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靖宇
(石家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若干問題
任靖宇
(石家莊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035)
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需要科學地認識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任務、內容、方式和途徑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高度契合性,需要分析和理清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方式,同時按照貼近性和實效性的要求,高度重視作為元價值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文化建設中的價值生成問題,從而在此基礎上發揮好不同路徑在融合過程中的作用。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校園文化建設;契合性;價值生成;路徑
大學校園文化是高校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渠道,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主導方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需要從理論層面明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內涵上與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關系問題,其中包括契合性、融合方式、價值生成和實踐路徑四個方面。
(一)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內涵設定
從教育功能的視角看,思想、學術和能力是大學育人價值體現的三個維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統領我國大學的人才培養方向,即大學辦學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導向。我國大學在確保人才培養的方向性方面,首先是確保大學的思想功能落實于人才培養過程中。從人才培養的過程要素看,課堂教學作為人才培養的主渠道,體現教育性和知識性是知識傳授過程的基本要求。
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偏重知識而忽略思想教育的現象。盡管從文化概念范疇和文化影響層面看,課堂教學終究也是文化傳承過程,屬于文化現象,但相比校園文化的特定內涵范疇而言仍具有差異性。在大學現實的辦學行為中,校園文化建設同課堂教學并未完整地統一在一起。因此,把課堂教學與校園文化建設有機結合,才能夠確保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實現全覆蓋。
從校園文化建設的實際運行狀況看,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大學文化建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的范疇較為狹窄。也就是說,大學校園文化從屬于大學文化。一般而論,校園文化建設是除了課堂教學以外的大學育人的另一主渠道。
(二)校園文化建設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契合問題
校園文化是社會亞文化的一種,并有自身的傳承性,對大學人才培養構成一定程度的影響。大學生在完成學業期間所植入的文化基因和核心價值文化的固化程度,對其個體發展乃至社會都將產生長遠影響。
在內涵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長期倡導的育人方向是高度一致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涵的確立,賦予了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生動而具體的思想靈魂,更加明確了大學育人所要秉持的引領目標,更加有利于大學校園文化建設方向和功能范疇的確立,為大學校園文化建設體系化提供了前提。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與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對大學人才培養方向具有統領性,與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具有同一性,在大學精神文化中具有導向性。因此,開展大學校園文化建設與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完全契合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航標,又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題、目標、任務和內容。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在發揮思想引領和價值影響的作用方面早已形成了固定的范式或方式,這些范式和方式對大學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仍具有積極影響。
(1)主導性融合
大學育人功能的實現在于大學領導者、教育者的主導行為和主導過程。在從屬于這個行為和過程的同時,大學生能夠自主選擇文化影響,這一狀況可能導致價值選擇沖突。因此,大學領導者和教育者必須高度關注這個過程,將主導性發揮至最大化,同時將大學生的自主選擇引導到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一致的方向上來。
(2)計劃性融合
大學的教育活動充滿計劃性,計劃性的優長是有序性、系統性和完整性。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體系化,有賴于大學實施的計劃性融合。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涵的層析性和內容的遞進性來看,實施計劃性融合是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要求。
(3)方法性融合
就思想教育和文化影響的特點和規律看,弘揚主流價值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入頭腦,應遵循“認識——理解——認同——自覺”的過程規律和方法規律。因此,大學應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內在規律,這是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取得實質性效果的前提。
(4)陶冶性融合
基于環境作用的融合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作用至關重要。大學生在充滿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元素環境中所受到的影響,比起理論的講授和主導性學習更具有漸進性和潛移默化的作用。所以,通過環境視覺影響大學生價值觀,會使大學生受到良好的熏陶。
(5)自覺性融合
這種融合方式是由受教育者主體自我喚醒并主動接受核心價值影響的形式,是各種融合方式理想效果的體現,也是不同融合方式的最高境界。避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形式化和機械化,需要在校園文化建設中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內在價值需要。
(6)對應性融合
從核心價值觀內涵的層次性和各層次要素的對應性來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通過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取得實效,需要對內容、路徑、方法進行對應性分析,這是內容與方式對應的邏輯需要。
方式決定效果,效果也反制方式。上述種種方式,是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必要方式。通過方式區分,可以取得對開展教育活動效果的判斷,也為提出對應不同內容的路徑和方法提供了參照。
在校園文化建設中植入核心價值觀已經不再是理論問題,由核心價值觀引領校園文化建設也不存在任何爭議。然而,在核心價值觀元價值之下還存在價值生成問題。解決好這一問題,便可以較好地解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貼近性和實效性問題。
在實踐中,教育者面對的最為直接的問題就是提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實效。提高價值觀教育實效的操作方式很多,但增強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的貼近性比方式的選擇和創新更重要。
