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迎春
令老師冒汗的問題
■敖迎春
自認為是一個氣場比較強,能夠駕馭住學生和課堂的人,沒料到,孩子的一個問題,令我冷汗直冒——“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熱愛自己的祖國,在祖國需要的時候甘于奉獻生命和熱血,那請大家思考一下,你們覺得我們的國家是不是深愛著自己的國民呢?”
故事源于兩周前,經典誦讀上,主持人張瀾曦很有靈性,見語文學習是圍繞“愛國”主題展開,便帶來一個《中國精神》演講視頻,帶領大家討論什么是中國精神。孩子們都認為,作為一個中國人,或者說一個集體中的人,在國家利益、集體利益中學會取舍,應該團結一心,著眼大局,去實現共同的夢想。本以為話題圓滿結束,沒料,張瀾曦話鋒一轉:“堅韌不拔,不怕犧牲,舍小我,為大家,這的確是中國精神,但是請大家想一想,滂沱大雨之下,導演依然一聲令下,彩排照常進行,而舞臺的地面那么大的裂縫(安全隱患)并沒有排除,你覺得這樣做,尊重生命嗎?愛國是理所當然的,我們的國家愛了自己的國民嗎?”
話題一出,語驚四座,孩子們愣了,我也愣了,我真不敢想象一個10歲的孩子竟能提出如此有深度的話題,更讓我糾結的是,這明顯就是一個會帶來“麻煩”的話題——它不可避免地會談及國家、社會中存在種種令人痛心憂心的現實,而作為老師,站在什么立場說話,該怎樣說話,不得不考慮。我沒有多加思索——回避國家的問題、社會的現狀,當一只把頭埋在沙子里的鴕鳥,絕對不是我的性格,我們不能因為愛國而一味指引到孩子看國家光鮮的一面,否則,孩子走向社會,被社會的現實撕扯得面目全非,來個全盤否定,是得不償失的。于是,我請孩子們自行搜集資料,也與大人探討一下這個話題,半個月后的又一個周五,我們進行了一次辯論——“我們的國家愛自己的國民嗎?”
辯論會上,我引導孩子首先清楚表達觀點,然后圍繞觀點用具體事例、數據證明自己的觀點,做到有理有據。在這樣的組織下,雙方都有成果,我們將之板書黑板上:
反方:我們的國家不愛我們的國民——1、城管打人;2、權利者、富裕者和老百姓同罪不同法;3、醫療追求牟利,百姓有病不得治,大病傾家蕩產;4、國富民衰,財富集中在國家,集權者公款吃喝,貪污腐敗層出不窮;5、國家辦案人員瞞上欺下,管理有漏洞,傷害百姓正當權益;6、地溝油、毒奶粉、蘇丹紅、轉基因,老百姓連飯桌上都不安全……
正方:1、多次地震,總理取消外事活動,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組織救災、賑災;2、實施九年義務教育,讓每個孩子受教育;3、為城鎮、農村人民辦理醫療保險;4、華僑在國外遇險,我國政府派專機、軍艦撤僑;5、社會福利院、殘聯、婦聯,保護有困難的人;5、公款吃喝、公車私用現象大為減少,家長應酬少了;6、貪污雖然很嚴重,國家政府正在大力懲治腐敗,遏制,成批引渡逃亡海外的官員;6、國家的經濟發展快,科技進步,百姓生活提高,物質極大豐富,這些毋庸置疑……
孩子們第一次這樣的辯論,辯論的過程算不得太精彩,有時只顧講述自己的觀點和事例,而忽略別人講話的內容,缺少現場的靈機應變。現場中的我,穿針引線,引導孩子傾聽觀點,根據辯手發言,挑逗學生進行同一話題的補充或者是辯駁,不讓整個辯論過于松散,努力形成對話交鋒。有些地方孩子講得特別有意思:談到濫用職權,大肆浪費、公款吃喝,而有同學通過自己家人“回家次數多了”,用現實生活中懲治腐敗現象的實效,說明政府正在努力改善社會不良作風,造福于民;有學生談到日本篡改教科書,歪曲歷史,中國政府理所當然對國民進行愛國教育,讓國民了解真相,懂得國家的傷痛與尊嚴……有一個同學的發言令人特別感動:有些人生在中國,長在中國,全天批判中國這不好那不好,卻從來沒有想想,自己為自己的祖國曾經做過什么。我在想,是啊,我們每個個體,為我們的國家越變越好,做了什么?我們身處某一個機構、單位之中,都是國家小小的組成部分,我們每一個人,其實都是國家的形象,我們做的,是讓周圍被服務的人感受到溫暖、幸福,還是加重了百姓對國家、政府的一些反感呢?
辯論沒有結論,只是在辯論當中,孩子們聽到不同的聲音,感受到國家的“優”與“憂”。機智的張瀾曦很好地利用視頻《這就是中國》帶給孩子又一次心靈的震撼。之所以是這樣的結局,那是因為我們不想強制性地給孩子灌輸什么,但覺得應該給予孩子認識世界、認識社會的辦法——學會多方面、辯證地、發展地看待一個成長中有待進步的中國。
愿我們的祖國越來越好!愿我們的下一代用一顆辯證的眼光看待世界,用一顆赤誠的心改變我們的祖國!
(作者單位:武漢市江漢區大興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