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單位:100029北京市中日友好醫院CCU
王霞:女,本科,主管護師
·??谱o理·※內科護理
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診PCI術后的護理
王霞
摘要目的:總結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急診冠狀動脈介入(PCI)術后患者的護理經驗。方法:回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13例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患者急診PCI術后的臨床資料,加強術后一般情況、常見情況的觀察和護理以及早期心臟康復護理,預防疾病進展及惡化,積極改善患者預后。結果:13例患者中11例患者病情平穩轉出CCU,2例患者在住院1~7 d內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死亡。結論:從一般情況及常見特殊情況給予密切觀察及護理,快速反應,及時處理,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和搶救成功率。另外需注重患者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幫助患者順利渡過危險期,早日康復。
關鍵詞心肌梗死;冠狀動脈介入;護理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5.02.012
收稿日期:(2014-05-05)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危重的急性事件,臨床表現多樣,危重程度不一,而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圍大,完全閉塞比例高,病情變化迅速,治療措施復雜,為重中之重,需密切觀察,準確判斷,隨時搶救。多部位心肌梗死施行緊急冠狀動脈介入(PCI)血運重建是目前最有效、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療。2012年1月~2013年3月我院共收治13例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患者,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本組患者13例,男9例,女4例。年齡47~82歲,平均68歲?;颊呔_診為急性多部位心肌梗死:前壁+下壁2例,下壁+后壁2例,下壁+后壁+右室9例。冠脈造影均為多支血管病變,血管重度狹窄,扭曲鈣化明顯,其中伴一支血管完全閉塞8例,伴二支血管完全閉塞2例。本組患者均有一種及以上基礎疾病,其中合并高血壓病11例,高血脂9例,糖尿病3例,慢性腎功能不全4例,腦梗死3例。
1.2治療方法13例患者均施行急診PCI術,經橈動脈或股動脈外周血管徑路,對閉塞冠脈行球囊擴張和支架植入,及時、有效、持久地開通“罪犯血管”,在開通梗死相關的動脈后仍存在嚴重的血流動力學障礙者(如急性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同時處理有助于改善血流動力學狀態的非梗死相關血管。本組患者分別在前降支、回旋支及右冠置入支架1枚者10例,在前降支或右冠置入2枚支架者2例,右冠及回旋支各置入1枚者1例。術中出現室速或室顫7例,給予除顫4例。術中呼吸心跳驟停給予心外按壓及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2例。出現嚴重竇緩或三度房室傳導阻滯,心率30~40次/min 10例,均給予臨時起搏器置入,調節起搏心率60~70次/min。術中嚴重低血壓8例,并發心源性休克4例,均給予多巴胺或同時多巴酚酊胺等血管活性藥物應用,置入IABP 6例,維持術后血壓90/60 mmHg。術后常規給予抗血小板,抗凝,抗心肌缺血,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室重構,調節血脂穩定斑塊等藥物治療及相關癥狀的對癥治療,其中2例患者術后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1例患者給予連續心排出量(PICCO)監測。
2護理
術后詳細轉交接并記錄,包括生命體征,術中有無不適癥狀,血管入徑,術中靜脈及冠脈用藥,冠脈介入治療等情況等。給予患者吸氧3~5 L/min,對患者進行疼痛評估,了解術中有無應用鎮痛劑。觀察切口、四肢末梢循環、皮溫,根據切口部位和凝血指標協助醫師解除切口加壓。建立良好的靜脈輸液通路,準確記錄出入量。
