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平
(三明學院體育學院,福建三明365004)
第一,對體育課程模式的研究。何元春提出體育課程的系統結構包含6個組成部分,即課程思想、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課程組織、課程方法和課程評價。研究發現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要以單元為基礎,表現為多元化模塊組合[1];第二,分析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現狀。易春燕等通過分析國內高校體育教學現狀,提出改革對策,補充體育教學模式研究,這類研究設計了許多具體方案,用以操作體育課程、選課方法、教學評價等設計[2];第三,對高校學分制與體育課程評價的研究。畢司銘提出以學校實際為基礎,構建學分制的體育教學模式[3];第四,重視高校體育選項教學的研究。柳新海、申榮芳認為高校體育教育的改革應重視以人為本,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4];最后,重視課程體系研究。劉曉云等認為優化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的實質是: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科學化,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教學內容多樣化,實現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課內課外一體化[5]。地方本科高校應該重視“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注重學生終身體育的發展,完善課程體系,使課程體系以增強體質和提高學生健康水平為中心,使學科體系更加合理、科學。
總之,體育健康課程改革的成功經驗和國內體育課程改革研究成果,為轉型期新建本科院校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依據。但是,現實中轉型期的地方本科高校體育健康課程改革進度與力度相對薄弱,改革中的問題也頗多,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偏少,現有課程配置不充分,教學模式不能體現體育課程建設的真正意義。如何進行適應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改革和實踐,建立健全適應新建本科院校的大學體育教學,是目前需要進一步解決的現實問題。
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是地方高校轉型的一個重要環節。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目的的體育課程改革會產生各種問題,如課程設置的供需矛盾問題、課程內容與評價問題、體育課時安排沖突問題、教學方法單一問題、教學模式老化問題以及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問題等。
我國中小學生體質狀況已經連續26年下降。體育教學應將改善學生體質狀況作為首要任務,以此為基礎開展終身體育教育和體育改革。所以,地方本科院校在向應用技術型高校轉型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大學體育課程設置。
傳統的高校體育教材主要是按照運動項目來分類編排的,教材內容設置以競技性較高的傳統項目居多,內容編排圍繞“基本技術、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識”展開,學科層次性較差。各年級學習內容差別不大,這種模式——尺度——教材——方法高度統一的體育課程弊端明顯。因此學校轉型中要重視新興學科的建設問題,在重點建設品牌課程的同時,有選擇性地開設拓展類課程,提高學生的體育參與積極性。同時,改革評價模式,將過程性評價落實到位,取消一次性考評機制,落實階段性評價。
公共體育課程改革不僅要改革內容,還要改革教法。傳統體育課中的教學方法相對簡單、粗糙,學生被動學習較多,學習效率低下。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中要重視對教師的再教育培訓,尤其是教學經驗的總結和教學方法的提升。
高校體育選項課模式相對固定,多數學校只安排一、二年級學生上課,上課形式主要采用T型教學。周課時數為2,一學期安排16周,采用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結合的評價模式。高校體育課教學中學生往往很難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
現今,高校擴招已成常態,而擴招的后果也已浮現。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加,就業困難、資源短缺等問題反成短板,這些問題在體育教學中尤為突出。高校轉型中的體育課程改革首要面對的是解決體育教學資源短缺和資源浪費問題,合理權衡場地設施的有效使用。
體育選項課創新教學能使學生更多地投入到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中去,自我安排運動形式與負荷。教學資源的有效利用成為體育相關知識的載體,幫助學生養成體育習慣,端正體育態度,用體育武裝身體,最終提升整體素質[6]。
課程重構并非課程創新,所有課程改革都應在原有課程基礎上進行重構。重構課程項目是要增設各類拓展性體育項目、健身指導項目、休閑體育項目等非傳統體育項目。具體實施原則如下:第一,在健康第一與終身體育思想的指導下,大學體育課應該堅持以選項教學為主導模式的體育選課制度。第二,堅持大學二年級全年開設一門體育通識必修課,鼓勵學生自由參選一項體育課程為通識選修課(以校本品牌課程為主)。第三,改變一年級的體育課程模式,將大學一年級體育課由一節增加到兩節,其中一節堅持基礎素質學習,另一節增設體育拓展課程或校本品牌課程的選課項目。
貫徹落實教育部關于“一校一品”校本體育課程的決策,根據學校特色與學生實際,重點建設一項體育課程為校本特色體育課程,要求學生在一年級時都參與校本課程的學習。體育課程“一校一品”是指每所學校都要有符合自己學校特色并且深受全校師生喜愛的項目。因此,特色校本課程的設置可以是傳統項目,也可以是新興體育項目或者是體育拓展課程。在校本品牌課程的選擇上,可以借鑒北航大學的體育素質拓展課。
突破上課時間限制,合理安排課時。早上一、二節與晚上不安排體育課是大多數高校的排課方式。排課時間相對集中,導致同課班級數量較多。這種集中上課的模式導致了高校體育資源的相對短缺,教學效果比較差。因此,體育課程改革要打破常規,早上一、二節也可以安排體育課,有條件的學校晚上也可以安排體育課。這種措施將充分利用場地器材,解決體育資源的相對短缺問題,實現對體育資源的有效利用。
重視公共體育課程評價多元化建設,鼓勵多元評價模式的落實。傳統的評價模式主要有兩種:形成性評價和結果性評價。體育課的評價模式基本是這兩者的結合,以結果性評價(期末考核)為主,以形成性評價(考勤、參與度、進步幅度)為輔。這種評價模式在大學體育課程評價過程中略顯單一。地方本科院校應用性轉型中要重視體育課程評價模式的多樣化,應增加新興評價模式,如小組評價、領導力評價、參與程度評價等多元化評價模式,使評價更公平、更有效。
體育課程改革與建設是學校改革的大事,是實現終身體育的決定性環節。做好高校體育課程改革要從多方面切入,科學地設置體育課程,充分地調動學生主動參與意識,建立多元的評價體系。
[1]何元春.對體育與健康課程模式多元化的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236-237,243.
[2]易春艷,任書閣,李紅.大學生體育健康課程的創新設計[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2(3):79-80.
[3]畢司銘.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學分制模式探析[J].希望月報.2007(2):19.
[4]柳新海,申榮芳.對高校開設體育選項課教學的研究[J].石家莊學院學報.2004(3):71-74.
[5]劉曉云.優化高校體育與健康課程體系的思考[J].體育科學研究.2002(4):43-45.
[6]樊汶樺.普通高校體育選項課信息化教學的研究[J]體育科學研究.2013(2):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