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惠芬
“三位一體”實現班級常規細節管理
■劉惠芬
班級是幼兒園的最小組成單位,班級的管理成效直接決定了幼兒園的發展狀況。班級的管理是通過常規管理來顯現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第三部分第八條“科學、合理地安排和組織一日生活”中明確指出:幼兒園要“建立良好的常規,減少不必要的管理行為,逐步培養幼兒的自律”。可見,班級常規管理是幼兒園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基礎、是核心。規范幼兒園常規管理工作,必須以“班級常規管理”為依托。它直接影響到幼兒園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及幼兒的健康成長,是保障幼兒一日生活各環節順利進行的基礎和前提,是實現幼兒園的保育和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是幼兒園素質教育乃至整個基礎教育重要的核心內容。
當前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主要表現為以下四種類型的常規管理模式。
1.自由型常規管理
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強調讓幼兒自由地發展,認為常規教育是對幼兒主體性的限制。所以,教師較多地考慮如何讓幼兒“活”起來,注重體現幼兒的主體性,讓幼兒自由活動,卻忽視了對幼兒行為習慣的要求,結果滋長了幼兒自由散漫的習性。
2.管制型常規管理
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將“常規教育”和“如何管理幼兒”等同看待。常規教育成了對幼兒行為進行控制的過程,以督促、提醒和提要求為主,對違反常規的幼兒進行懲罰,其結果不利于幼兒的個性發展,易使幼兒成為了“木頭人”,甚至會使有些幼兒從心理上抵觸教師,不喜歡幼兒園。
3.教條型常規管理
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把教育的規則“教條化”,認為常規教育是不可改變的。他們在實踐中死板地看待問題,堅持已有的規定。如吃飯一定要都吃完才能走,完全不考慮幼兒的身體和食欲等問題。這種方式勢必會對幼兒的身心健康發展產生不利的影響。
4.說教型常規管理
此類常規教育中,教師通常采用說教的方式對幼兒的行為進行規范和指導,并且這類教育方式以限制性的常規居多,如“不許大聲說話”“不能亂丟玩具”等,卻沒有引導幼兒去理解行為被禁止的真正原因,忽視了幼兒通過體驗習得常規的特點。
通過對這四種常規管理模式的分析,我們更加地清晰地認識到,班級常規管理是一項細水長流的工程,其收獲成果的日子不在于眼前的一朝一夕。教育教學中蘊涵細節,孩子的生活管理離不開細節。借鑒老子《道德經》中的“為大于細”理念和汪中求《細節決定成敗》一書中細節管理的有關策略,只要我們做到“以師為本、以幼兒為本、以家長為本”,我們的班級常規就會通過細節管理而使日常工作的開展更加順利有序,我們的孩子的成長也會更加健康快樂。
(一)以師為本,是實現細節管理的基礎
1.達成默契,成就完美
在一個班級內,兩位教師和保育員不管在什么活動中,都應做到有商有量,工作細致到位。平時碰到問題,大家要一起坐下來討論解決。活動中,教師、保育員不僅要認真組織活動,同時要關注活動中的異常情況,及時發現,及時處理。教師之間的交流是促進班級工作良性循環的關鍵。教師對一個孩子、一件事情、一個活動,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可能會持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而相互間的溝通和碰撞會給對方處理問題時打開另一扇窗,從而補充、完善班級各方面工作的處理方法,形成一種無形的工作合力,推動班級工作持續、穩定地發展。
2.嚴格要求,達成一致
嚴格要求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指對教師嚴格要求,二是指對幼兒嚴格要求。班級組建之初,班主任應組織班級其他教師共同學習園內的各項規章制度,并要求每個人嚴格遵守。在班級常規中,要把職責、任務等分解落實到每一個人頭上,大家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在幼兒的常規訓練及一日生活中,教師應當做到嚴格要求,且要求要保持一致。
(二)以幼兒為本,是進行細節管理的核心
1.全面了解班級幼兒
作為一名工作在一線的教師,將班級常規管理好的前提條件是對本班幼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教師只有熟悉每個幼兒,了解幼兒的個性和習慣,才能結合幼兒的個性特點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兒發展的常規管理方法。教師在常規管理中要做個“有心人”,更要做個“細心人”,這樣才能逐步引導幼兒學會自主管理。