2.1胃腸道癥狀惡心、嘔吐是術后出現胃腸道癥狀之一,常與心肌壞死物對迷走神經的刺激、應用升壓藥、鎮痛劑及與心排血量降低而使胃組織灌注不足有關。伴惡心、嘔吐者心肌梗死范圍多較大,合并癥較多[1]。術后出現嘔吐患者密切觀察嘔吐物性質,同時應將頭偏向一側以防誤吸,遵醫囑給予止吐藥物。頻繁嘔吐導致電解質水分大量流失,患者會嚴重口渴,協助患者少量多次飲用溫水,避免一次多量飲水導致胃部過度擴張,誘發嘔吐。保持嘔吐后床單位清潔干燥無異味,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消化道出血是另一主要胃腸道并發癥,患者主要表現為嘔吐咖啡物,嘔血、便血等癥狀。消化道出血機制較復雜,常與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應用有關,又與機體的應激反應及患者有無消化道既往病史有關。發生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嚴密觀察胃液情況及排泄物顏色有無異常。監測血紅蛋白和血細胞比容HCT水平,給予消化道局部止血及抑酸治療,必要時給予輸血。本組8例患者術后第1天均出現頻繁嘔吐,胃潛血陽性,經對癥治療后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逐漸出現胃出血、DIC、多臟器功能衰竭;其他患者癥狀好轉。
2.2心前區癥狀及呼吸困難患者術后經常主訴胸痛,胸悶等心前區不適癥狀,常為心肌缺血而再發心絞痛或心肌梗死,多為梗死相關冠狀動脈病變不穩定,產生了嚴重狹窄,瀕臨閉塞所致[2]。當患者主訴心前區不適時應立即通知醫師,行床旁心電圖檢查,觀察心電圖有無動態改變,同時動態觀察生命體征及心肌標記物變化,及時遵醫囑給予硝酸酯類藥物緩解癥狀。除心前區不適癥狀外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加重發生急性左心衰時,患者會出現憋氣、呼吸困難、不能平臥等癥狀。本組2例患者因肺部感染致心力衰竭加重出現胸悶憋氣伴咳嗽咳痰,體溫升高,外周血白細胞升高,給予抗感染等積極治療,患者癥狀逐漸緩解。另外2例患者發生急性左心衰竭,給予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其中1例給予ICCO監測了解患者心臟的前后負荷水平及肺水腫情況,及時調整治療,患者病情均得到控制好轉。護理時對胸悶憋氣的患者密切監測呼吸頻率,血氧飽和度情況,有無咳嗽及咳痰情況,有無痰液潴留,聽診肺部有無啰音,觀察面色、口唇有無發紺。如患者出現胸悶、不能平臥及肺部出現啰音,應考慮心功能不全,及時給予提高吸氧流量。如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困難、大汗、端坐呼吸、肺部聽診哮鳴音伴濕啰音,血壓、心率升高,考慮為急性左心衰竭,應立即遵醫囑給予高流量吸氧或無創呼吸機輔助呼吸,控制輸液量,迅速鎮靜、利尿、強心、平喘,降低心臟前后負荷,改善心功能。
2.3心律失常PCI治療后可以減少心肌梗死面積,挽救心肌,但臨床病程仍然會按照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特點發展[3]。因心肌缺血和壞死常發生室性心律失常,特別是在發病24 h內。本組有2例患者術后第1天出現室性心律失常,其中1例發生短陣室速持續12 s,發現患者發生室速前有ST段抬高,持續約7 min后ST段逐漸回落,考慮冠狀動脈痙攣引起一過性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給予硝酸酯類藥物抗冠狀動脈痙攣治療;另1例患者術后剛返CCU,突然出現室速,心率190次/min,意識喪失,血壓88/44 mmHg,立即給予簡易呼吸器輔助呼吸,同時給予電復律1次后心律轉為竇律,遵醫囑迅速給予可達龍靜脈泵入,后患者血壓逐步上升,意識恢復。臨床上除室性心律失常外患者因心功能不全,泵衰竭會經常出現室上性心律失常,如房撲或房顫。本組3例術后出現房顫的患者均為心力衰竭進行性加重,BNP增高,經積極有效治療后,心律維持竇律。除上述之外電解質鉀、鈉、鈣和鎂紊亂也與心律失常密切相關,在電解質引起的心律失常中,以鉀離子影響最大。本組1例患者術后血鉀2.7 mmol/L出現竇速伴頻發室早,短陣室早二聯律,短陣室速,給予及時靜脈及口服補鉀,復測血鉀4.5 mmol/L,心律逐漸恢復竇律,未再發生室性心律失常。嚴重心律失常可導致一時性心輸出量驟減,大腦供血不足,此時應先判斷患者神志,如意識喪失立即給予心臟電除顫或心肺腦復蘇,準備好搶救器械及藥物。掌握病情,密切觀察抗心律失常藥物的副作用,監測化驗指標及電解質情況。對于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應用臨時起搏器,在心律或心率恢復早期不應立即停用起搏器,而是逐漸減慢起搏頻率,以防發生意外。保持起搏導線部位皮膚無菌,防止感染,準確記錄起搏器的起搏頻率、靈敏度、起博閾值[4]。
