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珍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300)
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
劉小珍
(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佛山 528300)
隨著新時期網絡媒體的介入,高校突發事件與網絡的聯系日益密切。做好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給學生帶來的影響,為學生成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高校;突發事件;原則;實施
《第3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12月,中國網民規模已達6.49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7.9%。中國網民以10-39歲年齡段為主要群體,比例達到78.1% ,其中20-29歲年齡段的網民占比最高,達31.5%。[1]由此可見,上網已經成為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主題。隨著新時期網絡媒體的介入,高校突發事件與網絡的聯系日益密切。
突發事件是指突然發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嚴重社會危害,需要采取應急處置措施予以應對的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事件和社會安全事件。目前,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期,國內的社會矛盾已充分展現和暴露,特別是由醫療、就業、貧富差距、腐敗等問題引發的矛盾劇增,容易使大學生產生不滿情緒。[2]如果突發事件控制及時、措施得當,即可把突發事件對高校和社會造成的危害控制到最小;如果突發事件不能獲得及時有效的控制,就可能干擾、破壞高校正常的教學、科研和生活秩序,甚至導致高校及相關社會系統的基本價值目標和行為準則受到損害或趨于瓦解。
(一)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是維護社會和諧、高校穩定的需要
煽動性的、偏激的、非理性的網絡輿情信息在網民的推動下,容易迅速擴散成為一種社會情緒,使一些個人的、局部的問題擴大為群體性問題,導致高校甚至社會蔓延緊張和恐慌心理。因此,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是高校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突發事件發生后,高校要指導、協調相關部門及社會媒體有效地開展管控工作,平衡師生心態,理順師生情緒,尤其對高校師生在互聯網上傳播的對該事件持有的言論或觀點進行有效的分析和引導,使其朝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應該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及時控制不良的網絡信息傳播,二是快速解決問題,防止突發事件的進一步惡化。
高校和社會是緊密聯系的統一體,高校如果不穩定、不和諧,社會就會相應地出現不穩定、不和諧。高校的和諧穩定不僅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對建設和諧社會有著引領、示范和推動的作用。
(二)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是培養大學生成才的需要
當今時代,網絡已經成為大學生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當今網絡輿情環境復雜,內容保羅萬象,集有益信息和有害信息、真實信息和虛假信息于一體。突發事件發生時,網絡輿情中充斥著大量虛假、有害信息,混淆視聽,蠱惑人心。如果高校采取的措施不當,極易演變為網上或是現實中的群體危機事件。因此,做好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控制,最大限度地減少突發事件給學生帶來的影響,為學生成才提供良好的育人環境,是高校的重要任務之一。
(一)及時主動
如果學校不能及時有效地處理突發事件,事件的負面影響就會超出學校的控制,使學校陷入被動。因此,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負責高校網絡輿情監控的負責人應在最短時間內作出反應,積極組織相關部門調查、分析事件發生的起因和可能發展的趨勢,及時制定最佳的解決方案。
(二)實事求是
高校突發事件發生后,公眾關注度會很快增加,猜測和謠言也往往趁虛而入,造成不良社會影響,有的甚至會對事件的發展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因此,實事求是地還原事件真相成為高校在控制網絡輿情過程中獲得廣大民眾信任、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
(三)正確引導
突發事件后,各種信息、傳聞、猜測廣為傳播,易使高校師生產生思想混亂和情緒波動,極少數別有用心的人會大肆渲染,以圖擴大事態影響。在應對輿情危機時,眾多高校采取的處理方式簡單、粗暴:將爆料貼或轉發貼一律刪除,或采取信息屏蔽措施將相關關鍵詞的信息搜索屏蔽掉。這種做法極易引起學生的逆反情緒,甚至引發高校信任危機。因此,面對突發事件,高校應主動與師生溝通,正確引導,穩定師生的急躁情緒,避免出現更大的輿情風險。
(一)建立高校網絡輿情控制組織機構并明確職責
目前,中國高校網絡輿情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長效機制尚未建立。為了解決網絡輿情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問題,提高網絡輿情工作的實效性,高校應該建立網絡輿情控制組織機構并明確職責。
1.建立健全高校網絡輿情控制組織機構是加強網絡輿情控制工作的首要條件
高校網絡輿情控制體系主要由黨委負責。校黨委宣傳部作為主管部門,負責全校網絡輿情控制工作的統籌協調、應急處理、督促落實,具體工作包括:落實教育部、省教育廳部署的網絡輿情監控任務,及時匯報有關情況;制定全校網絡輿情監控工作方案和階段計劃;組織本校網絡閱評員對網絡輿情進行收集、跟蹤、分析和研判,加強正面引導工作,及時批駁不實言論;指導、協調和督促各部門落實輿情監控工作;制定本校網絡輿情監控工作相關制度規定,建立上下聯動、快速反應、有效處理的網絡輿情監控工作機制;與政府宣傳部門及相關部門聯系溝通,整合網絡輿情控制工作。
2.建立網絡輿情工作辦公室,確立以學校黨委宣傳部為核心、各院系相互溝通的協調處理機制
成立網絡輿情閱評員隊伍。黨委宣傳部確定一名專職網絡閱評員,各院系確定一名兼職網絡閱評員。專職網絡閱評員在網絡辦公室指導下開展工作,負責網絡輿情信息收集、跟蹤、分析,撰寫正面評論文章,并負責網上跟帖、通報不良網絡輿情、跟蹤反饋不良網絡輿情處置等工作。
