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先驗、經驗與超驗:康德關于審美普遍性的三種論證及其旨歸

2015-03-20 18:45:46
長春師范大學學報 2015年5期
關鍵詞:理念情感

劉 艷

(中共宣城市委黨校,安徽 宣城 242000)

先驗、經驗與超驗:康德關于審美普遍性的三種論證及其旨歸

劉 艷

(中共宣城市委黨校,安徽 宣城 242000)

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就審美普遍性作出了先驗、經驗與超驗三種不同維度的論證,這三種論證最終統一于超驗論證。由此,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同目的論判斷力批判一樣,都導向道德神學。

康德美學;審美普遍性;道德神學

四“契機”(Moment)所區分的不是美與不美,而是審美判斷與非審美判斷。同樣,審美普遍性的論證所論證的也不是美區別于丑的根據,而是美或丑的普遍有效性之所以可能的根據。這樣的普遍性根據,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給出了三種,即給出了三種不同的關于審美普遍性的論證,這三種論證分別處在先驗、經驗與超驗的不同維度上。

實際上,不論是經驗論證,還是先驗、超驗論證,審美普遍性都不是實然意義上的普遍性,而是如實踐理性的絕對命令一樣,是一種應然意義上的普遍性。康德說:“鑒賞判斷本身并不假定每個人的贊同;它只是向每個人要求這種贊同,……所以這種普遍同意只是一個理念。”[1]51也就是說,事實上,在經驗層面審美判斷并不具有普遍性,它只是要求并且也必然要求這種普遍性,因此康德說:“反思的鑒賞判斷即使像經驗表明的,它對自己[關于美的]①判斷在每個人那里都有普遍有效性的要求畢竟也是經常飽受拒絕的,卻仍然會感到有可能[它實際上也在這樣做]設想有些判斷是可以要求這種普遍贊同的,并對每個人都期望著事實上對自己的每個鑒賞判斷都普遍贊同,而下判斷者并不為了這樣一種要求的可能性發生爭執。”[1]49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具體的審美判斷,某乙可能不同意某甲的看法,甚至與某甲持相反的觀點。但即使這樣,認為美或丑的一方都覺得自己的判斷是普遍有效的,他們對于這種普遍性的可能性并無爭執,不會像對于快適的分歧一樣,以“蘿卜白菜,各有所愛”的觀點來調和這種分歧。

因此,審美普遍性是一種“要求”的普遍性,這樣的要求根據何在呢?即審美普遍性的可能性根據何在呢?康德有三種論證。

第一種是先驗論證。審美判斷的普遍性同認識判斷的普遍性一樣,都來自于主觀認識條件的普遍性。只不過在后者那里是判斷內容即“知識和屬于知識的表象”的普遍可傳達性;而前者是判斷的“內心狀態”的普遍可傳達性,這種內心狀態是指諸認識能力“在一個給予的表象上朝向一般認識而自由游戲的情感狀態”。二者的普遍可傳達性都緣于“對每個人都有效的表象方式”,即主觀認識條件。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中首次系統作出這種論證是在第9節。論證思路實際上是由認識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引出審美判斷的普遍有效性,因為經過《純粹理性批判》的洗禮,前者的普遍性在這里已是不言自明的前提。由這一前提出發,即由這種“知識和屬于知識的表象”的普遍可傳達性推出形成知識表象時的(諸認識能力的關系的)“內心狀態”的普遍可傳達性。如此邏輯判斷與審美判斷是不是同一過程或同一過程的兩個方面呢?不是。二者的旨趣不同,因此也是不同的判斷。審美判斷雖“關系到一般知識”,但并不為了知識,而只為了在這種內心狀態中的諸認識能力自由游戲的情感狀態,因此所謂“朝向一般認識”只是“如同趨向某種一般認識所要求的那樣相互協和一致”, 并不真地作出具體的認識判斷。[1]52-54

康德第二次作出這種論證是在第38節的一個腳注里,思路同上文如出一轍,都認為審美普遍性來自于主觀認識條件上的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茲不避啰嗦,引述于下:

“為了有理由對審美判斷力的一個只是基于主觀根據上的判斷提出普遍同意的要求,只須承認下面幾點就夠了:1)在一切人那里,這種能力的主觀條件,就諸認識能力在這種判斷中被使用時對一般認識的關系而言,都是一樣的;這必定是真實的,因為否則人類就不可能傳達他們的表象甚至于知識了;2)那個判斷只考慮到了這種關系[因而只考慮到了判斷力的形式條件],并且是純粹的,也就是既不與客體概念也不與作為規定根據的感覺相混淆。”[1]132

第二種論證是經驗論證,即共通感(Gemeinsinn)。但共通感是一個理念,按說應是超驗論證,為什么說是經驗論證呢?