2.4低血壓PCI術后因疼痛、大汗、嘔吐、嚴重心律失常,擴血管藥物使用不當,拔除鞘管時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心功能不全,心肌收縮力下降,循環血量下降,均使血壓下降[5]。當患者血壓<90/60 mmHg可引起冠狀動脈灌注減少,加重心肌缺血,嚴重時可立即危及患者的生命。術后密切監測血壓,保持血管活性藥物輸入通暢。對伴有急性右室心肌梗死患者應了解術中輸液量,術后監測中心靜脈壓,遵醫囑輸液補充血容量,直至血壓能相對平穩為止,同時密切觀察心率、血壓、呼吸和肺部啰音變化情況,若有心力衰竭征象,立即停止擴容,并給予利尿劑和血管擴張劑。補液擴容時,避免使用硝酸酯類,酌情使用β受體阻制劑及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類藥物,隨血壓平穩逐漸增加此類藥物。若出現低血壓伴皮膚濕冷、少尿、意識改變等表明心源性休克仍存在,應立即做好搶救準備。目前PCI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伴心源性休克的有效治療手段,本組術中并發心源性休克4例,經急診PCI及術后治療護理后轉危為安。
2.5早期心臟康復護理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PCI術后患者常在沒有思想準備的前提下突然發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的心理壓力。在與患者交往過程中,醫護人員的言行時刻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給予患者情感上支持,使其感受到關愛,從而維持良好的心理情緒狀態。及時給予患者及家屬及時的健康教育,給予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等評估,進行日常生活指導,每位患者的活動差異性很大,對高?;蝮w力疲憊患者活動進展宜慢[6]。早期護士應協助患者更換體位,床上肢體功能鍛煉,如手指腳趾關節活動、手及腳的背屈運動等,可促進靜脈回流,避免靜脈內血液淤積、血栓形成,隨后根據患者病情逐漸制訂運動計劃,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促進患者進行全面康復。
3結果
本組11例患者病情平穩轉出CCU。2例患者在住院1~7 d內發生多臟器功能衰竭,搶救無效死亡。
4討論
急性多部位重癥心肌梗死急診PCI術后通過對患者一般情況掌握與觀察,及對術后經??赡芤l生的特殊情況給予預見性判斷,或者對已發生的特殊情況及時處理,積極采取有效措施,配合治療,提高患者的搶救成功率及治療效果。另外還應高度關注患者早期心臟康復護理,對改善預后起到積極作用,給予患者情感上的支持,穩定患者的心理狀態;逐漸增強患者的康復活動,減少并發癥的產生;給予患者及時的健康教育,促進患者的全面康復。實踐證明,急性心肌梗死直接PCI重建血運,是目前最有效、對患者受益最大的治療,這一技術已成為治療冠心病的主要措施,挽救大量患者的生命。PCI成功與否,除與患者的病情、醫師的正確決策和操作技術有關,還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認真細致的護理工作有助于進一步提高PCI患者的療效。通過以上的護理措施為術后患者提供了必要的安全保障,體現了護理的重要性,值得總結與完善。
參考文獻
[1]侯桂華,霍勇.心血管介入治療護理實用技術[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0:189.
[2]楊躍進,華偉.阜外心血管內科手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142.
[3]劉文嫻,呂樹錚.心臟危重癥處理原則和案例分析[M].北京: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2011:28.
[4]王欣然,楊莘.危重病護理臨床思維[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0:73.
[5]曹宏霞,王霞,楊秀蘭,等.循證護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術中常見問題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0,7(15):53-56.
[6]美國心肺康復協會.美國心臟康復和二級預防項目指南[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10:40-41.
(本文編輯馮曉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