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同
從“使用與滿足”看深度報道的發展新需要
吳 同
[摘 要]“使用與滿足”從滿足受眾需要的角度為新聞傳播活動提供了出發點,而現實的傳受關系也正在向以受眾為中心轉換,滿足受眾的需求已經成為傳播活動的最基本要求。深度報道面對傳播環境尤其是受眾需求的變化時,要“以變應變”來實現自身的發展。本文從受眾需求的變化入手,分析深度報道將如何發展。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深度報道;受眾;需求
[作 者]吳同,廣西師范學院碩士研究生。
“使用與滿足”理論強調在傳受關系中以受眾為中心和出發點,即傳播活動要能滿足受眾的需求,深度報道作為一種重要的新聞形式,同樣也要滿足受眾的需求。新時期、新環境,受眾的需求也有新變化,相應的,深度報道要根據受眾需求的新特點而有新的發展。
(一)“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是站在受眾的立場上,通過分析受眾對媒介的使用動機和獲得需求滿足來考察信息傳播給人類帶來的效用,它強調受眾的能動性,突出受眾的地位。在“使用與滿足”理論下,受眾使用媒介以得到滿足的行為過程得到解釋,受眾使用和接受媒介的社會原因和心理動機得到重視。
從需求產生的原因上看,有三個方面的來源,即人類共同的需求、個人特有的需求及社會結構的影響,這三方面共同決定了受眾在使用媒介時的需求,也就是媒體在傳播過程中要解決的問題。即使技術和環境發生變化,受眾需求的這三方面來源不會改變。
(二)深度報道
深度報道(In-depth report),《新聞學大詞典》給出的定義是:“運用解釋、分析預測的方法,從歷史淵源、因果關系、矛盾演變、影響作用、發展趨勢等方面報道新聞的形式。”深度報道的內容包括事件、新聞背景、新聞前景、新聞過程、新聞分析、主觀感性、新聞預測、圖片說明、對策建議等。
(三)“使用與滿足”與深度報道
人類的傳播活動基本已經經過了傳播者為絕對主導者的時代,如今的傳受關系中,更加具有主導作用的是受眾。因此,在信息制造及傳播過程中,關注并重視受眾的需求至關重要,直接關乎信息和媒體能否滿足受眾需要,影響媒體的運作乃至生存。
(一)人類共同需求的新特點
馬斯洛從心理學角度提出了人類的需求層次,共分為三個層次、六個需求,由低級到高級分別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和自我超越的需求,這些是人類的共同需求。在新的信息環境中,受眾對于安全需求增加表現得較為突出,具體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面對海量信息和謠言,受眾的信息安全感不足。
信息時代的信息大爆炸使人類淹沒在信息的海洋中,受眾面對多余信息、無用信息甚至錯誤信息的概率也急速上升。市場主導的行業運行機制使媒體隊伍良莠不齊,網絡深度嵌入日常生活使信息傳播無時無處不在,真假信息的大量再制造和再傳播使受眾容易產生手足無措的驚慌感,受眾很容易產生迷茫。此外,愈來愈開放的信息環境使信息的準確度得不到保證,輿論環境的愈加寬松也使得大量各色觀點信息井噴式出現,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管稍有遲緩就會造成謠言四起,受眾的信息安全感嚴重下降。
2.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多,受眾的自身安全感下降。
我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期,并已開始進入深度轉型,國際環境也對國內環境有較大影響,社會不安定因素增加,且源于媒體的報道和民間信息的大量傳播,受眾所知曉的不安定因素也較傳統媒體時期知曉的數量大為增加。隨著現實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受眾知曉的信息數量的同時增加,受眾自身的安全感在下降。
(二)受眾特有需求的新特點
在此,本文所指的是受眾作為一個獨立的社會群體所具有的特定需求。
1.求知欲、好奇心更強,需要更多對社會的認識。
人類科技水平的提高帶來了生存、生活環境的大變動,且變化越來越快,受眾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也隨之增強,
而對環境的認知要通過信息和媒體,因此受眾對媒體滿足其求知欲和好奇心的需要也在增加。
2.獲取信息更加碎片化。網絡化帶來了空間距離的縮短、時間差距的減小,同時也將受眾的時間切割得更加碎片化,移動互聯網的成熟也使得受眾獲取信息隨時隨地化,信息時代的受眾已經不似從前能夠捧著一份報紙閱讀數小時,而是利用碎片時間瀏覽信息。
3.受眾需要尋找相同的態度和價值觀。社會的多元化發展使受眾眼中的社會更像萬花筒一般,各種思潮和價值觀井噴式出現,都大有占據主流思想的勢頭,多元的同時也使受眾試圖尋找與自己相同的態度以實現對自我的認同,受眾在面對媒體和信息時除了關注信息本身,也會試圖去探視信息背后的態度和價值觀。
4.受眾存在對媒體和社會的審視。媒體在不斷發展的同時存在各種新問題,信息發布門檻的降低、部分媒體唯利是圖的做法、從業人員隊伍良莠不齊等多種原因使受眾對媒體的滿意度不高。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一些問題未能及時得到圓滿解決,受眾對媒體在社會監督方面存在期待。傳受雙方的地位發生了變化,受眾自主選擇的空間增大,對傳播者的依賴程度明顯下降,這都使得受眾存在著對媒體和社會的審視心理。
(三)社會影響帶來需求的新特點
