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飛
(新鄉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新鄉 453003)
淺談如何提高哺乳仔豬成活率
韓飛
(新鄉市動物衛生監督所,河南 新鄉453003)
仔豬成活率直接關系生豬養殖效益,如何提高仔豬成活率、增加養殖效益,最為廣大養殖場(戶)尤其是中小規模養殖場(戶)關注。一般來講,仔豬包括哺乳仔豬與斷奶仔豬,具有生長發育快、可塑性大、飼料利用效率高等特點,提高哺乳仔豬的成活率和斷奶重、斷奶窩重,縮短仔豬體質量達25 kg的時間,是養豬生產中的重要技術環節。仔豬由吃奶加吃料,轉為斷奶只吃料,由母仔一起,變成母仔分離。如果處理不當,則仔豬想念母豬,鳴叫不安,吃睡不寧,甚至發生下痢,仔豬瘦弱,影響生長發育。因此,找到適宜的斷奶時間,掌握斷奶方法,搞好斷奶仔豬的飼養管理顯得十分重要。
1.1神經調節機能不健全
初生仔豬的下丘腦、垂體前葉和腎上腺皮質等系統的機能雖已相當完善,但大腦皮層發育不全。調溫中樞未經四季寒暖的鍛煉,調溫能力很差,加之初生仔豬不能很好地利用血中碳水化合物來轉化熱量。因此,神經性調節體溫適應環境的能力差。
1.2物理調節能力有限
豬對體溫的調節主要是靠被毛、肌肉顫抖、豎毛運動和擠推供暖等物理作用來實現,但仔豬的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又很少,保溫隔熱能力很差。
1.3消化機能不完善
新生仔豬消化器官的重量和容積都小,但增長很快,仔豬出生時胃內僅有凝乳酶,胃蛋白酶很少,由于胃底腺不發達,缺乏游離鹽酸、胃蛋白酶沒有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質,特別是植物性蛋白質。這時只有腸腺和胰腺發育比較完全,胰蛋白酶、腸淀粉酶和乳糖酶活性較高,食物主要是在小腸內消化。
1.4免疫機能不完全
初生仔豬體內基本缺乏先天性免疫力,然而,初乳(產后3 d內的乳)中含有大量免疫抗體,只有及早吃到初乳,才能使初生仔豬獲得被動免疫力。仔豬3周齡左右才開始產生自體免疫抗體,此時母豬泌乳開始下降,乳中抗體也開始減少,仔豬處于抗體轉換期,極易得病。
2.1凍死、餓死
仔豬皮下脂肪薄,被毛稀少,散熱快,保溫能力差,加上體內能量儲備有限,調節體溫的生理機能不完善,對寒冷的環境非常敏感。仔豬受寒體溫降低后常出現呆滯、半昏迷、無力吃奶、衰弱甚至死亡。同時,寒冷又是仔豬被壓死、餓死和病死的誘因。母豬母性差,產后食欲不振,少奶或無奶且通過催奶措施效果不佳,乳頭有損傷,所產仔豬數多于母豬有效乳頭數,以及寄養不成功的仔豬等都可因饑餓而死亡。
2.2壓死、踩死
母豬母性較差,或產后患病,環境不安靜,導致母豬脾氣暴躁,弱小仔豬易被母豬壓死或踩死。有時豬舍環境溫度低,墊草太厚,仔豬躲在草堆里,或是仔豬向母豬腿下、肚下躺臥,也容易被母豬壓死或踩死。
2.3病死
常見病有肺炎、下痢、低血糖病、溶血病、先天性震顫綜合征、仔豬流行性感冒、貧血、心臟病、寄生蟲病、白肌病和腦炎等。其中黃痢、白痢是仔豬最常見的疾病,下痢死亡占病因死亡總數的43%~67%。哺乳仔豬以2~5月份發病率為高,對仔豬危害較大,應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綜合防治。
2.4咬死
某些母豬母性差(有惡癖),或因管理不善,飼糧中缺乏某些營養物質,產前嚴重營養不良,產后口渴、煩躁而出現咬吃仔豬。特別是在仔豬寄養時,因寄養并窩工作不細致,保姆母豬認出寄養仔豬不是自己親生仔而咬傷、咬死仔豬的現象更為頻發。
3.1做好母豬飼養管理及助產工作
一般母豬懷孕期平均為114 d,根據母豬體況、大小,日喂妊娠母豬料為2.5~3 kg,但在產前1周喂料量開始逐漸減少,產仔當日降至0.5~1 kg,以防止母豬泌乳高峰期采食量下降、初乳脂肪過高而引起仔豬拉稀。母豬妊娠后期應采取單圈飼養,嚴禁飼喂發霉、變質、腐敗、冰凍等帶毒飼料,做好夏季防暑、冬季防寒工作并保證充足飲水。在產前3~4 d,每日要用溫水清洗按摩母豬乳房,以刺激乳腺,促進產后乳汁分泌。臨產母豬乳房、外陰部用0.10%高錳酸鉀水擦拭消毒,并擠掉少量初乳。
3.2母豬合理的免疫和用藥程序
