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紅嶺
淺論中小出版社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
盧紅嶺
[摘 要]近年來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文化產業內部的改革和完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方式的融合。中小文化企業在這一轉變過程中面臨著傳統出版業的發展障礙和數字出版的挑戰兩個層面的問題,只有認清方向,實現從人才、內容到平臺的產業鏈體系發展,才能真正實現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有效融合。
[關鍵詞]中小企業;傳統出版;數字出版;融合
[作 者]盧紅嶺,黑龍江北方文藝出版社有限公司副主任。
傳統出版指的是在新興技術介質融入之前,以紙質材料和印刷術的應用為基礎的文字資料出版,其突出特點是以紙張為載體且具備收藏保存功能,這種方式在特定歷史時期內滿足了大部分讀者的知識需求。但隨著國民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因此,轉而依賴于更加方便快捷且經濟實惠的電子資料查閱。這給傳統出版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特別是中小出版企業,周轉資金不甚充足,進行產業轉型和創新需要擔負非常大的風險,稍有不慎將會帶來滅頂之災,但僅僅依靠傳統出版模式的運行,其產品成本高且不易攜帶等特征都阻礙了銷售市場的開拓。因此,很多中小企業在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之間徘徊難定,這主要是由于兩種出版模式之間的矛盾。
(一)傳統出版模式的優缺點
傳統出版方式在很長一個時期內是文化知識的主要載體且經久不衰,主要產品形態有圖書、期刊、報紙等,其最大的優點就是每一出版產品從版權到編輯、排印都經過嚴格的審定程序,制作精良,文字錯訛少且其紙質材料便于附記心得體會和長久收藏,對于具備很大價值的出版商品,人們一般都趨向于購買紙質產品,因為材質穩定,不易毀壞。傳統出版企業基本都擁有固定的簽約作家和忠實的讀者群,這是數字出版只能“望其項背”的。
而傳統出版業發展的障礙主要來自于自身的種種不足,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內容與介質不能分離。出版產品體積大、不易運輸和保存,而且價格偏高,這與追求經濟實惠和簡單便捷的國民消費心理是相背而行的。特別是價格方面,就目前而言,一般的單本紙質書籍,其價格基本在30~40元之間,讀者購買這一產品,讀完基本棄于角落,書本也就失去其原有的價值和功能。且現代出書風甚囂塵上,很多書籍缺乏足夠的價值,經不起推敲,所具有的知識價值甚至還不如購買價值,這就很容易造成消費者心理不平衡,從而產生對傳統出版行業的失望。
(二)數字出版所遇瓶頸
數字出版固然是不可逆轉的文化產業發展趨勢,但在轉型的過程中,依然避免不了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
一是版權層面,將作者的腦力勞動變為可供讀者查閱和分享的數字資料,首先要征得作者同意并購買相關版權。中國目前大多數的電子資料提供網站都存在侵權違法行為,如百度文庫侵權事件鬧得沸沸揚揚,后來以韓寒為首的網絡作家群體自發形成了作家維權聯盟,發表了聯名抗議書,據估算中國出版行業由于蘋果等公司侵權造成的損失超過十億人民幣。這一事件充分說明不解決作家版權問題,數字出版的道路將曲折難通。中小企業出版量不高,很多從業人士缺乏版權意識是致命的問題。
二是推廣層面。推廣數字化產品的方式有很多,最簡單的是出售掃描版的PDF文件,但這也需要公共的銷售平臺,這一點對于中小企業來說是嚴重的打擊。一方面自己的產品可能不受到大的銷售平臺的承認,難以達成合作;另一方面,自己所能投入技術設計的金錢額度有限,即使能夠做到自主開發,平臺的推廣也是難上加難,而若得不到讀者的認同,就等于走進了數字化發展的死胡同。
國家出臺了很多改革,支持傳統出版行業向數字出版的產業轉型和發展,并指出這是“十二五”改革的重要內容。面對種種問題,只有認真分析,著力解決,才能尋找出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一)認清問題所在,建立健全相關機制