1.科技的發展使人類社會的變化更多、更快。人類社會的變化取決于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而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方式取決于人類的技術水平。隨著人類的科技水平的快速提高,人類社會的變化速度越來越快、變化程度越來越深。身處隨時進行的變動之中,受眾自身和受眾的生活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受眾接受并適應新變化是其作為社會成員必須面對的。
2.社會在發展中自身不夠完善,存在缺陷。人類社會仍正在發展中,尤其是我國社會正處在轉型的關鍵時期,社會自身尚不完善是必然的,身在其中的受眾對社會尚未完全滿意也是必然的。不夠固定的社會狀態中的受眾自然也存在多種變化的可能,受眾整體仍不是真正成熟、高水平的群體,對待媒體和社會的態度也可能發生多種變動。
(一)滿足人類共同需求的新特點
1.提供既快又準的信息,保證媒體自身的權威性。
深度報道最基本的功能即全方位的認識功能,深度報道應做到及時、準確地提供相關信息,在信息泛濫的今天尤為重要。深度報道要實現內容充實、分析準確,必然會導致其發布時間較晚,但面對新的信息環境和受眾群體,深度報道要加快發布速度。
及時準確地提供信息,不僅能使深度報道的單次信息傳播效果更好,還能夠保證媒體自身的權威性。深度報道作為能夠代表一家媒體的新聞制作水平、思想深度、媒體責任感的報道形式,其重要性更加凸顯,是保證媒體自身權威性的一大利器。
2.作為社會公器發揮穩定、指導的作用。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具有一定的穩定、指導作用。當新聞事件尤其是突發事件發生后,媒體將事件的發展過程、前因后果、影響作用等淺顯直白地報道出來,能夠減少甚至避免受眾受到不良信息的影響。此外,媒體利用深度報道的形式搜集專業的意見和政府的態度,能夠對社會各機構提供指導作用。
但深度報道也應注意尺度的把握,切勿使受眾對負面信息的感知放大至超越客觀現實,加深受眾的不安。深度報道要使受眾在社會生活中更加安心,而不是使受眾因為深度報道而加重不安,因此,深度報道要避免同一類信息在短時間內多次重復。
(二)滿足個人特有需求的新特點
1.減少不必要信息的提供,保留“干貨”。移動網絡的發展和網絡社交的流行使信息得到裂變式傳播,受眾處于信息爆炸中,同一信息重復接受已成為常態,受眾獲取信息的方式也愈加片段化。綜上,深度報道應該不求篇幅重內容,不求全面重重點。深度報道要避免同其他新聞信息的重疊,對事件本身的相關信息不再贅述,而更加注重因果關系、影響作用及發展趨勢等深度信息,保留“干貨”,不浪費自身的資源和受眾的時間。
2.提供有邏輯性的報道,而非雜糅信息。如今的受眾素質愈來愈高,他們有著自己較為穩定的態度和清晰的思維邏輯,報道是否具有獨立的清晰的邏輯成為受眾衡量其成功與否的重要標準。只要受眾在深度報道中讀懂傳播者的邏輯思路,并沿此思路清晰地接受內容,即使受眾不盡贊同,這則深度報道也可說是成功的。受眾需要的是媒體形成有邏輯的、完整的深度報道,而不是將信息雜糅成“深度報道”。
3.要體現一定的價值觀。受眾群體的思想觀念越發獨立,面對媒體和信息時會透過內容觀察背后的價值觀。這一要求一是要加深對內容的認識,二是了解媒體的立場,三是要尋求相似的價值取向。深度報道并不是完全客觀的新聞形式,其中的判斷、預測、評價等都體現著媒體的態度,媒體需要通過價值觀的體現來尋找并固定忠實受眾,受眾也需要通過價值觀的表現來尋求相似價值觀的媒體互相認同,因此,深度報道要能體現內在的思想和態度。
4.正確對待受眾的審視態度。社會問題不斷涌現、媒體表現整體欠佳、受眾要求愈來愈高,綜合導致受眾對媒體的滿意度不高,很多受眾已經習慣了用審視的態度看待新聞和媒體。媒體要正確面對受眾的審視態度,在深度報道中采取與受眾平等的態度,避免說教式的傳播方式,并積極與受眾進行互動。
(三)滿足社會影響帶來的新需求
1.充分發揮深度報道的認知功能。深度報道具有認
知功能,其傳播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能夠為受眾提供大量信息。當今社會變化迅速,受眾需要時刻保持在學習狀態中,深度報道要滿足受眾的認知需求,在報道中全面地提供與事件相關的背景資料、技術詳解、社會影響等各方面信息。
2.適時、適度監督社會,發揮社會干預作用。深度報道具有監督社會的責任和作用,目前我國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問題不斷涌現,民眾希望媒體實現對公權力的監督。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電視媒體和紙質媒體都就深度報道進行了大量嘗試,實踐證明效果顯著,今后應繼續發展,尤其要充分利用數字技術和新媒體資源,積極與受眾溝通,挖掘資源,充分發揮監督作用。
“使用與滿足”為傳播者提供了切實可行的操作角度,為建立和諧的傳受關系、實現高效的信息傳播提供了理論支持。新時期,深度報道作為一種必要的傳播形式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發掘受眾的需求、掌握受眾需求的新變化是做好深度報道的必要前提。探尋受眾的需求變化,是深度報道新時期的必修課。
【參考文獻】
[1]朱慶好.論深度報道的人文價值[J].廣西社會科學,2006(5).
[2]王醒.深度報道及其社會作用[J].新聞戰線,2002 (10).
[3]王辰瑤.深度報道如何適應新的需要[J].新聞記者,2014(7).
[4]陳佩.試論深度報道的時代價值[J].新聞世界,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