切實做好豬瘟、偽狂犬病、細小病毒病、乙型腦炎、藍耳病等病毒性疾病的免疫接種,因為在木乃伊胎、死胎或弱仔多的窩內,母豬的健康狀況通常不好,并且產后仔豬的成活率低。大部分細菌是通過母豬傳播給仔豬的,因此,在產前、產后一段時間內飼料中添加特定的藥物如支原凈、強力霉素等,可有效降低母豬的感染率和子宮內感染的比例。但加藥時需要考慮母豬的采食量,保證每頭母豬能夠得到足夠的藥物。也可以在產前、產后注射長效抗生素。
3.3做好哺乳仔豬的飼養管理
3.3.1防寒保溫、防凍防壓
由于新生仔豬被毛稀薄,皮下脂肪少,體溫調節能力差,仔豬非常怕冷,仔豬生后的環境溫度應為:第1周32~28℃,8~30日齡為23~25℃,為此要堵塞風洞(門窗),鋪墊草保持室內干燥是基本保溫措施。其他保溫方法有以下幾種:采用火坑(火墻),使舍內溫度達到要求;采用紅外線燈泡,做一個1 m3的自制木箱,采取母子分散居住,定時吃奶的方法;采用自制電褥子,面積1 m2,將電褥子放在木箱內,上邊墊上草,讓豬臥在里面。
3.3.2固定乳頭、吃足初乳
母豬分娩后3~5 d的乳稱初乳,以后稱常乳。初乳含蛋白質、維生素、免疫抗體、鎂鹽,酸度高,因此吃足初乳能提高仔豬抵抗疾病的能力,保證生長發育良好。仔豬從出生到第一次吃奶,間隔3~5 min,2~3日內人工輔助固定乳頭。分娩后,將全窩仔豬移到母豬身邊,讓其自尋乳頭,待大多數找到乳頭后,個別調整,將弱小的放到中間靠前的幾付乳頭上,經過幾次訓練后,即不變。固定時讓母豬一側躺臥,若產仔數少于乳頭數,讓弱小豬吃兩個乳頭,若產仔數多于乳頭數,除寄養外,可人工哺乳或分批哺乳。
3.3.3剪獠牙防止仔豬互相咬傷
仔豬出生時有成對上下門齒和犬齒(俗稱獠齒)共8枚,此牙有害無益,因牙齒發癢互相咬斗,傷及母豬乳頭和同窩仔豬的尾、耳。所以,在仔豬生后打耳號的同時用尖鉗子或指甲剪從牙根部切除獠牙,以不傷其牙床為好,大型豬場早已推行這一措施。
3.3.4及早補料
母豬從產后第5天開始泌乳量逐漸上升,到21 d左右達到泌乳高峰,以后逐漸下降,而21日齡時仔豬的生長發育正處于旺盛時期,單靠吃母乳已不能滿足其生長所需養分,所以應給哺乳仔豬提早補料。另外,早補料能促進仔豬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發育,避免仔豬亂啃臟物,減少下痢患病,減少死亡。補料可從仔豬7日齡開始訓練吃開口料,飼喂時不可一次添加過多,且要求所補料營養全面,適口性好,容易消化,同時做到少量多次的補料原則。
3.3.5掌握好斷奶時期
目前的斷奶方式分為常規斷奶(30~35日齡)和早期斷奶(28日齡以內)。仔豬能不能如期斷奶,主要看能否順利開食補料。如仔豬吃料不好就強行斷奶,很可能導致斷奶后死亡率高,存活者也長得慢。但也不要把哺乳期拖得很長,否則母乳不能滿足仔豬生長需要,并影響母豬配種。其斷奶方法為:一次斷奶法。如一窩仔豬生長比較整齊,可以實施此法,斷奶前3~4 d逐漸減少母豬飼喂量,使乳汁減少。逐漸斷奶法。如母豬奶水旺盛,仔豬長得很好,可采用此法。即在預定斷奶前4~5 d,把母豬與仔豬隔開,每天定時回來哺乳,逐漸減少哺乳次數,最后全斷奶;分批斷奶法。將體質量大的仔豬先斷奶,讓個體小的仔豬繼續留在母豬身邊哺乳,此法可避免出現僵豬,但斷奶期較長,影響母豬配種。
3.4搞好疫病防治
仔豬的常見疾病有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仔豬黃白痢和體內外寄生蟲等。預防傳染性疾病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除搞好環境衛生和消毒工作外,在仔豬1周齡和33周齡時各注射一次支原體疫苗,以提高豬群免疫力。在斷奶前1周至斷奶后1周的仔豬料中添加抗菌素,在轉群1周后,應在飼料中添加驅蟲藥物以控制體內外寄生蟲,還應根據免疫程序做好鏈球菌疫苗、豬瘟疫苗、仔豬副傷寒疫苗和豬丹毒疫苗等的免疫注射工作。對于仔豬的防疫滅病,首先是搞好豬舍的環境衛生和仔豬保溫工作,提高哺乳仔豬的抵抗力,減少疾病的發生機會。其次,當哺乳仔豬發生疫病時,應及時診治,以防病情加重或蔓延。□
S815.7
B
1004-5090201507-0043-02
2015-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