2.把握“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的核心,陶行知認為“生活即教育,活動皆課程。”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更使我們明確并堅定了“一日活動皆課程”的理念。這種理念把幼兒在園一日生活中所隱藏的、潛在的“教育契機”提升到顯性層面上來,顯現一日活動的教育價值;這種理念與我們的班級常規管理在理念上并不矛盾,而且,兩者高度一致。俗話說“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幼兒良好的常規也是要從幼兒身邊的每件小事做起,即從細小處開始,從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做起。教師要善于抓住日常生活中點滴小事,把握好教育時機,根據幼兒在園一日生活的內容,有計劃地開展常規管理的工作。
3.重視環節管理,形成規則意識
瑞士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紀律和規則是兒童建立道德的基礎。“紀律的精神組成了一切道德生活的起點,不僅必須要有行為的規律性,而且還要有規則,它們組成了道德教育的一種工具。”種種的規則體系構成了道德,而道德的實質就是對規則的理解和認識。《綱要》指出: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動中,以多種方式引導幼兒認識、體驗并理解基本的社會行為規范,學會自律和尊重他人”。可以說,幼兒園班級常規管理實質上是一種規則的教育。
幼兒年齡小,在自己家里很少有“自己的”和“大家的”概念,在幼兒園中他們還是會不自覺地憑著自己的喜好和為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有時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好奇心,他們會明著或暗著做一些違反規則的事情。如看完圖書隨手一放就離開;吃完飯不擦桌子就去玩;上課時不停地玩弄旁邊小姑娘的小辮子或和別人講悄悄話等等。教師應注重在一日生活的各項活動和環節中(包括生活環節以及教學、游戲活動)自始至終貫穿常規教育的原則。首先向幼兒明確要求,即講明規則。游戲有游戲的規則,進餐有進餐的規矩,游戲進餐都有相關的紀律。教師要在開始一項活動前正面強調要求,久而久之才能在孩子的腦海中形成條件反射,讓他們從被動接受變為主動約束,逐漸學會在必要時控制自己的行為。值得一提的是,老師盡量不要提反面要求,如“不能這樣做”“不是那樣的”等等,以免形成“反強化”。
4.運用教學策略,培養常規意識
幼兒園的教學資源非常豐富,其中有不少是關于班級常規的兒歌、歌曲和故事,老師可利用這些教學資源進行常規教育。如在小班可運用兒歌《洗手歌》《進餐曲》、故事《漏嘴巴的小弟弟》、歌曲《排排坐、分果果》《拉拉勾》等資源,讓幼兒在聽、學、唱、玩的過程中學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鍛煉自理能力提高獨立性,并增強遵守常規的意識。中大班幼兒的社會性正處于逐步發展、完善的階段,他們已經具備一定的是非判斷能力。在組織建立班級常規時,教師可以拋給中班幼兒類似“可以這樣,還可以怎么樣”的選擇性問題,讓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嘗試參與班級常規的制定。在幼兒參與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教給孩子正確的或更好的解決問題、達成愿望的方法,甚至引導他們運用商量、輪流、交換、謙讓等方法來主動商定規則,使這些規則成為幼兒內在的需要。
(三)以家長為本,是完善細節管理的有益補充
有經驗的教師應該都理解“學校家庭,5加2”。它的意思是說,在幼兒園里的5天,不管孩子有多大的進步,在家的2天要是松懈了的話,其教育效果將會大大減弱,甚至出現負作用,可見家園合作有多么重要。很多幼兒能在幼兒園老師和同伴的提醒下保持良好的習慣,但在家中卻無法堅持。家庭是幼兒的另一個學習園地,家長是另一位老師。因此我們要做好家長工作,讓家長在家中也注意培養幼兒良好的常規。教師平時除了在家園聯系欄中張貼一些資料外,還可發放一些先進的家教資料,幫助家長掌握一些科學的家教方法,使幼兒在園形成的良好行為習慣在家庭生活中可以得到強化和鞏固,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班級常規管理中,教師要有一雙敏銳的眼晴,要有較強的洞察能力,心中要有“注重細節”的理念。教師只有做到“從細節中來到細節中去”,不斷反思我們的班級常規管理和教育實踐,并且堅持以生為本,密切聯系家長,“三位一體”形成教育合力,才能達到不斷改進工作,提高服務質量、保教質量,使幼兒全面健康成長的目標。
(作者單位:武漢市硚口區義烈巷幼兒園)
責任編輯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