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沁橋 張 巖
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初探
■劉沁橋張巖
校本培訓是指在教育行政部門和有關業務部門的規劃與指導下,以教師任職學校為基本培訓單位,以提高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為主要目標,把培訓與教育教學、科研活動緊密結合起來的一種培訓形式。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根據現有師資的實際情況,確立了“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教師校本培訓為主”的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活動。
學校是校本培訓的基地,教師是校本培訓的主體,促進學校和教師的發展是校本培訓的最終目的。校本培訓自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在我國得到了蓬勃的發展,涌現了湖北省十堰市“三型十環”的校本培訓模式、上海市寶山區羅店中學“研訓一體,理實結合”的培訓模式、重慶市江北區“導師制”培訓模式等多種培訓模式,培訓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各有特色。在分析典型校本培訓模式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的校本培訓現狀,總結歸納出現階段我校校本培訓存在的問題:
1.在培訓內容上,缺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現階段,我校教師培訓工作主要是以自主研討培訓與教育專業培訓機構相結合的培訓方式。教育專業培訓機構的培訓,教師普遍感受存在不能從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過度強調新理論、新技術的灌輸,培訓內容注重理論性、系統性、基礎性,缺乏針對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忽視經驗學習和實踐學習。培訓內容還存在脫離教師的教學實際,存在“虛”、“空”、“大”的現象,很難在教師的教學工作中進行實施。此外,教育專業培訓機構的培訓,普遍采用講授式培訓,將多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與講授經驗以“壓縮餅干”的方式傳授給學員,學員難以接受,也難以在工作實踐中應用。例如,有一位小學老師在培訓反思中感慨:“上課老師講的都是大道理,與我們的教學實際脫節,理論再怎么好,可是到底理念如何落實,我們該怎么去上課,心中沒有底。”
2.在培訓方式上,缺乏規范化的互動機制
我校教師專業培訓形式主要包括教師試用期培訓、職務培訓、小學教師基本功培訓、骨干教師培訓四種。除了教師試用期培訓以“師徒制”的形式進行培訓外,其余三種主要依靠教育專業培訓機構進行。教育專業培訓機構采用的基本上是自上而下的“外接式”進修模式。集中培訓采用課堂講授式,該方式可以在短時間內對大量的教師進行培訓,比較經濟實用。但是,課堂講授式培訓不利于對教育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進行反思和分析,不利于提高教師將理念性的內容融入具體的實際教學中,針對性比較差,并且學員多以聽課為主,缺少有效的互動交流,難以激發學員的學習積極性。并且,實踐活動少,實踐課往往只是走馬觀花似的集體參觀一所或幾所學校或聽幾次公開課等,且缺少必要的后續支持服務,培訓結束后,培訓教師與學員之間往往缺乏有效的長期的聯系機制。
3.在培訓管理上,缺乏系統性的管理機制
培訓應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的活動,是一種循環的、長期的活動。培訓的關鍵是要有針對性。現階段的教師校本培訓,缺乏系統性的培訓管理機制與激勵機制,出現了集中培訓“火”而“熱”、“作秀”、“走過場”等現象。很多培訓活動流于形式,教師應付了事,培訓效果比較差。
慕課,是“MOOC”的中文名稱。這是一種大規模地開放式地在線課堂形式,具有方便性、靈活性和針對性等特點。我校結合武漢精品教育慕課平臺的功能特點,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訓思路為指導,借鑒任務式學習、項目式學習、自主探究學習等學習理念,從學校教師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了基于“慕課”平臺的校本培訓模式。其主要培訓模式主要以主題報告、任務學習、反思反饋為主線,打造集中講授與自主學習相結合的混合式培訓方式。

圖1 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模式
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模式注重激發教師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任務驅動和項目驅動的方式激發學員的自主學習,并結合平臺跟蹤學習行為、互助評價、學習分析、獲得學分等功能,詳細記錄教師的成長軌跡,提供學習反饋。
