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前瞻記憶與服藥依從關系的研究進展
趙嵐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11
前瞻記憶是對將來要完成的活動或計劃的記憶,是記憶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已有研究表明[1],一些慢性疾病患者的服藥依從狀況與不同類型的前瞻記憶能力有著密切關系,前瞻記憶能力強的患者更能夠按時服藥。通過間隔回憶、認知訓練和工具訓練,能提高患者的前瞻記憶能力,改進服藥依從狀況。現將國外前瞻記憶與服藥依從關系的研究綜述如下。
1服藥依從的影響因素

作者單位:046012長冶市山西省長冶市城區第二人民醫院護理部
趙嵐:女,本科,主管護師
記服藥[3]。其次,服藥依從性的差異與日常生活特點和認知水平等因素有關。有研究者[4]在連續8 d的時間內,每天讓年輕被試者(18~20歲)和老年被試者(60~89歲)完成一系列認知測試,以及一些涉及自己日常生活狀況和以往服藥情況的問卷。通過回歸分析發現,日常認知水平對所有被試的服藥存在正向預測作用,但“日常事務”因素對老年和年輕被試的影響存在差異,即在日常事務較忙碌時,年輕被試者更能記得服藥,而老年被試者則相反。
雖然從上述研究可以看出,年齡、性別、日常活動、認知神經特點等會對服藥依從產生影響,但有研究者認為,這些影響因素或多或少地都通過患者的“前瞻記憶”發揮作用[5]。
2前瞻記憶的基本概念
前瞻記憶是將來要完成的活動或計劃在頭腦中的保持與執行。如記住“明天14∶00去醫院”這一計劃并實施,就是一個典型的前瞻記憶的例子。因為從今天開始,頭腦中就有了關于此事的計劃和“意向”,隨著時間的臨近,這一計劃和意向會越來越清晰,直至成功執行(按時去了醫院)。可見,前瞻記憶的最大特點是,記憶中的計劃是在將來實施的,即存在著長短不一的時間“延時”。與前瞻記憶相對的是另一類不包括計劃或將來事件的記憶,如對曾經看過的一場電影情節的記憶、對英語單詞的記憶等,相對于前瞻記憶而言,這類記憶被稱為“回溯記憶”。
近二十多年來,研究者們除開展實驗室中的前瞻記憶研究,探討前瞻記憶的發生、發展與執行的心理機制外,還積極關注了日常生活中的前瞻記憶。研究表明,前瞻記憶是一種與日常生活有著密切關系的記憶種類,人類記憶的一半以上都可歸為前瞻記憶,而日常生活中50%~70%的記憶失敗都發生在前瞻記憶中[6],前瞻記憶的失敗,如忘記赴約、錯過開會等,有時會給我們的日常生活與工作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是重大的損失。作為人類的一種重要認知功能,前瞻記憶與某些疾病治療和康復的關系也引起了研究者的關注。已有的研究發現,一些精神和身體疾病、藥物和酒精成癮、腦損傷以及老年化等往往都伴隨著前瞻記憶的衰退,前瞻記憶水平可作為某些疾病(如精神分裂癥)患者腦功能水平重要指標的觀點正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7]。
根據上述前瞻記憶的操作定義,服藥依從也是一種依賴前瞻記憶支持的行為。因為對于患者來說,每次按時服藥都是一種將來要執行的計劃中的任務,具體地說,是一種對有規律的計劃執行的“習慣性”前瞻記憶。
3服藥依從與前瞻記憶的關系
3.1服藥依從與實驗室情境前瞻記憶的關系實驗室情境的前瞻記憶,即在實驗室中的個人電腦上完成一個當前任務(如記憶詞表)的同時,還完成一個置入其中的前瞻記憶任務(如遇到詞表中特定的單詞時按下指定按鍵)。Vedhara等[8]以48例Ⅱ型糖尿病的老年患者為被試對象,對服藥依從與實驗室情境前瞻記憶的關系進行了研究。被試對象需完成的當前任務為對屏幕上的單詞分類,前瞻任務為在實驗開始30 s后的任一時間按一次空格鍵,并使用不同的線索對被試完成前瞻記憶任務進行提示。而被試服藥依從的情況由電子監視裝置記錄。結果表明,實驗室前瞻記憶任務正確率高的被試,在服藥中遺漏較少。
3.2服藥依從與模擬情境前瞻記憶的關系HIV感染者的病情具有潛伏期長、發展緩慢的特點,堅持正確的治療能有效降低體內病毒含量,增強患者免疫力,推遲發病時間。因此,服藥依從對HIV感染者來說就顯得很重要。一些研究者使用前瞻記憶篩選測驗確定HIV感染者的前瞻記憶水平,對前瞻記憶與服藥依從的關系進行了研究。前瞻記憶篩選測驗由8個模擬真實生活情境的前瞻記憶任務構成,且涵蓋了不同的任務類別。如其中一個基于事件的、15 min延時并以動作反應的前瞻記憶任務為主試交給被測者一張明信片時,被測者應記得將自己的地址寫在上面。
Woods等[9-10]先后進行了兩項較類似的研究,即以藥瓶上的電子裝置精確監視HIV感染者被試的服藥依從情況,并以此將被試分為服藥依從組和非依從組,再以前瞻記憶篩選測驗確定兩者的前瞻記憶水平。結果表明,相對于服藥依從組,非依從組的前瞻記憶更差,特別是長時延時的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更是如此。Contardo等[11-12]學者也使用前瞻記憶篩選測驗,確定HIV感染者服藥依從與前瞻記憶的關系,同樣得出了前瞻記憶測試表現好的患者服藥依從高的結論。
3.3服藥依從與自陳前瞻記憶的關系前瞻和回溯記憶問卷是一個讓受測者自我評價日常生活中回溯記憶和前瞻記憶的自陳問卷。問卷包括16個項目,其中涉及前瞻記憶的有8個項目,讓被試回答日常生活中“是否經常忘記要做某事”等一般性的問題。
Woods等的兩項研究中,研究者還使用了前瞻和回溯記憶問卷讓HIV感染者被試評價自己的日常前瞻記憶水平,但兩項研究的結果并不一致:一項研究發現,服藥依從性差的被試對自己日常前瞻記憶的能力評價也較低[9];但另一項研究則表明,對自己日常生活中前瞻記憶的評價與服藥依從性沒有關系[10]。這種矛盾的結果可能與前瞻記憶自評的客觀性不強有一定關系。
