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君
淺析韓國真人秀節目《我們結婚了》
楊 君
[摘 要]《我們結婚了》于2008年被搬上熒屏,是由韓國MBC電視臺制作的真人秀節目,之后發展為固定節目,至今已經進行到第四季。明星真人秀不同于傳統的由普通人參與并錄制播出的電視益智或競賽節目。韓國真人秀節目發展至今已經趨于成熟,最近幾年我國的明星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等都帶有韓國真人秀節目的“影子”。本文對該節目的特色、成功之處、受眾群體進行分析并從女性的角度進行解讀。
[關鍵詞]真人秀節目;《我們結婚了》;明星;受眾
[作 者]楊君,河南大學。
韓國真人秀節目《我們結婚了》由節目當紅娘,將互不認識的當紅藝人配對,讓彼此成為假夫妻,完成各項指定的任務,并且開展屬于兩人的新婚生活。名人的情感狀況一向是令受眾關注的焦點,然而,將婚姻直接搬上畫面展演,以實境的方式呈現,在亞洲可說是新鮮又大膽的創舉。明星夫妻以假亂真的甜蜜互動,不但在韓國成功引起一股《我們結婚了》的風潮,并且在我國也掀起了“結婚”“配對”潮流。
《我們結婚了》每集節目都會給夫妻不同的任務,從搬新家、選家具、慶祝節日和周年逐漸培養感情,其中蜜月旅行和拍攝婚紗照是兩個重要的新婚象征,而在相處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更不時會出現讓人臉紅心跳的肌膚接觸。節目以真人實境的拍攝方式,兩人從陌生到熟悉,從彼此生疏地以敬語相稱,到后來甚至吃醋或擔心老婆生氣的場面出現,也讓參與的明星與受眾仿佛真是體驗一場甜蜜的新婚生活,即使這只是一場“假結婚”。但是受眾最不想面對的就是夢醒時刻,也就是節目最后設定的結局,夫妻二人必須走向分手。
綜藝節目特色在于明顯可見的人為控制。《我們結婚了》整體架構與流程設計處處充滿綜藝節目的基礎設定與娛樂效果,除了拍攝每對明星的實境外,從攝影棚現場主持人或嘉賓一同參與討論與觀看的過程、注解與說明的字幕旁白等,都展現出綜藝節目的特色。純粹的故事片或是紀錄片已經不能滿足受眾的需要,都市生活的壓力和苦悶使受眾渴望更加“真實性”的節目來緩解壓力。《我們結婚了》節目的設計就充分滿足了受眾的這種需求。
節目這樣的設計不斷吸引更多女性受眾的觀看,甚至超越戲劇的吸引力。透過真人秀節目的設計橋段,除了真實性的強調之外,是否又填補了許多年輕女性心中的感情空缺?除了明星藝人的感情八卦以外,在中國與韓國兩個不同文化環境交會之下,是否有產生跨文化的想象或節目的婚姻設定是否也成為牽動受眾的重要因素之一?
透過戀愛與婚姻兩大因素的結合,以及夫妻相處的細膩過程的描繪讓《我們結婚了》成為一個吸引女性受眾的節目和女性文本。不是戲劇,卻讓許多年輕女性受眾的心緊緊地系于其上。一個早知道結局的愛情故事,居然會比偶像劇更精彩,究竟是怎樣的魔力,讓眾多年輕受眾不但因此迷上了韓國藝人,甚至從此愛上且支持在節目中配對的夫妻檔?
韓國MBC電視臺綜藝節目《我們結婚了》(全名《星期天之夜:我們結婚了》)一開始只是MBC的一個春節特別節目,由于播出之后廣受好評,因此MBC決定將其變成固定錄制的帶狀節目。更成為星期日該時段韓國綜藝節目的常勝軍。其中一集,韓國偶像團體SS501成員之一金賢重穿著維尼熊的服裝和妻子黃甫在東京深夜約會的場景更是讓觀眾捧腹大笑。當天《我們結婚了》的收視率達到了17.7%。而相同時段KBS 2TV Happy Sunday的收視率為17.3%,SBS《星期天真好》收視率為8.0%。由此可見此節目在韓國受歡迎的程度。
關于節目如何篩選藝人,《我們結婚了》的JUNG YON JUN制作人曾在接受訪問時提到,節目制作前會采訪許多藝人,詢問他們為何想參加《我們結婚了》,一度收到將近50位明星想參加該節目。在訪問過這些明星之后,會將相似類型風格的明星進行配對,也曾經讓這些明星配上自己理想中的前三名理想對象,而趙權和佳人都是對方心目中的前三名,因此將兩人配對(《我們結婚了》背后的故事),由此可見,明星報名參與節目的背后,代表經紀公司基本上也希望透過此節目作為自家藝人的重要宣傳跳板,深知節目背后可帶動的廣大商業效應,而此節目制作群與電視臺方面則是希望達到借當
紅明星來制造話題。韓國綜藝節目、影視產業與明星偶像工業之間可說是關系密切,基本上是互利共生,同時也是一種明顯的操控機制。韓國偶像和歌手不論是大牌或小牌都必須上各種綜藝節目宣傳,也是因為讓受眾有更多機會觀察和接近自己所喜愛的明星。