2015年1~2月,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利用寒假時間對全校教師開展了一次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活動。培訓主題為“利用信息技術助推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內容主要為信息化主題報告、“數字故事”慕課課程學習、學習成果展示交流等。培訓活動注重思想引領、實踐應用和反思反饋,“三道信息大餐”促使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活動有滋有味。
1.“思想菜”,主題報告探新識,提高教師自主學習意識
以新理論、新知識與實踐的結合為突破口,以鮮活的主題案例為引導,聘請專業的教師講授主題報告,報告從“慕課”如何應用談起,又講學習型組織應有之義,講團隊學習的具體做法,講教師自我成長所需要的歷練,為全體教師自主學習指明了方向,激發了教師自主學習的意識。
2.“制作菜”,專題學習助發展,提高教師自主學習能力
以任務驅動為導向,結合“慕課”平臺開展數字故事課程的自主學習,并要求教師自主制作數字故事作品。專題學習主要以教師網上自主學習為主,助教遠程制導為輔,教師按照既定的學習安排,以周為單位進行網上自主學習。“慕課”平臺可以記錄學員的學習行為,學員間可以開展“作業互評”,并可以將其學習成績記錄到學習檔案袋中。主要的學習過程如下:
3.“反思菜”,反思學習促思考,提高教師反思學習能力
借助“慕課”平臺,以數字故事作品學習為反思主題,促進教師自主學習的反思,并通過反思后的交流討論,深入挖掘教師自身存在的問題與可提升的空間。在反思的基礎上,開展拓展性的活動,并通過“校本研修工作坊”整理記錄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反思。“校本研修工作坊”已成為教師自我發展的檔案袋。
4.“拓展菜”,拓展活動謀發展,提高教師自主學習水平
以數字故事課程學習為基礎,借助“慕課”平臺,開展“我為大家薦好書”活動。教師首先挑選優秀圖書進行研讀,并把精華和主要思想部分制作成數字故事作品。通過次活動,教師從優秀著作中汲取了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和方法,提高了自身的專業水平,從而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在活動中,利用學分激勵教師主動學習,“教師讀書活動”的研修成果將計入教師個人發展的非集中培訓繼續教育學分。
在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的探索中,學校體會到了培訓帶給教師的成長與喜悅。它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師自主學習的積極性,促進了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有利于挖掘教師的內在動力,提高學校教師團隊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在培訓過程中,我們總結出了如下實施建議。
1.制定激勵措施,非集中培訓與集中培訓對接
通過非集中培訓和武漢市的、職稱評聘、評先評優繼續學分對接的嘗試,將教師自主學習的學分記錄到繼續學習學分之中,能夠有效激勵教師進行自主學習,對開展教師校本培訓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利用“慕課”平臺,利用互評作業、學習檔案等功能,也能有效激勵教師的學習積極性。由此可以得出,良好的激勵措施是提高校本培訓成效的有效措施。
2.以教師需求為導向,聯系實際,開展針對性的培訓
校本培訓重要的是能夠接地氣,開展適合學校教師需求的培訓活動。“慕課”平臺提供了各個學校優秀的教學資源和精品微課,貼近教師的實際授課,對教師具有借鑒意義,課程的多樣化為教師自主學習、提高專業技能提供了豐富的資源。新教師可以通過微課進行教法學法的學習,有經驗的教師可以進行教學模式改革的創新嘗試。
3.營造自由和諧的校本培訓氛圍,培訓方式多樣化
“慕課”課程的學習都在網上,教師之間自由平等,沒有等級的差別,沒有高低之分,學員可以自由的學習、自由的交流。培訓的方式既有主題報告,又有自主學習,還有反思評價。多樣化的培訓適合不同學員的要求,如課堂教學研討、案例分析、講座、主題報告、分享交流等多種形式交叉進行,使培訓始終與教師的實際需求聯系在一起,有利于提高培訓的質量。
校本培訓應創設良好的進取合作氛圍,要善于為教師營造合作氛圍,搭建合作平臺,要營造自由和諧的學習環境。培訓組織者要運用新的技術和手段開展適合教師個性化需求的培訓,需要采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教師進行培訓。
創教師發展好生態,讓教師生態發展好。基于“慕課”平臺的教師校本培訓處于探索階段,仍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如培訓機制的研究、培訓流程的優化、培訓模式的創新等。瞬息萬變的社會,需要每一位教師抓住時代的契機,利用好信息技術提高專業素養,校本培訓是良好的平臺,需要不斷梳理培訓中存在的問題,思考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進一步創新校本培訓模式。
(作者單位: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成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