從上述服藥依從與前瞻記憶關系的研究結果可以看出,不論是實驗室條件下、模擬情境中還是自我評定的結果,患者的前瞻記憶表現都與服藥依從有著一定的相關性。因此,提升患者的前瞻記憶水平,是促進服藥依從狀況的有效途徑之一。
4通過提升患者前瞻記憶促進服藥依從
目前的臨床實踐中,主要使用人工手段或工具輔助手段直接提醒患者服藥的方法來保證服藥依從性。但這兩種手段各有缺陷:人工手段需專人承擔,成本高且不能排除遺漏或錯誤;而使用手機短信、鬧鐘或專門裝置等工具輔助手段雖然簡單有效,但也存在著患者(特別是老年患者)可能無法正確使用電子裝置、鬧鐘等工具只能提醒服藥時間,不能明示服藥品種數量等問題。
根據上述服藥依從與前瞻記憶關系的研究結論,提升患者的前瞻記憶能力,能有效促進服藥依從的狀況。并且作為一種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記憶,前瞻記憶能力的提高還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病情的改善和康復。有研究者探討了對一些疾病患者前瞻記憶進行訓練提升的方法和效果,具體如下:
4.1使用間隔提取訓練的方法間隔提取是對記憶障礙進行干預的一種技術,它的基本程序是,讓受訓者每隔一段時間就回憶所記憶項目,并且相隔的時間逐漸延長,最后達到記憶鞏固的目標[13]。由于間隔回憶技術操作簡單且行之有效,已被廣泛應用在包括前瞻記憶在內的各種記憶和認知功能缺陷者的訓練中。如在Camp等[14]的一項使用間隔提取技術改進早期老年癡呆患者前瞻記憶的研究中,研究者的訓練目標是讓患者能記得每天查看日程表,以確定并完成計劃中的任務,即前瞻記憶任務。在第一階段,訓練者布置“記得每天查看日程表”的任務,20 s后提問:“你怎樣才能記得每天要做的事?”如果患者正確回答,則下次提問增加延時20 s,直到2次提問之間的間隔達到4 min且受訓者仍能正確回答,即結束第一階段訓練。第二階段為真實任務,即每天查看日程表并完成所列任務。結果表明,原本不能完成上述任務的23名早期老年癡呆癥患者中,87%能通過第一階段訓練,而其中75%能完成第二階段任務。另外,有人同樣使用間隔提取技術,對早期老年癡呆癥患者使用了“1周后將物品交給主試”前瞻記憶任務進行訓練,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15]。此外,在對腦損傷患者進行前瞻記憶提升訓練中,間隔提取技術也被證明效果顯著[13]。
4.2使用認知促進的訓練方法認知促進的訓練,是指通過策略掌握、反復練習等促進患者前瞻記憶。如Fleming等[16]制定一個歷時8周的訓練計劃,主要內容包括自我了解訓練、選擇合適的提醒工具、組織策略、概括等。通過實施這一計劃,3名外傷性腦損傷被試的前瞻記憶測試水平得到了提高。而另一項促進項目則反復訓練外傷性腦損傷患者在將來指定時間完成指定行為(基于時間的前瞻記憶)能力,結果使1名患者的前瞻記憶時長范圍從1 min延長到5 min,另1名則從2 min延長到了10 min[17]。
4.3使用電子裝置訓練前瞻記憶在一項研究中,Oriani等[18]將電子提醒設備作為提升患者前瞻記憶的訓練工具,以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為對象進行了研究。研究者在設備里設定好前瞻任務的執行時間和執行事項,在使用時,這一電子設備會在設定好的時間點自動發出提示音,使用者聽到提示音后按鍵,這時電子設備會語音報告需要執行任務的內容。研究結果顯示,患者使用自由回憶和記事本的方式對前瞻記憶并無改善,但電子提醒設備則展現出了很好的訓練價值。
5小結
綜上所述,前瞻記憶能力的訓練能改善患者記憶功能,提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國內應借鑒國外相關前瞻記憶能力的培訓方法,將其應用于臨床和理論研究中并發揮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王亞.精神分裂癥譜系的前瞻記憶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2008.
[2]Schulz JS,O′Donnell JC,McDonough KL,et al.Determinants of compliance with statin therapy and 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al goal attainment in a managed care population[J].Am J Manag Care,2005,11(5):306-312.
[3]Roe CM,Motheral BR,TeitelbaumF,et al.Compliance with and dosing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enzyme inhibitors before and after hospitalization[J].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0,57(2):139-145.
[4]Neupert SD,Patterson TR,Davis AA,et al.Age differences in daily predictors of forgetting to take medication:The importance of context and cognition[J].Exp Aging Res,2011,37(4):435-448.