《我們結婚了》第一季和第二季的節目形式略有不同。第一季播出時是以綜藝節目的方式進行,各組夫妻在錄影現場一同觀賞之前的拍攝效果,主持人則負責詢問各對夫妻的相處情形并制作笑料,而每對夫妻之間彼此會相互較勁,比甜蜜與恩愛。在第二季的時候各組夫妻并不會出現在錄影現場,而是透過與這對夫妻熟悉的友人,可能是同為偶像團體少女時代或2AM的其中一位團員,在現場與主持人一同觀看,不時爆料男女主角各自鏡頭外私底下的個性,以及對另一半的看法等,這樣的設計更增添了《我們結婚了》從前臺延伸到后臺的話題性與曖昧討論空間。
《我們結婚了》之所以成功,它的特殊之處在于一開始以結婚設定為出發點,實際上兩人可能是素昧平生,但是必須互稱對方為“老公”“老婆”或是互取特有的愛稱,與一般人從朋友、戀人到結婚的順序完全相反,直接到結婚這個最終結果,再回頭從無到有慢慢培養兩人的感情,這樣的婚姻框架帶給藝人或受眾一種正式和慎重的感覺,如同節日一開始每對藝人是穿婚紗進場一般,仿佛真的要見證多對藝人正式成為夫妻的過程。其中又不乏搞笑和幽默的綜藝元素,如插入笑聲、旁白注解字幕和主持人的畫外音,讓觀眾偶爾抽離出來,繼續回味綜藝的幽默搞笑。
在現代社會,人們的生活壓力之大,尤其是年輕人,他們在工作、學習和婚姻上都有許多不如意處,他們無處宣泄,只有在工作之余找一些樂趣,所以他們從《我們結婚了》尋找精神的寄托。受眾不僅僅是觀看節目這么簡單,還從觀看節目中找到自己的影子,從而去學習。
我國接收韓國綜藝節目的受眾受到偶像的影響力頗大,許多人是在喜歡上某一偶像之后,開始到處搜集偶像所上的節目,進而成為韓國綜藝節目的忠實粉絲。又或是看了綜藝節目之后,開始喜歡上這些偶像。甚至有許多受眾從未見過、性質較特別的節目,如《家族的誕生》。我國真人秀節目《爸爸去哪兒》也和這個節目有相似之處,《爸爸去哪兒》主要是明星父子/父女之間發生的真實事件,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運用了“明星效應”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
從上述研究中可以發現,受眾研究越來越重視的是受眾所屬的社會文化脈絡。不同的社會地位、性別和種族,對于同樣的信息解讀可能有所差異甚至是完全相反。制碼方有制碼的權力,而受眾同樣擁有選擇如何解碼、如何解讀的權力。而傳播過程就是兩方權力不斷再協商與拉扯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說信息的解讀是多義性的,電視信息是一個復雜的符號,它雖然刻畫了一個優勢的解讀方式,但只要解碼者以不同于制碼者的方式解讀,則同一信息仍然具有多義性。信息的意義是開放而非封閉的。如此一來,既肯定也賦予了受眾主動詮釋和解讀的能力。
《我們結婚了》文本中處處流露出真人羅曼史的蹤跡。Radway認為羅曼史給予讀者一種替代性和引發同感的經驗,讓他們感到希望、快樂和滿足。而羅曼史中的角色及其力量吸引著受眾尤其是女性受眾群體,她們從羅曼史中尋求一種替代性的愉悅。
理想羅曼史中的女主角必須是聰明的、美麗的、感性的以及獨立的女性,在個性的刻畫上總是像孩子般的純真,即使掩飾外在卻無法掩蓋其如花的女性特質,并且總是被描繪成善良和善解人意的形象。女主角透過解救、悉心照料生病、受傷的男主角,再次確認世界中真正女性的特質擁有滋養、照顧他人的能力,與父權體制下的女性特質產生聯結。
綜上所述,女性解讀羅曼史文本除了為自己帶來逃避式的愉悅外,也可能從中產生反抗式的批判解讀。女性通過看《我們結婚了》節目,對愛情又有了希望與幻想。
在全球化潮流下,亞洲逐漸發展出帶有亞洲文化的特色且異于西方文化脈絡下的真人實境。2005年湖南衛視的真人秀節目《超級女聲》在大陸掀起了一股“選秀風波”,《超級女聲》有超過了15萬人報名,至此,我國大陸地方衛視的《中國好聲音》《中國最強音》《我是歌手》等選秀節目在電視節目中越來越火。
真人秀節目在美國、歐洲發展已久。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真人秀節目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真實性”,這種“真實性”是區分其他電視節目的重要元素之一。韓國的“配對節目”也是近年來真人秀節目的熱門題材。明星將自己的私生活搬上電視熒幕供受眾娛樂消遣,彰顯了八卦小報的正當化、公開化以及公私領域界限逐漸模糊,尤其對于明星藝人來說,本來是在前臺表演,但如今卻和私人生活的后臺合二為一,私生活反而成為眾人開心和注目的焦點甚至成為前臺表演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