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 睿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英文期刊發展一直比較平穩,近年來有加速的趨勢。在全球化進程不斷深入的今天,在國際傳播格局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加強對英文期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對我國國際傳播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筆者分析了我國英文期刊的發展困境與對策,以期對此類期刊國際傳播理論研究提供借鑒與參考。
據《2014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共出版期刊9966種,總印數31.0億冊,總印張183.6億印張。但是與此規模龐大的期刊出版相比,我國的英文期刊只有十余種,盡管數量較少,但其在國際傳播中的作用卻不可小覷。一方面英語作為全球使用最廣泛的一門語言,已經成為國際交流不可或缺的工具。另一方面隨著日益增多的外籍人士來華工作或定居,英文期刊的潛在讀者群正日益擴大。因此,相比于其他類型的期刊,英文期刊擁有非常巨大的市場發展潛力。
從整體上來講,我國英文期刊的發展處于良好態勢。經過60多年的發展,已經探索出許多有效的傳播方式,并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傳播經驗,經過歷史淘汰而生存下來的都是這方面的典范。
近年來,我國新創辦的英文期刊正在增加。僅在2014年,就有多本英文期刊面世。4月,全英文雜志《中華人文》在倫敦書展借勢首發。這本雜志由江蘇省作家協會與鳳凰出版傳媒集團聯合出品,在英國出版發行,致力于把中國文學介紹給世界。6月,《機遇中國》以聯合辦刊的方式在中英兩國同步發行,由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聯手歐洲環球時代傳媒和英國普羅派樂衛視共同出版。6月,聞名中外的《文史哲》雜志也正式加入英文期刊行列,《文史哲》英文版正嘗試搭建中外學術界溝通對話之橋,創刊號的主題探討的是“中國社會形態問題”。
西方媒體偏見報道的影響。相比于西方的強勢媒體,我國媒體不管是在規模還是在影響力方面都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據統計,全球80%以上的新聞信息都是由西方知名媒體傳播的,西方媒體在國際傳媒格局中占有核心地位和優勢。一方面,因西方受眾本身存在的文化差異和意識形態差異,導致他們在接受我國英文期刊的內容上有所保留。另一方面,西方媒體對中國的歪曲報道,以及我國英文期刊長期扮演政治宣傳角色的原因,導致許多不了解中國國情的西方受眾對我國英文期刊的不信任,進而制約了我國英文期刊的國際化傳播與發展。
網絡媒體對國際傳播渠道的沖擊。全媒體時代,網絡媒體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拓展受眾群。集影音圖文等多種媒介于一體的新媒體傳播方式,不管在即時性、多元性、超時空性上,還是在互動性、便捷性方面,都遠非傳統媒體所能比擬。可以說,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受眾獲取信息、享受服務、互動交流的重要渠道和平臺。當新聞發生時,越來越多的受眾不再依靠翻閱報紙期刊,而是在第一時間通過微博、微信等網絡媒體獲取信息,只有在受眾想要深入了解新聞事件的時候,才會選擇傳統媒體,這無疑制約了我國英文期刊的發展。
期刊國際傳播策略研究不足。
我國英文期刊在國際市場的拓展過程中,對受眾的研究還不夠全面和深入。在受眾接受信息的過程中,核心問題是心理定勢。具體來講,就是我國國際傳播期刊的從業人員對國際情況缺乏全面了解,不能精準地把握西方受眾的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維方式,不能精準地把握國外媒體的運作規律,很難贏得西方受眾的認同,在國際傳媒市場上也無法構建良好的品牌形象。
我國英文期刊的內容基本是由國內作者撰寫,并按照嚴格的邏輯結構和格式要求進行創作。但這樣一來,在對這些內容進行翻譯時,必須要按照英文的邏輯加以調整,而翻譯多重視意義表達,行文方式很難達到西方受眾的閱讀要求。此外,我國英文期刊數量少,基本為專業性較強的科技期刊,具有對外傳播功能的非常少,它的市場份額需要進一步開拓。這些都是期刊策略研究不足所帶來的結果,并嚴重制約了我國英文期刊的發展。
加強受眾研究,提供綜合服務。
由于語言、思維等方面的差異,英文期刊的受眾群具有不同于其他期刊受眾的特征,為爭取對我國媒體存在偏見的西方受眾,我國英文期刊必須在不斷提高質量的基礎上,加強受眾心理研究,為受眾提供綜合化信息服務,以充分滿足受眾個性化信息需求。一方面,盡管大部分英文期刊都成立了專門網站,但基本上都存在著服務不到位,信息反饋不及時的問題。之所以會如此,主要是因為業內人士未能予以足夠重視,或認為傳統紙媒依然是重要的信息獲取渠道。但就算作為紙媒的有益補充,網絡媒體也要充分利用自身即時 性、互動性和便捷性等優勢, 加強與受眾的交流互動,構建 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如此才 能更好地為英文期刊服務。另 一方面,在期刊編排設計方 面,英文期刊必須充分考慮受 眾的閱讀習慣。比如,文章篇 幅不宜太長、版式不宜太過密 集,若是文章篇幅過長可以用 圖片、留白等方式進行處理, 以緩解受眾閱讀疲勞。英文期刊的版式設計基本為16開的版 本,以便于受眾攜帶為宜。 借鑒西方模式,擴大傳播 范圍。我國英文期刊要在經營管理方面借鑒西方國家成功的對外辦刊模式和經驗。例如,內容生產和廣告經營相分離。將英文期刊的廣告部門和編輯部門進行分離,使它們成為兩個專業化分工協作的獨立部門,業務的獨立能夠有效提高期刊質量,廣告營銷也變得更專業,經濟效益更為明顯。期刊內容風格和市場定位也要進行細化,不能只追求普遍層面上的大眾化,而是要迎合特定信息受眾群,這是發達國家對外傳播期刊辦刊理念的一大轉變。期刊本身的市場定位、受眾定位、運營管理、外部環境、社會責任、人文內涵、發展戰略等都是關乎媒體生存的核心問題。此外,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袤的地理優勢,形成了中國文化的多樣性特征,所以,在對外傳播中,不同地區和人文中心都有著各自不同的傳播手段和傳播特色,英文期刊必須立足于大城市,不斷擴大傳播范圍,才能取得預期的傳播效果。
拓展發行渠道,提高國際影響。
目前,零售和代售是我國英文期刊的兩種經銷方式。但隨著時代進步,市場經濟多元化發展,受眾碎片化閱讀趨勢日益加強,學習渠道也越來越豐富。因此英文期刊的發行渠道必須進行拓展,最大限度地挖掘產業鏈下游的潛在經銷商,以提高英文期刊的社會影響力和國際傳播力。
如《北京周報》在依托于國內郵政發行的基礎上,還充分利用各個國家的大使館、國內星級酒店和航空公司等作為新的發行渠道。國際發行則主要是利用代售公司直接或間接的發行,渠道較為單一。在國內,可以利用航空系統、鐵路口岸等進行發行,向外企尋求征訂合作,在外國人集聚地進行集中發行。同時還可以利用國外主流媒體加大廣告宣傳和形象構建。
綜上所述,英文期刊要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抓住受眾群擴大的機遇和新媒體崛起帶來的機會,構建有助于中國核心價值和文化輸出的多渠道國際傳播平臺,提高期刊的吸引力并加強話語感染力將是我國英文期刊走出困境、提高國際傳播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