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拿結合背俞穴刺絡拔罐治療哺乳期婦女早期急性乳腺炎80例臨床觀察
端木香鳳王卿軍
(山東省鄆城縣中醫醫院針灸科,山東鄆城274799)
【關鍵詞】乳腺炎;推拿;拔罐;穴,背俞
doi:10.3969/j.issn.1002-2619.2015.02.035
【中圖分類號】R244.1;R244.3;R655.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619(2015)02-0246-02
作者簡介:端木香鳳(1970—),女,主治醫師。從事針灸科臨床工作。
收稿日期:(2013-09-11)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急性化膿性病癥,哺乳期的婦女尤其常見,嚴重者可影響新生兒的健康成長。因此,在哺乳期婦女急性乳腺炎早期及時開展有效治療尤為重要。一般患者又因擔心西醫藥物治療對乳汁產生一定影響,而多采取中醫治療。2010-01—2013-05,我們運用推拿結合背俞穴刺絡拔罐治療哺乳期婦女早期急性乳腺炎80例,結果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全部80例均為山東省鄆城縣中
醫醫院針灸科住院患者,均為哺乳期婦女,年齡最小22歲,最大30歲,平均( 26±3)歲;病程最短1 d,最長7 d,平均(3.1±1.2) d;表現為患側乳房脹滿、疼痛,皮膚微紅或不紅,腫塊或有或無,乳汁排泄不暢,尚未成膿時體溫正常或稍高,白細胞計數正常或稍高,B超示局限性回聲增強(考慮為乳汁淤積)。
1.2診斷標準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中乳癰的診斷標準。
1.3治療方法予推拿結合背俞穴刺絡拔罐治療。
1.3.1推拿療法取穴:膻中、屋翳、膺窗、乳根、肩井、期門(雙穴取患側)。手法:①患者取仰臥位,患者雙上肢平放于身體兩側,全身放松,乳房周圍涂抹上滑石粉,先施揉法,摩法于患乳的乳根、膻中、屋翳、膺窗、期門,時間約15 min,然后患者取坐位,再用拿捏法拿捏肩井約5 min。②患者仰臥位,患側手臂平放于頭的一側,掌心向上,疼痛部位在乳房的上部及外上象限者,用手掌部內側為著力點,用五指指腹(五指稍微張開)從乳房根部由乳房向乳頭方向呈放射狀(順著乳腺管方向)有節律的輕柔加壓,推向乳頭,單方向推拿,如此反復,時間約1 min,疼痛部位在外下或乳房下部或內下象限時,分別從乳房的外下、內側或內下部依上述方法由乳房根部呈放射狀推向乳頭,越過乳頭,再繼續推向乳房的外上部直到腋窩,再順著手三陰經循行方向推向肘部,單方向推,如此反復,時間約10 min。在整個推拿過程中,力量輕重有度,松緊有序,著力點在于向前推進,不是向下壓,有硬塊的地方用指腹或手掌的大小魚際著力于患部,反復揉壓數次,直至腫塊柔軟為止。在推的過程中,乳汁會由少到多,噴射而出,可用手巾或毛巾擦拭。
1.3.2刺絡拔罐取穴:雙側肝俞、脾俞、胃俞。手法:患者取坐位,患者全身放松,局部常規消毒后,用三棱針點刺肝俞、脾俞、胃俞,點刺出血拔罐,留罐10 min,出血量約為0.5~2 mL,取罐后用消毒干棉球擦凈即可,間隔3 d治療1次。
1.3.3療程及其他推拿療法每日1次,最長5次;背俞穴刺絡拔罐,最多3次。治療期間囑患者避風寒,暢情志,避免擠壓乳房,少食辛辣之品。
1.4療效標準治愈:乳房部疼痛消失,無紅腫,皮膚顏色正常,乳汁分泌正常;好轉:疼痛明顯減輕或無,乳房部無紅腫,有或者無腫塊,乳汁分泌欠暢通;未愈:癥狀無改善,病情仍在發展[1]。
2結果
本組80例患者,治愈68例(85%),好轉10例(12.5%),無效2例(2.5%),總有效率97.5%。
3討論
急性乳腺炎是乳腺的化膿性病癥,哺乳期婦女尤其常見,乳汁淤積是發病的重要原因,容易受到細菌入侵。本病發病初期患側乳房脹滿疼痛,哺乳時尤甚,乳汁分泌不暢,局部乳房脹痛(1~2 d)并伴有腫塊,腫塊逐漸增大(3~5 d),部分可伴有全身癥狀,如高熱、寒戰、全身乏力、大便干燥,常可在5~7 d內形成膿腫。急性乳腺炎屬于中醫學乳癰范疇,多因產婦忿怒郁悶,情志不暢,加之飲食厚味,肝胃失和,或乳房受到擠壓致使乳絡失宣,經絡阻塞,氣血瘀滯不通所致[2]。中醫學認為,乳房為眾經所屬,諸經氣血、津液灌注而成,其中與任脈、足陽明胃經、足厥陰肝經最為密切。手三陰經起于胸中,調理胸中氣機,疏通乳房經脈,足陽明胃經過乳房,足厥陰肝經至乳下,病變主要在肝、胃兩經,故治療以疏肝和胃、清熱散結、疏筋通絡為主。乳根、屋翳、膺窗皆為足陽明胃經之腧穴,且位于乳房周圍,具有疏肝和胃、清瀉胃熱的作用。期門為肝之募穴,疏肝解郁。膻中為任脈之穴,有通調沖任、灌養乳房之功,且為八會穴之氣會,善調胸中氣機,寬胸理氣通乳。肩井為治療乳癰的經驗穴,系手足少陽、足陽明、陽維脈交會穴,所交會之經脈均行于胸、乳,故用之可通調諸經之氣,使少陽通則郁火清,陽明凊則腫痛消,從而收“乳癰取肩井而極致”之功。十四經腧穴主治的基本規律是“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即經脈循行分布所過之處,就是該經脈所屬腧穴主治的范圍。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皆起于心中,行走于手臂內側,位于乳房部,推拿該循行部位的經脈可疏通乳部經脈之氣,有活血化瘀通絡之功。背俞穴為五臟六腑之氣輸注于背腰部的腧穴,肝俞、胃俞、脾俞皆是肝、脾、胃經氣輸注于背部的腧穴。腧穴所在,主治所在,肝、胃經是乳房本病所主,脾與胃相表里,通過治療背俞穴而起到活血化瘀、疏通經絡的作用。《內經》提出“菀陳則除之者,去血脈也”的刺血原則,刺絡出血配合拔罐治療,可增強活血養血之功,疏肝解郁和胃,瘀去腫消。本研究結果表明,推拿結合背俞穴刺絡拔罐治療哺乳期婦女早期急性乳腺炎臨床療效確切,方法簡便有效,且無毒副作用,值得臨床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3-44.
[2]闞德新,王黎明,丁沖.通乳湯治療產后急性乳腺炎72例[J].河北中醫,2011,33(8):1158-1159.
(本文編輯:石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