專才”目標,實際上是受到了“功利主義”的驅動,借“現實需要”之名行“市場需要”之實,其“科目本位”的課程設置自然是“實用主義”的功用觀念,實質上并沒有考慮中小學體育教師培養的“全面發展”目標;最后,“科目本位/專業本位”的課程配置所依循的是一種狹隘的專業發展基點,它限制了教師個人的發展而使他們的經驗變得異常狹隘,無益于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之間的“知識共享”、“觀念互動”,對現實的復雜情境也缺乏“實踐智慧”的指引。
2.2 課程的知識體系:重“技藝”而輕“規范”
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大多偏重于“技藝”而并不十分關注“規范”的知識。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知識體系注重的是“體育”的技能,作為未來“教師”的綜合素質培養則不受重視,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首先,無論師范類院校還是專門的體育院校,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課程中的“術科”都占較大比重;其次,教育科學知識在師范類院校受到一定重視,但專門的體育院校幾乎無法實現建構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育理論觀念”的目的,教師職前培養的職業道德、專業信仰等“專業情意”的內容被忽視;再次,通識性知識僅限于大學英語、寫作、計算機基礎應用等少數科目,而哲學、歷史、文學等通識課程幾乎都被思想政治教育取代,與武術等傳統民族體育科目密切相關的國學課程也未見設置;最后,專業技術實踐的“臨床課程”較少,難以培養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熟練應對真實情境的“實踐智慧”。這一問題的出現與現有培養模式有關,成為了飽受詬病的“傳統”。
可以說,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這種偏重“技藝”的知識體系,難以整全性地體現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教育性”和“師范性”的特點,也不易調和“學科專業知識”與“教育專業知識”的權重,違背了教師教育的“雙向性”取向。
2.3 課程的選擇路徑:重“學校”而輕“社會”
當前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依然遵循著“學校—學校”而不是“學校—社會—學校”的選擇路徑,在其課程的內容來源上重“學校”而忽視“社會”,明顯暴露出以下問題。其一,課程內容選擇的“學校”偏向,反映了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封閉性。其封閉性導致了理論與實踐的錯位,限制了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實踐智慧”的養成和釋放;其二,課程內容選擇的“學校”偏向,還反映了教師職前培養的知識系統、理論觀念等的滯后性與片面性,導致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發展的片面性,甚至可能與社會現實“脫節”。因此,如何真正體現生活實際,并為未來所從事的職業做準備,始終是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基礎性問題。
3.1 完善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制度
良好的職前培養制度是落實課程目標、優化課程內容選擇以及評價和監督課程設置與實施的外部保障,歸根結底是為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創造良性的制度環境。雖然我國“有了體育教師培養的專門機構和專門教育內容,并初步對體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了相應的法規規定,體育教師質量和數量都得到穩步提高,體育教師職業專業化程度逐漸加深,體育教師專業地位逐漸凸顯”,但還需要進一步強化。具體而言,應當做到:首先,完善和優化教師行業資格準入制度,為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專業化提供“標準”;其次,進一步落實職前體育教師的教育實習制度。除了教育實習是必修課之外,還要增設裁判實習、課上實習、早操實習等多個實踐內容環節,科學平衡“理論”和“實踐”的內容體系,并在實踐中培養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實踐智慧”;最后,破除“技藝本位”、“專才為先”的教育評價制度,建立起以人為本、促進人全面發展的培養體系,而這既是課程設置應當追求的目標,也是整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應然走向。
3.2 變革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課程設置理念
我國教師的職前培養是“學科專業教育”與“教師專業教育”的整合,是“學科性”與“教育性”、“學術性”與“師范性”、“學科專業知能”與“教育專業知能”的統一。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課程設置,對“學科性”(專才教育)、“理論性/學術性”(根植于學校)與“學科專業知能”(技藝本位)的關注程度,顯然要高于“教育性”、“師范性”和“教育專業知能”。解決當前課程設置中的種種問題,其前提是革新教育觀念,需要做到:首先,應當明確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是“體育”方面的教師人才培養,與專門的“體育人才”培養有所不同,應當彰顯“師范性”,大力增加“教育專業知能”的課程內容,積極破除“技藝本位”的觀念,突出體育教師教育的“全面性目標”;其次,中小學體育教師的職前培養課程應當與“教育實踐情境”相適應,大力增加“經驗性學習”與“實踐性反思”的內容,努力將教師培養成為具有“教育理論觀念”、“教育實踐智慧”、“體育專業素養”等的“綜合型教師人才”;最后,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課程的根基是“教育性”,應明確職前培養是旨在提高教師專業“自主性”的一種教育實踐,應當從“學徒式”的課程訓練轉向其自我發展意識的激活和主體能力的提高。
3.3 優化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課程結構
首先,緊隨當代 “復合型人才”的培養趨勢,立足體育教師職前培養的“學科性”與“教育性”、“學術性”與“師范性”、“學科專業知能”與“教育專業知能”相統一的要求,積極夯實“教育科學知識”和“通識性知識”的基礎。此外,應當明確“教育理論素養”、“教育實踐智慧”和“人文科學素質”必須作為未來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化必備的知識內容,因而建議將教育學(教育基本原理、教育方法論、教育技術、教育管理等)、心理學、課程與教學論作為必修課的同時,還要將國學通論、學科教學知識等課程內容納入到“必修課程”之中。
其次,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前提在于“專業”,在堅持“專、通并重”的基本原則下,需要優化“專業科學知識”的課程體系,明確專業主干課程,整合科系之間的課程資源,減少專業“術科”的重復率,擴大專業選修課范圍,以滿足學生自我發展和全面發展的需要。
最后,強化教育教學實踐課程。比照歐美和日本等國家的實踐經驗,實際上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及其課程設置幾乎是“流于形式”,因此在課程設置上需要提高“專業技能實踐課”的比重,強化教育實習與教育專業技能的實踐轉向。在此,特別建議“重視教育實踐的創新,從大學第2學年開始,每年依次進入小學、中學、高中,采用3期3級制教育實習方案,既保證了體育教師實踐能力的提高,又能體現體育回歸教育的深層內涵”。
總之,當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師職前培養及其課程設置還存在很多問題,應通過完善職前培養制度、變革職前培養理念及優化課程結構等方面促進中小學體育教師的專業化水平。
[1]何泳忠.改革教師培訓模式,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J].教育研究,2014(1):150-153.
[2]黃愛峰,王明獻.專業化:新世紀體育教師教育發展的生命力[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7,23(2):108-111.
[3]柴嬌,鄭風家,李林鵬,等.學科教學知識對培養體育教師專業化途徑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11,28(3):363-366.
2015-07-10
吉林省教育廳“十二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項目(吉教科文合字[2015]482號)。
郭艷紅(1975- ),女,吉林榆樹人,東北師范大學體育學院講師,博士,從事體育教師教育研究。
G807.3
A
2095-7602(2015)10-014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