(二)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處置的應急機制
1.建立高校網絡輿情危機階梯預案
高校可以參照《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的規定,根據輿情的影響力、可控度,將網絡輿情危機分為四級,即Ⅰ級(特別重大)、Ⅱ級(重大)、Ⅲ級(較大)、Ⅳ級(一般)。每一級要有不同級別、不同范圍的力量參與到危機應對,根據危機的等級調動對應的資源和力量進行化解。
2.建立高校重大突發事件的處理機制
高校要建立包括事前預警機制、事中快速反應機制、事后善后機制在內的突發事件處理模式。事前,以預防為主,對可能影響師生及高校穩定的言論或事態做到及早發現、及早處理,把事態控制在萌芽之中。高校要成立心理輔導協會,各院系分設心理輔導協會聯絡辦公室。根據院系狀況分設數名教師兼任心理輔導員,各班設一名學生為心理輔導員助理。每周召集心理輔導員及助理開會一次,及時了解高校的“敏感點”“熱點”“爆發點”。事中,要堅持情、法相結合的原則及快、準的工作作風,迅速處理事件,獲得最大程度的主動權。事后,應邀請相關部門的專家共同研究,從高校管理、技術、組織結構和運作程序等方面進行總結,以免危害再次發生。
(三)建立高校突發事件的新聞發布機制
在新媒體時代,任何一場局部的、地方性的突發事件都有可能借助新媒體的傳播而演變為全國性乃至全球性的危機事件。高校一旦發生突發事件,如果沒有良好的新聞發布機制,不僅會干擾正常的教學生活,也會影響社會的穩定。2008年1月22日,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講話中就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提高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提高輿論引導能力,堅持正確的導向,有效引導社會輿論,鞏固積極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努力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3]因此,高校要加強突發事件新聞發布的科學化、專業化與系統化建設。
1.建立高校突發事件新聞發言人制度
高校要根據2010年教育部第29號令發布的《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及其后頒布的《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實施<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的通知》的相關規定,建立專業高效的新聞發言人隊伍,規范和完善高校新聞發言人制度。
2.建立高校與地方政府、新聞媒體的互動機制
突發事件一旦發生,高校首先要疏通與本地公眾相關的信息溝通渠道,增加與地方政府、新聞媒體的交流與合作;完善網絡發布平臺的提問、建議、意見表達、互動交流、信息反饋;將網絡新聞發言人、官方微博加以整合,建立多媒體、多功能的信息發布平臺。
其次,高校新聞部門應該遵循“第一時間原則”,啟動相關新聞處置預案,迅速成立新聞報道組,第一時間趕赴現場,做好媒體接待、服務及新聞處置工作;分別成立綜合協調小組、媒體接待小組、資料收集小組、新聞發布小組、輿情監控小組;積極有效開展大容量、高密度、多層次、全方位的新聞報道,引導主流媒體在第一時間實事求是地將事情真相呈現在大家面前,尊重公眾輿論知情權。
(四)建立高校突發事件的教育培訓機制
1.建立高校突發事件應急管理教育培訓體系
中國應該盡快開發高校突發事件教育培訓學科及課程,使學科建設與高校科研相結合;學習引進國外高校應急管理培訓經驗,開發能夠有效實現培訓目標的各種培訓模式,盡快建立具有中國特色、優質高效的應急管理教育培訓體系。
2.建立高校突發事件分級分類培訓體系
高校建立突發事件分級分類培訓,是提高高校教育培訓針對性、有效性和覆蓋率的重要方式。
高校突發事件的處理過程涉及面廣、層次多,包括教師、輔導員、學生以及黨政領導干部、新聞發言人、網絡閱評員等。培訓對象的差異性決定了培訓要采取定期的分級分類方式。根據培訓對象,可分別采用課堂講授、案例教學、參觀考察、傳統講授等方式,尤其應突出演練式、模擬式授課。通過各類培訓,黨政領導干部、新聞發言人、網絡閱評員能從突發事件的監測預警、信息報告、應急響應、應急處置、調查評估、心理干預、媒體溝通、恢復重建、跟蹤監督等方面著手處理;學生能夠分析自己的處境,平定自己的情緒,在突發事件中提高自己的危機處理能力。
(五)建立高校突發事件的溝通引導機制
1.建立新型師生、生生關系的對話機制
首先,高校要充分利用各類QQ群及校園網BBS,號召班主任、輔導員及專業教師發揮網絡“意見領袖”的作用,利用平時構建的良好師生關系,發布事情真相。其次,高校要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學生骨干,在學生群體中起模范帶頭作用。在高校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中,他們是黨團組織和班主任的好幫手。
2.建立社會化合作機制
《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強調“要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大力支持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全黨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強大合力。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面向全社會的開放體系,要與社會發展趨勢保持一致,與社會諸多主體共同改造和促進社會的發展。”面對突發事件的網絡輿情,高校要構建社會化的合作機制,整合社會、學校、家庭的資源和力量。首先,社區、家庭是大學生成長的地方,高校要開啟QQ、微信、微博等平臺督促家長和子女多交流。其次,學校可定期組織家長見面會或進行家訪,開通家長微信群、QQ群,加強學校、社會、家庭的溝通交流。
[1]第35次CNNIC報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EB/OL].(2015-02-03)[2015-02-13].http://www.chinaz.com/news/2015/0203/382503.shtml.
[2]趙蕓.高校網絡輿情動態監控與危機管理[J].教育探索 2013(12).
[3]胡錦濤同志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2008-01-28)[2015-02-13].http://www.gov.cn/jrzg/2008-01/22/content_865799.htm.
2015-02-18
劉小珍(1977- ),女,江西吉安人,順德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碩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G647
A
2095-7602(2015)05-0118-03