在論述共通感的第21節,康德一開始的論證思路同第9節基本一樣,也是從知識的普遍可傳達性推出作為朝向一般知識的內心狀態(在該節中,康德用的術語是“諸認識能力與一般知識的相稱”及“諸認識能力的比例”)的審美情感的普遍可傳達性。不一樣的是,隨后康德作出了一個似乎是同義反復的推論,即引出共通感作為美這種情感的普遍可傳達性并因此也是知識的普遍可傳達性的條件。其邏輯是這樣的:知識的普遍可傳達性是不容置疑的和已知的,那么,與知識相稱的諸認識能力的比例即審美情感也必須是能夠普遍可傳達的;而共通感又是情感得以普遍傳達的前提,因此共通感是必須被預設的。這里糾結的是,既然已經可以從知識的普遍可傳達性推出審美情感的普遍可傳達性了,為什么還要再另外設定一個共通感作為所有這一切的前提呢?并且“共通感”從整個《判斷力批判》來看也不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出現的頻率也不高(只出現在兩處,除了第四契機外,只在第40節出現)。

對于這一問題,可能的解釋之一是,這是康德調和如上文所說的審美判斷應然的普遍有效性和實然的無普遍有效性之間矛盾的產物。因為既然已經從知識的普遍有效性推出了審美情感的普遍有效性,而知識的普遍有效性又已經是一個事實,按理說審美情感的普遍有效性也應該是事實,但糾結之處就在于實際上審美判斷并沒有普遍有效性,因此只好設定了一個共通感的理念來說明審美的普遍有效性只是一個理念,這樣即使人們事實上有時不能就鑒賞判斷得出一致的意見,也不妨礙這種判斷一致的“應當”,就像實踐理性的律令一樣。但這樣的調和是否成功呢?因為人們仍可以問為什么審美普遍性本應該是事實卻不是事實。

拋開這一問題暫且不論,康德設定共通感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呢?有!一是因為共通感實際上是一種經驗,另外是因為共通感的設定有道德目的。

為什么說共通感是經驗呢?因為人們在作審美判斷時確實感到了這種共通感,如康德所說,“我們不是把這種情感(指審美情感)作為私人情感,而是作為共同的情感而置于基礎的位置上。”[1]76即,我們在審美時把自己的審美情感想象成了共同的情感,雖然他人事實上不一定有與“我”一致的情感,但所想象的共同情感畢竟是“我”的經驗。這就是說,雖然共通感是一個理念,但人們對共通感這一理念的假想并不是理念,而是經驗。這就好像說上帝是一個理念,但人們設想某種上帝的意象卻是經驗。又如,作為一個整體的宇宙是一個理念,但人們設想這樣一個理念卻是經驗,即便這種經驗是無客體與之對應的。人們在審美時對共通感的假想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心理狀態,這不同于先驗論證與超驗論證:主體的諸認識能力的協調是審美時根本意識不到的,唯經過反思推理才能發現;超驗論證中設定的人性的超感性基底當然更不能意識到。因此共通感的心理狀態確確實實是經驗的真實,即使是假想,也是真實的假想。但與其說是假想,不如說是天真地以為,因為人們在審美時伴隨的共通感是真誠的,不是經過推理的假設。但這種心理狀態是什么呢?是一種超驗感,共通感本來就是一個理念,是對某種超驗東西的“感”(按照康德知情意的劃分,不容易將這種“感”確切地劃分到哪一類,因為很明顯它不能是知識:對超驗東西的感覺不能是知識;但也不是情感,否則就與審美情感混淆了;也不是意志),這種超驗東西即是他人的經驗、他人的情感。因此康德說:

“至于事實上是否有這樣一個作為經驗可能性之構成性原則的共通感,還是有一個更高的理性原則使它對我們而言只是一個調節性原則,即為了更高的目的才在我們心中產生出一個共通感來;因而是否鑒賞就是一種原始的和自然的能力,抑或只不過是一種尚需獲得的和人為的能力的理念,以至于鑒賞判斷連同其對某種普遍贊同的要求事實上只是一種理性的要求,要產生出情致的這樣一種一致性來,而那種應當,即每個人的情感與每個他人的特殊情感相匯合的客觀必然性,只是意味著在其中成為一致的可能性,而鑒賞判斷則只是在這一原則的應用上提出了一個實例:這一切,我們還不想也不能在這里來研究。”[1] 76-77

雖然康德在這里沒有明確回答,雖然康德倫理學不是以情感或同情為基礎的,但聯系《判斷力批判》導言部分強調的自然與自由概念在感官世界的效果中牽制著[1]9,及《判斷力批判》乃至于整個康德哲學強烈的超越性道德取向來看,康德對上述問題的回答應該都是選擇性問句的后者。因為雖然道德動機不是情感而是純粹實踐理性的律令(你感到了他人的痛苦或者說你同情他人的痛苦并不一定帶來道德行為,除非你在這種情況下還聽從實踐理性的絕對命令的召喚),但其在現象界的觸發機關往往是情感。離開現象界的觸發及應用,道德律令則無從下手。道德律令最終要在現象界實現出來,其觸發點及落腳點都在現象界。如此看來,共通感作為對情感一致性要求的經驗是服務于更高的目的即道德目的的。這也符合整個“審美判斷力批判”部分服務于向道德目的過渡的思路。在審美判斷力批判的最后一節即“鑒賞的方法論”中,康德再次提到:“人道一方面意味著普遍的同情感,另方面意味著使自己最內心的東西能夠普遍傳達的能力。”[1] 203

康德實際上是把審美共通感看成共通感的一個實例(并因此而隸屬于道德目的下)。在第40節,康德重申了這一觀點。需要注意的是康德在該節中還提到了知性的共通感。但實際上康德并不認為它是共通感,或此共通感非彼共通感。彼共通感就是情感的共通感,因此審美共通感并非因為與知性共通感的并列而成為共通感的一個實例。這一觀點在引出共通感的第20節已經明確說過了,第40節的一段話同樣表述了這層意思:

“比起健全知性來,鑒賞有更多的權利可以被稱之為共通感;而審美[感性]判斷力比智性的判斷力更能冠以共同感覺之名,如果我們真的愿意把感覺一詞運用于對內心單純反思的某種結果的話;因為在那里我們把感覺理解為愉快的情感。我們甚至可以把鑒賞定義為對于那樣一種東西的評判能力,它使我們對一個給予的表象的情感不借助于概念而能夠普遍傳達。”[1] 137

人們一般認為,像康德自己所說的那樣,全部康德哲學的問題是“我可以知道什么”、“我可以做什么”、“我可以希望什么”,而這三個問題又可以歸結為“人是什么”,于是整個康德先驗哲學是一種人學。《審美共通感觀照下的康德人類學》[2]等文把先驗人學(或人類學)作為康德研究不爭的前提。然而,筆者認為康德哲學的總問題毋寧說是“神是什么”。他把人的道德看成了神性,道德與神合二為一,從而整個康德哲學毋寧說是一種先驗神學。

從該段還可以看出,共通感確實是一種“感”、一種經驗,是“運用于對內心單純反思的某種結果的”。同樣的意思還出現于第40節開頭部分,茲不贅述。

審美共通感作為一種經驗事實,對審美普遍性有何貢獻呢?為什么說它是關于審美普遍性的經驗論證呢?因為在這種“感”中,鑒賞主體直接感到了情感的普遍有效性或者說普遍可傳達性,乃至于我們徑可以把鑒賞定義為對這種情感的普遍可傳達性的評判能力[1]138。換言之,“我”作出了鑒賞即意味著作出了一個能夠普遍傳達的情感判斷,否則不叫鑒賞。當然,審美普遍性應然與實然的矛盾并未因這一定義而消除。共通感作為“感”雖屬經驗,但它所感的內容卻是一個理念。“我”感到了普遍性并不意味著真有普遍性,后者是超感官之物:他人的情感反應超出“我”的感官。但共通感仍然在審美經驗的分歧和爭執中對于培養鑒賞力進而對于形成公認的具有普遍性的審美典范具有持久的動力作用,因而事實上對于審美普遍性有莫大的貢獻。這也正是天才對美的意義:天才為美樹立典范(因為美不能借由概念來規定)。