其一是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融合的第一道門檻——盈利問題。企業的根本目的是盈利這是毫無疑問的,關
鍵是在融合發展之后,企業出版的方向如何設定。既然要融合,肯定要結合兩者優勢,利用傳統出版的人才和口碑優勢,推動相關數字產品的開放和推廣。
其二是電子資源嚴重不足,擁有版權的資源少之又少。一般而言,企業對其出版刊物的版權只有5年,超過5年則失去資源的使用權和出版權,這就給受歡迎書籍的再版再印等造成了不可逆轉的困難,且難以掌控產品的銷售策略。
其三是用人機制不完善,沒有形成固定的作家群體,缺乏與優秀人才的合作,這就直接造成了優秀資源的匱乏。為改善這一情況,必須做出戰略調整,與優秀作家達成長期合作協議,必要時做出一定的讓利,實現合作共贏。
(二)形成長效產業鏈
傳統出版基本流程是編印發,這遠遠不能適應現代文化產業發展的需要,有了數字出版的加入,應該從源頭開始,注重資料的采集和編輯、管理,以及后期的推廣,形成“采、集、編、傳”的一體化戰略措施。也就是說,從資源開始,探索用戶的關注和需求,采集相關讀物和作品,再進行內容的編輯和處理,然后通過合適的平臺推出??梢允菍鹘y載體轉變為電子文檔,也可以是對原本電子資料的再處理。總之,通過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合作的模式,以市場為導向形成全方位的產業鏈條,從而推動自身企業的發展。這一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同步發展的模式,投入不多,工序也不復雜,是大多數中小企業能夠負擔得起的。
(三)堅持“內容為王”,推出文化精品
“內容為王”仍是互聯網環境下出版的核心要素。網絡能夠提供的數字資源“汗牛充棟”,也因此讀者對文本的內容價值要求甚高,出版內容只依靠僥幸心理,經不起時間考驗。中小出版企業必須立足長遠,以制作精品為目標,推出自己的主打部分,堅持做良心商人,推良心產品,這樣才能贏得讀者的青睞。以近年來網絡上很火的“嗶哩嗶哩”視頻網站為例,該網站起初只是一群年輕人由于興趣做起來的影視小基地,突出特色就是提供了很多當下其他視頻網站沒有的優秀資源,且它對于境外的影視資料都有自己的跟蹤與了解,其特色字幕也是吸引讀者的重要因素。媒體與出版的關系密不可分,因此這一案例足以給中小出版行業提供很好的借鑒。
(四)樹立“平臺為王”理念,實現最大收益
平臺是出版企業從背后走向臺前的不必要因素,不論是自己開發還是與其他銷售平臺合作,都需要有自己的平臺管理機制。在企業文化方面卻是要堅持“內容為王”,但是在產品銷售和推廣層面,則不得不堅持“平臺為王”的牌子,因為這是與實際收益掛鉤的關鍵一步。如果借助其他平臺,則必須和該平臺達成有效協議,盡量多地形成良好的銷售渠道,并同時注意宣傳自己的企業文化;若是自己開發平臺,則一定要堅持以讀者為上帝的理念,分析讀者的消費心理,設計合理的平臺框架和內容設計,以及妥善處理廣告招商等板塊。韓寒的自主開發軟件《一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該軟件推出不久就得到了讀者群體的響應,這固然得益于韓寒的個人名氣,但更多的是《一個》所主打的簡潔風格非常符合大多數青少年讀者群體的閱讀體驗,這也是非常值得中小企業推敲的。
總而言之,中小出版企業在文化產業的發展進程中很容易被埋沒在歷史的洪流中,為了應對新的挑戰,必須意識到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各自優勢,尋找融合的最佳途徑,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實現人才、內容、平臺的體系化發展,才能在新時代找到更好的發展出路。
【參考文獻】
[1]楊毅.閱讀方式變革與出版業格局嬗變[J].中國出版,2014(23).
[2]賀小霞.傳統出版業的挑戰與機遇[J].傳播與版權,2014(5).
[3]楊毅.數字出版的勃興與中國出版業的轉型升級[J].現代出版,2013(6).
[4]陶喜紅.我國期刊出版業區域集中的測度與分析[J].科技與出版,2013(8).
[5]柳斌杰.加快傳統出版與數字出版的融合發展[J].中國出版,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