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秀熊彥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理念對護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護士不僅要具有精湛的護理操作技能,更要有著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奉獻精神。現有的醫學教育著重于對專業知識的掌握及技能的強化,對護生的職業道德培養重視不夠[1]。臨床實習是護生向護士職業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對護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ICU是危重癥患者集中監護和搶救的場所,護理任務繁重,工作強度大,其特殊的無陪護環境對護士責任心和職業道德的要求尤為突出。筆者通過在ICU實習過程中對高職護生適時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近年來,受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高職護生在擇業時首先考慮的是經濟收入及個人發展。進入ICU實習后,每天面對的是神志昏迷大小便失禁的患者以及護理人員時刻繃緊的神經及腳不停地的忙碌;面對的大部分是社會理解的缺乏及相對較低的收入,這些都會使護生對護理職業的期待降低,對未來職業的理解認同度不高。此時,帶教老師要善于把握高職護生的職業心理變化,結合當前護生中獨生子女比例較高,部分學生缺乏吃苦耐勞及無私奉獻精神的現狀,針對性地將職業道德培養貫穿于臨床帶教全過程中。ICU每天都會經歷危重患者的搶救,為了正確引導剛進入臨床實習的護生養成正確的職業價值觀,在ICU實習初,總帶教老師除指導護生熟悉ICU環境及相關管理制度外,適時開展1次“我是ICU護士我驕傲”的專題職業教育講座。由科室優秀護士介紹從入職時的迷茫到如今對本職崗位熱愛的職業成長經歷,用其真實的個人感受及職業體驗來影響護生,使之產生職業情感的共鳴。此外,我科每周五都會安排高年資的帶教老師為高職護生做1次實景訓練。選擇1例典型的危重患者病例資料,以匯報病史、體格檢查、制定護理措施及完成專項操作的流程進行。在實景訓練中帶教老師將無菌觀念、愛傷觀念、職業規范及準則等蘊含護士職業道德的內容貫穿其中。ICU實習中期,帶教老師在指導護生完成中心靜脈壓監測、呼吸道管理等專科護理操作的過程中,著重介紹相關護理對患者病情變化的影響。如護士通過ICU醫院感染控制質量查檢單的設計及應用,有效降低了VAP、導管相關血流感染(CRBSI)的發生率[2]。讓護生意識到三分治療、七分護理的重要性,同時也能體會到護理工作不僅是能做,更重要的是巧做,善于思考和總結才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護士。帶教老師對工作細心、態度認真的護生及時加以肯定,讓其收獲成功的喜悅;而對工作馬虎的護生立刻提出批評,并嚴肅指出護理工作的失誤可能帶來的嚴重后果,從而不斷強化護生責任意識。ICU實習結束前,我們針對性地設計了雙向評判表,在帶教老師和護生之間進行互評,并要求每位護生認真完成科室實習小結“我眼中的ICU”,借此進一步了解護生在ICU實習四周后其職業價值觀及職業理念的變化,總結帶教過程中護生職業道德培養的經驗和方法,在下一輪護生實習中加以提高。
ICU實習時間較短,同時高職護生相關專科知識也較為薄弱。為加強ICU專科技能的訓練,幫助護生規范職業行為,我們采取了“bedside nurse”的做法,讓護生對ICU護理有更多的感性體驗和理性思考[3]。每一位入科實習的護生都跟隨帶教老師分管床位,并承擔起責任護士的崗位職責,負責對分管床位患者進行整體護理。首先要求護生熟悉所管床位的ICU環境,能對各種陌生的搶救設備和監護儀器說出名稱并掌握其用途。其次仔細查閱患者的有關病歷資料,根據醫囑對患者的病情觀察重點及護理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然后帶教老師進行床邊教學,以各個臟器監護為單元,開展相應的專科知識講解及技能訓練。如循環功能的監護,先示范心電監護儀的使用方法及日常維護,再結合血流動力學監測的特點,著重介紹中心靜脈壓、有創動脈血壓的測壓方法及護理配合。在護生掌握相關技能后,進行能力的提升,結合患者的病情讓護生分析所得相關監測數據的臨床意義,設問當患者循環功能進一步衰竭時,護生可以通過哪些監測依據盡早發現并采取措施。通過帶教老師這種有目的地進行逐一臟器功能的監護教學,避免了過去那種帶教中護生每天只知道跟著老師去學做,而對如何去做卻思考得很少的狀況。同時,采用綜合評價的方法考核每位護生的床位管理及護理能力,避免護生只重視ICU的專科護理輕視對患者的基礎護理。這種有針對性的帶教,不僅可以強化護生的專科技能,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還可以讓護生在實踐過程中邊做邊思考,規范自身的職業行為并有利于臨床評判性思維能力的培養。
ICU護理工作注重團隊協作精神,每一名團隊成員的疏忽都有可能導致整體護理工作的失敗。讓每一位護生入科實習后就立刻參與到帶教老師的床位護理管理工作中,目的就是要培養其職業意識,盡快進入職業角色。分床管理的實習方法拉近了護生與老師的距離,同時,也對帶教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職業素質要求。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帶教老師的言行舉止、儀表規范都會對護生的職業道德觀形成帶來影響。如帶教老師在每日忙碌工作中表現出來的積極樂觀精神往往會感染護生,催其奮發向上。在給危重患者做各種專科護理操作時,帶教老師表現出來的愛傷觀念及慎獨精神,都會成為護生未來的職業準則。除教給其專科技能外,帶教老師運用眼神、手勢等非語言交流方式表達出來對患者的尊重與體貼,都會在不知不覺中加深護生對未來職業的理解。遇到患者病情的急劇惡化,帶教老師放棄休息,全身心投入搶救護理,不計較個人得失的職業態度都會給護生留下深刻的印象。通過帶教老師的榜樣作用,讓護生在學習專科護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產生道德情感的共鳴,并在潛移默化中逐漸養成無私奉獻的精神和關愛、尊重生命的優良品質,形成強烈的職業使命感,發自內心的履行“救死扶傷,為護理事業獻身”的真誠信念和道德責任感[4]。
總之,職業道德培養應該貫穿于護生的整個職業教育過程中。臨床實習是護生職業成長的重要階段,每一位臨床護理工作者都應積極主動地參與其中,不斷探索可持續性發展的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為我國的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提供后備力量。
[1]李喜琴,王宇東.關于加強醫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思考[J].中國衛生人才,2004,9:38-39.
[2]馮潔惠,徐建寧,俞 超,等.ICU醫院感染控制質量查檢單的設計及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3,48(2):153-156.
[3]葉進燕,林錫芳,潘景業.ICU臨床見習帶教的方法和思考[J].醫學教育探索,2007,6(11):1056-1057.
[4]熊 彥,潘放鳴,蔣 勇,等.網絡環境下高職護生職業意識培養和職業道德教育實踐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13(3):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