第三種論證是超驗論證,康德是在“審美判斷力的辨證論”中提出這一論證的。審美普遍性源自“人性的超感官基底”這一理性概念,通過這一概念鑒賞判斷獲得對每個人的有效性。這里的思路類似于邏輯判斷,邏輯判斷通過知性概念獲得普遍有效性,鑒賞判斷通過某種不確定的概念即理念獲得普遍有效性。康德在這里將“鑒賞判斷不以概念為根據”具體化為“不以確定的概念為根據”,卻畢竟以一種理性概念(作為不確定的概念)為根據。

超驗論證看似很容易理解,其實不然。我們來看這段話:

“毫無疑問,在鑒賞判斷中是包含有客體表象[同時也有主體表象]的某種更廣泛的關系的,以此為根據,我們就把這一類判斷擴展為對每個人都是必然的:所以這種擴展就必須要以某一個概念作為基礎;但必須是這樣一種概念,它根本不可以通過直觀來規定,通過它也沒有什么可以被認識,因而也不能夠給鑒賞判斷提供任何證明。但這樣一類概念只能是有關超感官之物的純粹理性概念,這超感官之物給作為感官客體、因而作為現象的對象[并且也給下判斷的主體]奠定了基礎。”[1] 185-186

這里有一個雙重奠基的“超感官之物”,既給感官客體又給判斷主體奠基。這個超感官之物不能僅僅是一般的自在之物理念,否則無法解釋為什么作為自在之物的自然與作為自在之物的人性的道德本體間的對應關系,恰好就能成為審美理念、成為德性的象征嗎?因此,這個超感官之物或者本身是上帝,從而作為自在之物為現象對象與主體雙重奠基,使二者在道德目的上有一致的對應關系;或者必然導向上帝,從而為作為自然的超感官之物與作為人性基底的超感官之物雙重奠基,即為自然與自由雙重奠基,使從前者向后者的過渡成為可能和必然。筆者以為,這兩者之間在神學意義上并無實質的不同。

因為這個“上帝”的雙重奠基,自然界才變成審美理念,美才得以是德性的象征。否則人性的超感官基底即人的自由本體、道德本體只能說明審美的普遍性,卻無法解釋自然界為什么會有美,為什么會有作為德性象征的美,更不能解釋自然界美的遍在性了。顯然不能以先驗方式去解釋,認為自然界的形式是主體給予的,道德主體給予的形式不得不是美的,不得不是象征德性的。如果這樣解釋的話,世界上就不會有丑了。并且康德在《判斷力批判》一開頭就指出了知性給予的形式只是一般形式,不能說明自然界形式的多樣性。這種在特殊經驗規律中表現出的形式的多樣統一性(不論是美的統一性還是目的論統一性)只有看成是在一個超越的知性(即上帝)的安排下才是可能的,雖然只是在我們的反思中才這樣看的。[1]14-15也不能以經驗方式解釋自然界為什么有美,說我們確實感受到了自然界某某事物的美所以有美,美是一個事實。這樣解釋的話不能說明美與德性的先天聯系,美的出現也變成偶然的了。因此對于上述問題,只能以超驗的方式去解釋,即在上帝的安排下,為了道德目的,自然界才有美,美才是德性的象征,因為人的道德本體也是上帝奠基的。并且也只有這樣才能說明自然界美的遍在性。康德說:“對自然的美我們必須尋求一個我們之外的根據,對于崇高我們卻只須在我們心中,在把崇高性帶入自然的表象里去的那種思想境界中尋求根據。”[1] 84自然美為什么要尋求一個我們之外的根據呢?美不是形式的主觀合目的性嗎?其根據不是完全主觀的嗎?如康德所說,“審美判斷力就判斷某物是否美而言是自己立法的。”[1]197對于單個對象的美,其根據確實是主觀的,美在于形式上直觀的雜多能經由想象力的反思而關涉到知性的“某個東西”(必須是“某個東西”而不能確定的是某個東西,不能有知識判斷中規定性的概念參與),這種形式就是主觀上合目的的,合于主體表象力的目的:知性在形式上能通過“某一個”的非概念的概念將想象力的雜多(輕松地)統攝進來,此時的表象狀態即是想象力與知性自由游戲的狀態,想象力是自由的(無概念約束),同時又合于知性的規律(否則就是“胡鬧”[1]164)。因此,單個對象的美作為經驗事實,其根據確實只在我們自身。但自然界到處都充滿著美,各種植物、動物,甚至不僅是有機界,無機界也表現出如此豐富多彩的美,美成了一般知性規律所無法說明的自然的各種各樣的形式變相的多樣統一性規律,此即自然的形式的審美合目的性(又叫自然合目的性的審美表象,與自然合目的性的邏輯表象并列),這一根據就在我們之外了,只能借由上帝來說明。