[5]Zogg JB,Woods SP,Sauceda JA,et al.The role of prospective memory in medication adherence:a review of an emerging literature[J].J Behav Med,2012,35(1):47-62.
[6]Kvavilashvili L,Messer DJ,Ebdon P.Prospective memory in children:The effects of age and task interruption[J].Deve Psychol,2001,37(3):418-430.
[7]Shum D,Leung JP,Ungvari GS,et al.Schizophrenia and prospective memory:a new direction for clinical practice and research[J].Hong Kong J Psychiatry,2001,11(2):23-26.
[8]Vedhara K,Wadsworth E,Norman P,et al.Habitual prospective memor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implications for medication adherence[J].Psychology,Health & Medicine,2004,9(1):17-27.
[9]Woods SP,Moran LM,Carey CL,et al.Prospective memory in HIV infection:is "remembering to remember" a unique predictor of self-reported medication management[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8,23(3):257-270.
[10]Woods SP,Dawson MS,Weber E,et al.Timing is everything:Antiretroviral nonadher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mpairment in 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09,15(1):42-52.
[11]Contardo C,Black AC,Beauvais J,et al.Relationship of prospective memory to neuropsychological function and antiretroviral adherence[J].Arch Clin Neuropsychol,2009,24(6):547-554.
[12]Poquette AJ,Moore DJ,Gouaux B,et al.Prospective memory and antiretroviral medication non-adherence in HIV:an analysis of ongoing task delay length using the memory for intentions screening test[J].J Int Neuropsychol Soc,2013,19(2):155-161.
[13]謝家興,張小年.間隔提取記憶訓練在腦損傷患者康復中的應用[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0,32(3):215-216.
[14]Camp CJ,Foss JW,O′Hanlon AM,et al.Memory interventions for persons with dementia[J].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1996,10(3):193-210.
[15]喬文達.間隔提取法在阿爾茨海默病認識康復的應用[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6,12(12):1073-1075.
[16]Fleming JM,Shum D,Strong J,et al.Prospective memory rehabilitation for adult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A compensatory training programme[J].Brain Injury,2005,19(1):1-10.
[17]Raskin SA,Sohlberg MM.The efficacy of prospective memory training in two adults with brain injury[J].Journal of Head Trauma Rehabilitation,1996,11(3):32-51.
[18]Oriani M,Moniz-Cook E,Binetti G,et al.An electronic memory aid to support prospective memory in patients in the early stages of Alzheimer′s disease:A pilot study[J].Aging Ment Health,2003,7(1):22-27.
收稿日期:(2014-01-06)
(本文編輯陳景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