某種價值觀為受眾接納的總前提是受眾對價值觀精神的高度認可。從總體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國家、社會和個體三個層面都是得到大學生高度認可的。在大學生中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既要分析核心價值觀對全社會公民群體的統領性和核心價值觀的時代意義,更要貼近不同社會群體實際,將核心價值觀表述具體化、生活化、群體化。只有當價值觀具備這一特性時,核心價值觀才更易于固化于人的思想并統率人的行為。[1]
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同樣必須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元價值,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將核心價值觀以更符合大學生具體生活實踐的形式進行表達,提取最容易使大學生理解、接受、踐行的內容進行表述,即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群體特點下的具體生成。
進一步看,大學生群體獨特的社會性決定了這一群體對核心價值觀內容更多的體驗是知識體驗和校園實踐體驗,缺少的是社會實踐體驗。群體適應是與大學生直接相關的社會適應問題。大學生在對核心價值觀總體高度認同的前提下,對富強、民主、自由、法治等內容具有強烈的期待性,在文明、和諧、平等、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方面具有一定的體驗性。
但是高度認同和適度體驗遠非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全部意義。從知行統一的要求看,只有真正實現核心價值觀在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價值生成,才更有益于大學生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具體的生成現象可以從如下方面進行研究和實踐。
其一是大學生的群體適應層面。大學生活的適應需要是大學生最為關注的方面之一,主要有學業適應、生活適應和人際適應,這三類適應需要遵守不同的價值準則。如果僅僅以敬業、文明、自由、平等等價值準則去引導大學生,他們可能只是易于在知識層面加以理解和認同,在實踐層面則難于自覺和駕馭。將這些內容具化為適合大學生特點的內容,則會有篤學、求知、尊重、關愛、禮讓、節儉、感恩、誠實、責任等價值標準。將這些價值標準植入校園文化建設和活動,更易引發學生的認同和踐行。
其二是心靈觸及層面。大學生未走向社會,對精神、心靈、信仰的價值理解缺乏鮮明的社會對比。因此,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涵的現實體悟大多來自于間接案例或身邊感動的影響?!伴g接案例”指的是社會事件,“身邊感動”則多為身邊需要幫助的人和事。將大學生置身于價值沖突的現實氛圍中,無疑將會幫助其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從而使其思想和行為由無直接體驗向自省自覺的高度升華與蛻變,實現價值觀教育的目標。
其三是主體喚醒層面。大學階段的教育是大學生價值觀塑造、穩定和成型的時期,是走向社會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擔當主體。通過大學文化影響大學生的主體擔當意識,必然要成為大學教育首當其沖的任務。因此,大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不能僅僅停留在教育、理解和接受層面,也不應停留在自我個體層面,還應上升至社會責任層面。大學生要通過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基因植入,理解核心價值觀的國家意義、社會意義、民族意義、時代意義。
其四是行為自覺方面。對于國家、社會、個體三個層面的內容而言,大學生在國家和社會層面能夠形成較強的感知和認同,但行為上更易于體現的是個體層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生成長和發展環境下的價值生成,能夠更好地解決其在三個層面的行為自覺問題。大學自身可以是國家的一個具體單元或元素,可以是社會整體的一部分。再比照大學實際和特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大學的生成性表述,完全可以在大學生身上實現行為自覺。[2]
方式決定路徑,價值生成決定教育實效。在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問題時,必須從價值生成的意義入手,從教育實效著眼。
1.認識與理解——輸入路徑之一
思想政治理論課從來都是思想教育和價值傳播的主渠道,這在實現系統解析和全面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內涵上是至關重要的。這一路徑的建設并非要解決路徑缺失問題,而是要強調這一路徑作用的有效發揮問題。強化這一路徑的作用,關鍵在于教育內容和方式的貼近性,即緊扣大學生思想脈搏和內在需要,為大學生發展和成長提供價值支撐。
教育過程同樣是不可忽視的教育路徑。體現于課堂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并非全部存在于思想政治理論課上。教育過程的現實表明,教育者的重心往往集中于傳授專業性知識和技能,而忽視有意識地結合教學內容和教學行為向大學生傳播價值觀思想。所以,教育過程作為不可忽略的重要路徑,應得到高度重視。
2.新媒體和環境文化的影響——輸入路徑之二
當今時代,新媒體日趨普及和廣泛,集成或附著于若干新媒體平臺的信息以其獨特的影響方式沖擊著人們的價值觀。以交互性、即時性、便捷性、可讀性、豐富性為主要特點的新媒體信息,成為多元化價值觀爭相展示的舞臺。在大學生的個體意義、社會意義乃至生命意義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可以以其無可辯駁的生命力和時代意義占據主流媒體平臺。多元價值觀雜陳,可以更好地凸顯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和作用。新媒體作用的發揮顯然還存在巨大的空間。
環境文化對價值觀的影響來自于環境中的文化元素。大學生個體因素、家庭影響(家長、家庭角色)、成長和發展環境(學業歷程、教師、教育程度差異、教育方式等)、社會文化(主流文化、多元文化、亞文化;社會角色、公共媒體與輿論等)都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大學階段是大學生價值觀的成型期,無直接社會體驗使得大學生的價值需求無以強化,因此環境文化需要更多地向大學生直接呈現大學與社會的對比,喚起大學生對社會環境下價值觀的需要。[3]這種環境文化影響的取向,一是按照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利用多種介質宣傳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二是引導大學生深入社會,以社會角色加強社會體驗,強化大學生價值取向。
3.體驗和反思——內化
在輸入和輸出路徑之間,大學生必然會有自身內在的自省、反思和價值判斷過程,并在受到其知識和智慧的干預后形成自己的價值選擇。成功的教育和影響,必定對大學生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的一面予以強化。
4.活動和行為——輸出路徑
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實質上是以文化影響大學生內心世界的過程。可以通過開展多種類型的大學文化建設和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不斷踐行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的責任主體,其一切行為和活動都與大學階段價值觀的塑造和養成密不可分。在某種意義上,這檢驗的是大學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實效。
[1]曹飛.價值生成過程初探[J].理論導刊,2006(3).
[2]張斌,孟婷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實現機制[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14(8).
[3]孫葉青.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四個維度[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3(14).
2015-01-18
河北省教育科學研究“十二五”規劃2014年度立項重點課題(1402088);石家莊市政研會2014年立項課題。
任靖宇(1974- ),女,河北清苑人,石家莊學院副教授,碩士,從事中國文化藝術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5)05-01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