審美理念這一概念的引入也很能說明上帝的存在。德性作為理念無直觀與其對應,不能被演證,但能被象征。審美(感性)理念即德性的象征,并且正因此它才叫審美理念:無確定的概念能闡明審美理念這種感性表象,德性作為理性概念不是一個確定的概念,后者僅指知性概念。引入審美理念之后,康德給美下了一個新的定義:“我們可以一般地把美[不管它是自然美還是藝術美]稱之為對審美理念的表達。”[1]165從這個定義我們可以發現上帝與天才的類比關系。藝術美作為審美理念是天才創造的,天才就是形成審美理念的能力。按此,自然美作為審美理念則是上帝這個超級天才創造的。

康德關于審美普遍性作出了先驗、經驗、超驗三種論證,前兩種論證統一于超驗論證。先驗論證雖然可以獨立說明審美情感的普遍有效性,但無法解釋自然界美的遍在性,也無法解釋為什么康德看重的是自然美而非藝術美,無法導向道德目的,而導向道德目的才是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的旨歸。經驗論證中的共通感作為“感”固然是經驗事實,但所感的內容是超驗的,并因此而隸屬于一個更高的理性原則即道德目的下。至超驗論證明確了人性的道德本體是審美普遍性的概念保障,先驗論證中主體之所以能作自由的鑒賞游戲,經驗論證中主體之所以有共通感,另外還有如何培養提高鑒賞力,在超驗的道德本體中都能統一起來。但超驗論證必然導向上帝,唯有上帝的雙重奠基,自然美的遍在性、美是德性的象征等才能得到最終的說明。

毫無疑問,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以及目的論判斷力批判最終導向道德神學。任何讀過第三批判的人都能得出這個印象,但道德神學僅僅是第三批判給人的印象即修辭效果意義上的嗎?康德反復宣揚上帝存在(康德為此甚至不惜批判斯賓諾莎)的同時在邏輯上又反復重申設定一個超越的知性或者說有理智的創世者只適用于反思性的判斷力,而不能作為規定性的知識(這種行文效果就好像是一種保健品電視廣告不斷地對人們灌輸神奇療效,卻又總是在某個不起眼的角落里用很小的字體打上這樣一句忠告:本品不能代替藥品)。通過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神學在康德審美判斷力批判中是邏輯上的結論,而非僅僅是修辭上的印象。

康德的道德神學有以下意義:(1)神學只能是道德神學。或者說,神學只有作為道德神學才是可能的,而不能是其他任何形式的神學。(2)上帝確實存在。(3)上帝是一個超越的有理智者。(4)上帝的意義就是道德,也就是自在之物,即,上帝的概念結構是:自在之物—道德—上帝;或者是:自在之物—道德—上帝。這二者之間在神學意義上無實質不同,因為它們都是超驗的概念。

下面這段話最能反映上帝的這種概念結構:

“有三種理念:首先是一般超感性東西的理念,它除了自然的基底這一規定外沒有進一步的規定;其次是同一個超感性的東西作為對我們認識能力的自然的主觀合目的性原則的理念;第三是這個超感性的東西作為自由的目的的原則、并作為自由與道德中的目的協和一致的原則的理念。”[1] 193

這三種理念在表述上是遞進關系,實則是同一個理念。顯然,這個理念或者是上帝,或者必然導向上帝。

綜上所述,康德審美普遍性三種論證的旨歸是道德神學,第三批判的旨歸也是道德神學,康德整個批判哲學的旨歸也是道德神學。康德的先驗哲學與其說是先驗人學,不如說是先驗神學。這有兩層含義,在內容上,如上文所說,這個神學的意義是道德,或者說作為道德本體的人就是神,因為他是超越于現象界的。第二,先驗的意義對于康德而言不是生物學或物種學,而是神性,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不能被還原為人同此身、身同此理。人所具有的各種高級先天能力不是作為一個生物物種的肉體機能而具有的,而是作為神性而具有的,否則這些能力就會是一種肉體機能,它們具有普遍有效性就能推出連感官快適也是普遍有效的了,因為既是肉體機能的話,則人同此身、身同此理。

不論是先驗人學還是先驗神學都不能說明審美普遍性應然和實然之間的矛盾,后者需要一個歷史的維度,需要給偶然性以一定的地位,而先驗哲學是沒有這個維度的。但這已經不是本文所能繼續討論的了。

[注 釋]

①本文方括號里文字是康德原注。為了區分,康德原注一律用方括號標記,筆者注則用圓括號標記。

[1]康德.判斷力批判[M].鄧曉芒,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Kant’s Three Arguments for Aesthetic Universality and the Aim of Them

LIU Yan

(Party School of Xuancheng, Xuancheng Anhui 242000, China)

In Critique of Judgment, Kant gives three arguments for aesthetic universality which are respectively in transcendental, empirical and transcendent sense and are unified in the transcendent one. Therefore, Kant’s critique of aesthetical judgment is oriented to moral theology, as same as his critique of teleological judgment.

Kant’s aesthetics; aesthetic universality; moral theology

2014-12-23

劉 艷(1980- ),男,安徽六安人,中共宣城市委黨校講師,碩士,從事康德哲學、現象學研究。

B516.31

A

2095-7602(2015)05-0030-05

猜你喜歡
理念情感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凸顯理念,學也張揚
被情感操縱的人有多可悲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失落的情感
北極光(2019年12期)2020-01-18 06:22:10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長,保持獨立
淺談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消費導刊(2017年20期)2018-01-03 06:26:34
情感移植
發明與創新(2016年6期)2016-08-21 13:49:38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99九九成人免费视频精品| 亚洲高清中文字幕| 国产三级国产精品国产普男人 | 国产网友愉拍精品| 欧美福利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成人午夜福利视频| 日本91视频| 成人噜噜噜视频在线观看| 永久毛片在线播|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一级高清毛片免费a级高清毛片| 少妇高潮惨叫久久久久久| 高清欧美性猛交XXXX黑人猛交|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不卡| 亚洲成在人线av品善网好看|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人网站| 亚洲精品国产首次亮相| 91亚洲视频下载| 亚洲有码在线播放| 亚洲午夜天堂| 久久夜夜视频| a亚洲天堂| 午夜视频免费一区二区在线看| 91在线国内在线播放老师| 亚洲成人免费在线|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优播 | 欧美黄色a|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米奇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中文网| 成人国产免费| 国产福利微拍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第二十一页| 亚洲av色吊丝无码| 久久无码av三级| 特级欧美视频aaaaaa|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9九| 欧美日韩另类国产| 国产乱肥老妇精品视频| 四虎国产永久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1024精品下载| 真实国产乱子伦视频| 国产欧美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资源在线26u| 精品色综合| 国产91高清视频|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 免费在线播放毛片| 99这里只有精品在线|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日韩大乳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色综合热无码热国产|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蜜桃视频| 国产成人免费手机在线观看视频 | 91久久国产热精品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 一级毛片免费观看久| 久996视频精品免费观看| 国产在线八区| 成人中文字幕在线| 四虎成人精品| 99手机在线视频| av在线手机播放| 亚洲精品片911| 亚洲欧美自拍中文| 草草影院国产第一页| 色天堂无毒不卡| 99热亚洲精品6码|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久久精品娱乐亚洲领先|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在线观看国产黄色| 日本黄色a视频| 久久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综合久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